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864652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 的演变及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综合提升 阶段特征_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阶段特征 【典题借鉴】 1(2014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 ) 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1 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 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中“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

2、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的信息说明美国扶植日本的目的是为了反苏,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故选A项 答案:A 二、现代中国的四次建交高潮 精要阐释 2(2016山东省临沂市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中国对外贸易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 2 A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断绝了关系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认可 C受西方遏制而实行“一边倒”政策 D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分析能力。材料中对苏联贸易额占据主导,主要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故C项正确。柱状图中体现出对西方贸易额,故A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是在1953年,与图表1950年部分不符, B项错误

3、;对国际贸易缺乏协调和合作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要原因, D项错误。 答案:C 主流思想_ 一、不同国家,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对抗的思想观念世界政治局势不稳定的根源 精要阐释 俄国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出现了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势力,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走向结盟。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上的冲突日益显现,最终导致了美苏战时同盟破裂,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其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与国家利益的对抗,成为世界局势相对不稳定的根源,也是至今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思想根源之一。 【典题借鉴】 3(2016

4、湖南五市十校模拟)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下面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 A两极格局出现,冷战与热战相交织 B美苏操控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C冷战风云笼罩,德国分裂 D德国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和突破解读能力。从材料中“被占领的德国”属于美苏冷战。从图片信息看,德国分别被苏联和英、美、法占领,说明当时美苏冷战激烈,导致德国分裂,故C项正确。 答案:C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体现的政治多元化、民主化理念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要阐释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一种趋势,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多极化并没有定型为某一基本的世界新格局。多极化趋势主要包

5、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 【典题借鉴】 4(2015江苏省南京市二模)1962年5月15日戴高乐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 “如果欧洲不包括法国人的法国,德国人的德国以及意大利人的意大利,我不相信这个欧洲还能有什么存在的现实性。?现在除了由各个国家组成的欧洲,不可能有别的欧洲。”由此可见,戴高乐( ) 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 不满马歇尔计划对法国控制 反对由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 表达对欧洲联合的强烈愿望 A

6、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由材料内容其强调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看出其坚持民族利益至上的国家观,反对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正确;马歇尔计划只是在二战后的最初几年时间实行,错误;欧洲是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国的欧洲,既强调不受制于美苏,又强调联合,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三、现代中国外交体现的和平理念当今国际关系发展的诉求 精要阐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贯奉行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渴望与诉求,“和”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中。我国的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经历了从“一边倒”“一条线”到“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和平崛起”的发展历程。它不

7、仅反映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演变,同时也表明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原则,才能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发展道路,并为本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提供保障。 【典题借鉴】 5(2016全国名校联盟联考)周恩来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在战略上要联合一致,但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干涉他国的内政。这表明( ) A社会主义国家的联合不利于维护国家利益 B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社会主义国家间也要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中国反对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任何国家都不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干涉他国的内政”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间要尊重主权、和平共处,故C项正

8、确。 答案:C 中外对比_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变化对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精要阐释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 (1)特点:“一边倒”。 (2)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中国只有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才能避免在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处于孤立。 (3)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1)特点:“两只拳头出击”。 (2)原因

9、:美国利用台湾问题和侵越战争威胁中国,苏联对华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 4 我国外交环境恶化。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有更多国家脱离殖民枷锁而独立。 (3)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20多个国家建交,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 320 世纪70年代 (1)特点:“一条线、一大片”,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2)原因:美苏争霸,美趋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 作用: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420世纪80年代起 (1)特点:全方位、“无敌国”外交。 (2)原因:20世纪80

1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的过渡时期;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典题借鉴】 6(2016安徽省示范高中高三联考)1949年下半年发生了苏联首次爆炸原子弹成功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前者使美国和其盟国感到,它们正面临着苏联空前的军事威胁,甚至是核威胁;后者则使杜鲁门政府认为它所担心的共产主义浪潮的扩张已成为事实。这两大事件直接导致( ) A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冷战”加剧和美国极力排斥新中国 C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 D美苏两国因惧怕核战争而妥协对话 解析: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二战后出现美苏冷战,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剧了冷战局势,而新中国取得胜利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遭到美国的极力排斥,故B项正确。 答案:B 通史构建_ 一、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对抗局面反映出的经济特征 精要阐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以“冷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美苏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的局面,这种国际局势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发展变化的特征。从经济折射点看:两极格局下,美国抛出“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战后经济复兴,从经济上增强遏制

12、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和世界贸易体系形成,但是缺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世界经济体系是不完整的。 【典题借鉴】 7(2014福建卷)如果要给下图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 ) 5 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B从欧共体到欧盟 C“马歇尔计划”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格局 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 解析:本题考查图表信息解读能力。解答抓住图片中“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美元$在欧洲版图、苏联国旗标志三个信息,判断为“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欧洲经济援助计划,符合“让西欧重新强壮起来”、美元$在欧洲版图,扶植欧洲是为了遏制苏联,符合图片两极对峙,故选C项。 答案

13、:C 二、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折射出的经济发展趋势及特征 精要阐释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多次变化,主要经历了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多极化趋势(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可以折射出该时期经济变化的特征。 从经济折射点看, 20世纪70年代以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经历了雏形、初步形成、最终形成及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发展历程;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并加强。 【典题借鉴】 81962年法国某报纸说,戴高乐总统应该时刻准备亮出持有的大量美元这张外交王牌,通过向美国购买黄金而对其施压。美国政府对此颇为重视,认为“法国持有的美元所表现的既是一个政治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这反映了( ) 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挑战 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法国以其持有的大量美元向美国施压,引起美国高度重视,表明了法国力量的壮大对美国的威胁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挑战,故正确,B项符合题意。不结盟运动和法国无关,错误;1962年时“马歇尔计划”已停止实施,错误。 答案:B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