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849436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与名言名篇押题专练40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诗意的栖居者论陶渊明的田园诗摘 要装订线 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诗意地栖居”。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耕田园生活的体验和表现为诗意化,追求任真自然和身心自由境界; 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民胞物与的仁爱情怀;都是他对美的诠释。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诗意的栖居Poetic Dwelling Persons _ Tao

2、ism s Pastoral PoetryABSTRACT Taoism and his poems show us a kind of harmonious balance which is human with nature, society and human themselves. As a deleg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with high value of life, Taos existence appears a truly poetic dwelling which is the experience of rusti

3、c life, the freedom of mind and body, and the life of poetic. His definition of beauty is that live with work, good wine, nature and books , and love all nations. That is the beauty in his heart. He built a landscape from the perceptual life experience and rational thinking which are including the p

4、ursuit of excellence, beautiful life and love. Key words:taoism;pastoral poet;poetic dwelling目 录前言11.诗中的境界美21.1 虚实之境21.2无我之境31.3 自然之境42诗中的生态美52.1. 人与自然的相亲相融52.2 生态乌托邦的追求7结 论9参考文献9注释10致 谢11前言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诗歌风格的独特性来自于他超凡脱俗的性格。他擅于将平淡的田园生活写进诗歌中,平淡中见绮丽,创造出一种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开创了新的诗派田园诗派。陶渊明的诗意栖居表现为对躬

5、耕田园生活做诗意化的表现,其美学精神是对任真自然、身心自由境界的追求; 是能与劳动创造、美酒、诗书相伴的美好人生; 是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亲友邻里相互敬爱的仁爱情怀。这种境界追求、美好人生、仁爱情怀三位一体,分别从感性的生活体验和理性的生命思考,建构起陶渊明诗意栖居的动人的美学精神景观。陶渊明的美学思想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以“平淡”、“自然”、“率真”而闻名,在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乃至现代美学思想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陶渊明的田园诗,以他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为基础。他是一个没落士族家的孩子,少年时都是生活在乡村之中,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

6、而已。” (晋书隐逸传)他后期的作品很多都是议论稻麦桑田,田野村夫的,这都源于他的后半生恬静悠然的农村生活的缘故,他过的是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田园生活,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然而时代的纷乱复杂造就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使得他开始憎恶污浊现实社会,一心向往无争无扰的田园境地。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宁可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当时

7、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时,陶渊明的归隐只是一种生存方式,其目的是追求诗意的栖居。人无法选择被抛在世的宿命,但如何生存却是人的权利。马克思说: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1魏晋是人觉醒的时代,陶渊明更具自觉意识。钱志熙指出:“陶渊明的一生,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理性的、自觉的人生。” 2袁行霈进而言之: 陶渊明“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明确表示“他的一生却是很艺术的” 3。 陶渊明平淡清雅的田园诗,渗透着他对美得认知和态度。他的诗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提到了超越时代的高度,创造了新

8、的美学精神和美学境界。陶渊明、陶诗融洽的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平衡关系,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的代表,陶渊明的存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意地栖居”。1.诗中的境界美 陶渊明是魏晋时期时代特征的一个人格化代表。他离开了“尘网”,退隐田园,把精神寄托在农村生活的农耕、饮酒、读书上,自由地思考和生活。然而,他也并非完全的脱离社会,不食人间烟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在田园思考世界,在世俗中享受寂寞。陶渊明并不追求外在的轩冕荣华,而是注重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他对人生、社会、生死、世界都有独特的见解,并把所见所想注入到诗歌中,将人的觉醒提高到一个超越时代的高度,达到了新的人生境

