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850305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创新学案必修(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考试标准考试内容考核要求知识体系预览必考加试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形成的原因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bcb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形成原因(必考)考点梳理1.荒漠化的含义(b)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不当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耕地、草原和森林等资源的生产能力下降。2.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c)(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引起风蚀。降水稀少,强度比较大,为土地表层风化提供了有利条件,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

2、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考点突破1.荒漠化的含义与类型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干旱的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而人为因素大大加速了土地荒漠化这一过程的发展,并且常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具体分析如下:(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干旱会加速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乱砍滥伐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盲目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思考荒漠和荒漠化是一回事吗?提示荒漠是一种现象和景观,而荒漠化是一个过程。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

4、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所以荒漠化的成因要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分析。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解析第(1)题,读图文材料可知,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有三个:

5、一是来自注入湖泊的河流形成的河口三角洲;二是来自冬春季河流水位低而裸露的河滩;三是来自错那湖冬春季水位低而出露的湖滩。第(2)题,图示区域冬春季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沙源裸露,再加上多风力强劲的西风,故易起沙。第(3)题,可从对铁路基础设施和列车运行安全等方面分析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强劲的风沙活动会掩埋铁路、吹翻列车,破坏铁路沿线的基础设施。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

6、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考点专练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被称作“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此完成13题。1.土地荒漠化造成的危害有()A.地质灾害频次增多,土壤盐渍化加剧B.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C.土地生产能力下降,植被荒芜D.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2.我国的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A.西北、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地

7、区C.华南、西南地区 D.东北、东南地区3.防治荒漠化最有效的途径是()A.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B.恢复荒漠化区自然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C.增加地表湿度,消除地表沙质物质D.改善荒漠化区小气候,降低风速解析荒漠化是在自然、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气候较干旱的西北、华北地区及较湿润的南方低山丘陵区,由于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故其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土地生产能力下降,其防治措施可针对其危害分析。答案1.C2.A3.B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4.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5.造成非洲

8、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A. B. C. D.解析第4题,注意阅读图例,联系非洲气候的分布可知,热带草原气候区是非洲荒漠化严重的地区。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越大荒漠化的面积越大,二者呈正相关;过度放牧是荒漠化扩大的首要因素;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答案4.B5.A6.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D.典型的大

9、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解析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本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较小,但冬春季节的冬季风日数很多,A错;由于受夏季风影响程度的不同,本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东西气候有显著差异,B对;本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C错;贺兰山以东的内蒙古高原东部,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D错。答案B7.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多雨年利于荒漠化的发展B.岩石裸露有利于风沙活动C.气候因素决定荒漠化的发展D.大风天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解析多雨年植被发育好,地表较

10、紧实,不利于荒漠化的发展,A错;地表沉积沙质物才有利于风沙活动,B错;气候干旱多风只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人类活动才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C错;荒漠化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干旱多风和地表有沙质沉积物,多雨年抑制风沙活动,持续干旱促进土地荒漠化的发展。答案D考点二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必考加试)考点梳理荒漠化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b加试)1.荒漠化的危害(1)经济危害:许多村庄、交通线、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经济损失巨大。(2)生态危害: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3)生产危害:土地退化、沙化,导致了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和牧草减产,引

11、发饥荒。2.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2)防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建设生态防护林,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3)防治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4)防治目的: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点突破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12、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分析某地荒漠化(区域生态问题)的危害与治理1.分析区域生态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2.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地区主要生态问题形成原因防治措施东北地区黑土流失,沼泽湿地减少;森林破坏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土层日渐变薄,沼泽的过度开垦引起湿地萎缩,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等造成森林破坏严重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保护湿地,杜绝沼泽地的开垦,协调粮食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注重木材的综合利用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春旱”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地势低平,地下水位高,洼地排水不畅,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导致

13、地下水位上升引淡淋盐,井排井灌,采取农业工程措施、生物措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乱砍滥伐,开矿(煤矿)压缩农业用地,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小流域综合治理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放牧、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调整农业结构,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建“三北”防护林东南丘陵水土流失,形成“红色荒漠”春夏季多暴雨,对土壤的冲刷能力强,丘陵山区,坡度较陡,土壤更易侵蚀;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营造薪炭林,开发山区小水电,大力开发农村沼气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导

14、致“石漠化”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人类破坏植被、陡坡开垦保护地表植被,禁止陡坡开垦思考我国西北地区人们利用麦秸、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提示一方面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例1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

15、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生态裂谷”形成在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可以判断外力以风力为主。根据图例判断绿洲区分布位置,推断出河流流向,地下水流向。第(2)题,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答案(1)C(2)D例2(加试题)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