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71157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PPT 页数:113 大小: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城市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分析报告.ppt(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环境统计,土地资源统计,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资源类型。 本章将以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为主线,在阐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基础上,介绍对土地资源进行统计和分析的方法。,3,土地资源统计,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 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 第三节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 第四节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4,第一节 土地资源及统计内容,一、土地资源概述 二、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 三、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5,一、 土地资源概述,土地资源的概念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6,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的特定部分, 是地球表面除海洋之外的陆地及其之上的江河、湖

2、泊等水面, 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同时又包含着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影响结果。,7,土地资源与土地,土地,既包括人类可以利用的土地,也包括不能利用或者大量投入却收益甚微的土地。 土地资源指的是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当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以有经济意义的方式为人类所利用的那部分土地。 受科学技术和时间跨度的影响,往往无法清晰地判定哪些土地是绝对不能为人类所利用的。 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一般是将“土地”和“土地资源”的统计范围做等同定义。,8,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是土地固有的自然属性, 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3、与人类是否利用土地以及利用方式如何没有必然的联系。,9,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物质的自然性 数量的有限性 空间位置的固定性 性状的地域差异性 利用的永续性,10,物质的自然性,土地资源是“自然本身的一种产物”。,11,数量的有限性,土地的数量(面积)由地球的大小所决定。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12,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可移动的,由此常被看作“不动产”的代表。 存在于土地之上的其他基础结构,如房屋、道路、桥梁等“同土地结合在一起”的固定资产也都具有不可移动性。 区域内的土地因此具有相对稳定性。,13,性状的地域差异性,土地资源功能和质量上存在地域差异 土地自身因素差异:地质、

4、地貌、土壤和地理位置等 土地所处环境因素差异:光照、温度、降水等,14,利用的永续性,从使用价值角度看,土地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 土地资源利用的永续性: 作为自然产物和生存空间,土地资源与地球共存亡的; 作为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只要合理利用并多加保护,它的价值一般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减损”。,15,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土地资源是土地被人类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经营、管理的部分,在与人类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具有了与其他生产要素一样的社会经济属性。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可以看作是它的人文特性。,16,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供给的有限性 用途的多样性 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 资产性与垄

5、断性,17,供给的有限性,土地的自然属性:有限、不可再生。 人类利用土地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必然造成特定区域内土地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18,用途的多样性,土地资源有丰富的用途。 对同一块土地,人类可以用于满足不同的要求;而对同一种用途的土地,人们还可以选择不同的利用方式。 用途的多样性导致土地收益的差异。,19,社会经济位置的可变性,土地的空间位置是固定、不可移动的,但其社会经济位置是可变的。 影响土地资源社会经济位置的因素:交通、生活环境、相对距离等。,20,资产性与垄断性,由于供给的有限性、稀缺性,人类在一定历史阶段形成了对土地资源的垄断。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存在以及地

6、理位置的固定,产生了土地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买卖和出让的资产性。,21,二、 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土地资源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实体,受到各类自然要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 各种因素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地影响着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特性。,22,影响土地资源的因素,气候要素 地学要素 水文要素 土壤要素 生物要素 人类活动,23,气候要素,影响土地资源的最主要气候要素:光、热、水。 气候要素的差异导致不同地块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而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也据此各有选择。,24,地学要素,地学因素:主要体现在地质与地貌两个方面。 地质因素包括地表的岩性

7、及其矿物组成和风化母质的性状等方面,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制约着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利用。 地貌因素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和地貌类型等方面。 海拔高度主要是通过气候要素间接作用; 地面坡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等方面; 地貌类型直接与土地资源的类型、特性及其开发利用紧密相关。,25,水文要素,水文条件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与土地资源的特性、利用关系体现在: 地表径流的流水作用影响地貌类型的形成,从而影响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地表径流的丰缺状况与农业灌溉用水以及干旱、洪涝灾害关系密切; 地表径流的冲刷作用与水土流失有密切关系。 地下

8、水,尤其是浅层地下水对区域排水及土地资源质量有明显影响。,26,土壤要素,土壤是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类型、分布、理化性质和生产能力等性状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特性及生产力水平。,27,生物要素,区域内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可以直接引起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更替。 生物要素是土地资源质量的代表之一,能够反映土地资源的综合特征,可以指示土地资源演替的方向。 土地资源划分利用类型时,生物物种或生物多样性种类是一个重要依据。,28,人类活动,人类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土地资源劳动生产力水平的决定因素。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是可以为人类自我意识并可以予以改变的方面。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造

9、成双重负荷: 土地资源的大量占用和消耗; 向土地资源环境排放的各种废弃物。,29,三、 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统计应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的土地资源状况如何? 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变化的具体关系怎样? 土地资源是否具有足够的潜力满足未来人口的各项需求?,30,土地资源统计的基本内容,土地资源数量统计 土地资源质量统计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31,土地资源数量统计,反映土地的总面积、各类土地面积及其变化情况。 土地面积统计; 土地资源的内部结构及其空间分布统计; 土地资源变化统计,从动态上体现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资源方式和程度的变化。,32,土地资源质量统计,反映土地资源的质量及其变化状况。 现有