9、界和美学高度。1.1 虚实之境境界是虚和实的结合。老子言:“有无相生”“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范晞文言:“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范晞文对床夜语)就像画要讲究留白一样,虚实对于诗歌境界也同样重要。陶渊明云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虚实之间,尽显真情实意。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谓之大”。恽南田说:“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诗的美在于有空灵之心,在于有充实之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10、欲辨已忘言。诗人在诗句中把生活的哲理与诗意完全融合,在景物中反映了与自然一体,浑然忘我的理趣。“采菊”只是一个动作,却将诗人“心远地自偏”的情感悠然道出,淳朴自然,语淡意远,使人产生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情韵。尤其是一个“见”字,富弦外之响于无意之间,极精确地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神逸言外的潇洒恬静的心情。又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一个“呼 ”字,十分平淡,但出语的粗朴,反现出朋友间情意的率真,也现出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轻松;“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一个“拙”字把诗人因饥饿逼迫乞食时的难堪境况,刻画的淋漓尽致。“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然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11、饮酒十四),此诗虚实结合,塑造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其中“味”字,是酒味?是人生的酸甜苦辣?寓意深远。形成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境界。司空图的诗品形容艺术人格为“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虚化的空间,淡泊的精神,于宁静中体味世俗至情,乃是陶渊明所谓的“素心人”。陶潜退隐田园,既耕亦种,东篱把酒,空而生思,静而有悟,与自然相默契,“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诗品)。艺术的空灵境界,使其“心远”以至于“忘言”。 “万物自生听,大空恒寂寥”(韦应物咏声),缅怀寂寥之时,万物仍在。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

12、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此诗以平白语写生活,以情晓理,从容自然而有情趣。陶田园诗虽无“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二十四诗品.豪放)之境,却不乏“真力弥满,万象在旁”(诗品)之意。陶渊明关注生活,其丰富的生命体验,也为诗歌增添了充盈之美。 1.2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谓“词以境界为最上” 4。他还将中国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以“无我之境”为上乘境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颜色。无我之

13、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耳。”4陶渊明的田园诗富于意境,在客观景物的自描中,寄托着深厚的主观意识,欲说不说,欲解不解,情与景会,境与意合,情理形神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王国维披沙拣金,以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无我之境”的典型代表,的确是独具慧眼。其中“菊”、“东篱”、“南山”、“山气”、“日夕”、“飞鸟”,客观自在、天然真色,没有丝毫人情浸染的痕迹,其景皆为陶渊明归稳田园,悠然自得,乐在其中的心境的体现。“菊”,花之雅品逸品,东篱采菊,清旷高雅,悠游闲适,高雅之花即高雅之人,隐逸之花即隐逸之人,真不知何

14、者为花,何者为人;“南山”,乃贤者隐者所居,“贤者好静,故乐之”,山之静穆安谧、平和淡远,青山不改,与世无争,即是人之清空一气,不染尘俗,意定神闲,清操自守,亦不知何者为山,何者为人;山色青苍,落霞晚照,飞鸟投林,相呜呼伴,一切都是那样任真自得,自由自在,又暗寓了作者倦于官场,复归自然,欣欣然自得其乐的心情,真是物我两忘,万物合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也深显无我之境之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于桑树颠。”十亩方宅,数间草屋,安身立命;桃李在目,榆柳成荫,愉悦性情;远处村落渺渺,依稀可辨,近处炊烟缕缕,袅袅轻柔;狗吠于深巷中,鸡

15、鸣于桑树之间,万物各适其性,各得其所,自得其乐;这幅淳朴自然、宁静安闲的田园风光,又正是诗人性爱丘山,失而复得和怡然自适,乐在其中的心情的物化的体现。在这里,没有一字言情,没有一景染情,然处处是景,又处处生情,陶渊明已幻化成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境界。陶渊明饮酒其八中“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亦纯用白描手法,不作情感浸染,然“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5。刘熙载评陶诗言:“吾亦爱吾庐,我亦具物之情也;良苗亦怀新,物亦具我之情也。” 6 “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的无我之境,也是陶渊明观万物时悟到的真意。” 71.3 自然之境 蔡启蔡宽夫诗话提出“诗重自然”并举陶诗饮酒为例。“自然”一语,出自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陶渊明自云“复得返自然”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