10、土地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和各类质量等级土地资源的构成; 土地资源质量的变化统计将探究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资源质量的影响结果。,33,土地资源利用统计,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任何探索和研究最终仍是为了持久充分地开发利用土地。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最为直接地体现了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联系。,34,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所有的统计工作实质上都是从两个层面切入的:存量与变化。 土地资源的现有状况自然要延伸到其变化状况,而对变化进行描述的载体又必然是不同时点的存量,二者的结合才能完整的满足我们对土地资源研究的目的。 统计数据只是现象的表面反映,追溯其变化根源才能挖掘到背后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统计与分

11、析应有效结合在一起。,35,土地资源统计的内容结构,“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由于土地自身的特殊性,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的变化往往平行或重合,因此土地资源数量与质量统计两项内容可以整合在一起。 “土地资源利用统计及其分析”,具体分析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 “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从土地资源利用可能性和适应性角度,讨论对现实土地资源状况进行统计评估的方法和思路。,36,第二节 土地资源存量及其变化统计,一、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 二、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 三、土地资源存量变化统计 四、土地资源实物帐户,37,一、 土地总量及其类别统计,面积是测度土地数量多少和规模大小的重要标志,也

12、是统计工作中最为可行的数据收集对象。 以面积为口径,对土地资源存量进行统计的指标主要有三类: 土地总面积 各类土地资源面积 人均土地面积,38,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土地总面积,指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土地面积总和,其中既包括陆地面积,也包括陆地上的水域面积,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国土面积总和。 土地总面积是对土地资源存量状况最具概括性的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的总绝对数量。,39,土地资源分类,对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标准,从而得到不同的分类体系。 两种重要的分类体系: 按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分类; 按土地资源经济属性分类。 还可以按照海拔高度以及土地质量等标准对土地资源进行

13、分类。,40,按自然属性分类,这种分类体系下,土地资源通常被分为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等,相应的统计指标是平原、盆地、丘陵、高原和山地面积。 地形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往往有重要影响。 照此分类分别进行面积统计,并进一步计算各类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地形土地的构成。,41,中国土地按地形分类,42,按经济属性分类,根据中国目前应用的分类,按照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将土地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等八类。 分别统计其面积,即得到按利用方式分类的土地资源类别统计指标。,43,中国土地利用方式构成,44,人均土地资源,土地总量

14、的多少并不能反映其稀缺程度或利用潜力,为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土地资源的真实充裕程度,还需要对人均占有土地资源的数量进行统计。 常用指标: 人均土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土地面积; 人均耕地面积,即一个国家或行政区域内所有人口平均每人占有的耕地面积。,45,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人均土地占有面积比较,46,二、 土地及其类别的空间分布统计,由于土地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得其空间分布或者说区域分布与相应区域内的人类活动具有强烈的对应关系。 空间分布统计使用“面积”这一基本尺度进行指标构造,但要进一步考虑区域划分,是结合区域概念来提供土地资源的有关指标。,47,常用的区域划分,行

15、政区域划分,如按照省市自治区所进行的划分; 经济区域区分,如按照所谓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经济区域划分; 地形特征区分:东、中、西划分。,48,进一步的分析路径,以土地类型为经,区域划分为纬,计算各区域某类土地占该类土地总量的比例,以分析各种类型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 以区域划分为经,土地类型为纬,计算各区域某类土地占该区域土地总量的比例,以分析各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分布。,49,中国土地资源类型的东、中、西地区分布,50,三、土地资源存量变化统计,土地资源变化的起因包含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两大要素。 纯粹自然因素带来的土地资源变化一般需要较长时期方能在数量上有较明显的体现,因而并非

16、研究重点。 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改变是进行土地资源变化统计所要遵循的主线。,51,土地资源存量变化,在土地资源存量统计的基础上,求两个统计时点(一般是年度)存量的差值,即可以得到反映存量变化的统计指标。 由于一国(或地区)的土地总面积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土地资源变化指标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来统计,尤其关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转换所引起的变化,以此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趋势。,52,净变化与总变化,净变化,某类土地资源的净减少或净增加。适于分析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 总变化,分别进行增加量与减少量统计。适于测度变化的规模。,53,土地资源质量变化,通过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变化表现; 通过良性的土地改造和恶性的土地退化表现。,54,土地资源变化分析的时期选择,可以就若干年进行统计,也可能对应一年进行统计。 由于土地资源某些属性的变化必须在较长时期内(如四五年)才能得到显著表现,所以考察的时间跨度要根据分析的需要和数据的可获性来具体确定。,55,19492000年中国耕地面积变化态势,56,中国土地资源的质量变化,表现出惊人的下降速度。 1999年1月7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