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49324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课程名称文学概论总学时数80理论学时60实践学时20学分5开课单位 应用语言文化学院实用专业 对外汉语专业第一部分 前言一、 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文学概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

2、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则,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建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

3、,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文学理论方面的素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发挥其作用,能适应需要,继续发展,不断提高。 该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对文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

4、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就业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二)注重文学理论的应用、辨别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高职高专职业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注重文学理论的应用性特征,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如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提高理论支撑。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

5、和创造。而文学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职业学院的文学概论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三)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文学概论课程。职业学院文学概论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精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同时,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文学

6、概论课程应联系学生生活和就业,面向未来世界,应以专门性和综合性、边缘性相结合的学习内容,向学生展示层次多样的文学概论课程图景,提供丰富的文学理论营养和多向度发展的途径,也给本课程自身增添活力。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本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本专业提供所必需的文学理论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对学生文学理论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的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与当代社会的建设和改革、教师职业教育的终生化的发展趋势是相一

7、致的。文学概论教育的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文化知识储备、人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为此,在进行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大胆处理好教材。按照课程理念,课程内容是为课程标准服务的,也就是说,只要符合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教师可以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地整合教学内容,甚至可以放弃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而自编教学内容。2.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

8、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这样留下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当然,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让学生动起来,又要落实课程目标,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为此,我在课堂中会在一些目前学术界有争议的问题设置分组讨论、辩论和演讲这样的情境。我也发现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并且能顺利地实现课程目标。3.精导妙引,处理好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学生

9、是学习的主体。因此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潜能的教学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放手活动,一放到底”,教师被动地跟着学生的思维转。相反,综合探究课则需要教师做好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探究的引导者,并且教师的引导应贯彻课堂的始终,做到精导妙引,否则学生的探究活动会显得漫无目的,最终使课程目标难于实现。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一、 总体目标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学概论课程的目标的定位上,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文学理论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以我校地方性、应用性、综合性、职业性的办学理念为教学

10、定位的指导思想,提出高职高专的文学概论学习。使学生对文学的特征和功能,对文学的发展、传播、创作、接受的规律,对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作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的性质,都有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通过具体文学活动实践,培养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使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为我所用的工具。为作品分析与文学创作打好坚实的基础,以适应今后教学或其他工作的需要。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作业及讲评、课堂讨论等形式,并可根据教材所总结的文学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游戏性创作练习。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掌握文学规律,提高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引导学生按照文学规律来指导自己的习作,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性教

11、学的设计思想:对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课堂讨论,尤其是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提法启发学生深入辨析;对一些有必要了解的文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课进行外延伸阅读并要求学生提交作业;针对一些与创作实践有关的经验总结启发学生运用这些规律来进行现场即兴创作;在学生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引导学生对文学规律的某一方面内容深入研究。教学效果:大多数学生都能进入到课堂讨论的情境中,因而能深入体认重点和难点内容;课外的延伸阅读则使学生了解了书中所没有涉及的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学规律;现场的即兴创作既提高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兴趣,又深化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并学会怎样以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创作;而在文学理论性

12、论文的写作中,学生具有了初步的研究能力,并反映出对文学理论的总体内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本课程教学体现三个基本要求:有史识:获得中国文学史的基本知识;会阅读:借助注释及工具书阅读文学作品及相关资料;知鉴赏:从历史、社会、文学等各个层面和角度对文学作品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并获得有益的启示。二.分阶段目标第一阶段:基础理论目标通过文学概论课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并系统地了解与掌握文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文学理论的主要命题,概念、范畴等。 第二阶段目标:分析、赏评目标在了解和掌握本课程基本的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较为系统的文学理论思维模式,以便能够正确地理解、分析和研究各类文学现象,同时为学好

13、各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课程做好理论准备。三 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方法总学时80学时 理论教学60学时 实践教学20学时1.课程的教学内容本课程讲授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其内容大致为: 1.文学的审美特质,包括文学的社会意识性质,文学借语言建构的审美意象及其特点。 2.文学的社会属性,包括文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政治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阶级社会中文学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新时期文学的服务对象等。 3.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包括文学的真实性和典型性,文学创作的过程和审美思维,文学审美意象的典型化,文学史上各种主要的创作方法等。 4.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括文学作

14、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诸要素题材、主题、情节、结构、语言、体裁、风格、流派、民族特点等。 5.文学发展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对文学发展的制约作用,其他上层建筑对文学发展的影响,文学自身的继承与革新的规律等。 6.文学鉴赏与批评的规律,包括文学鉴赏的性质,文学鉴赏中的共鸣,文学批评的性质和标准等。2.学时安排本课程分两学期开设。第一学期时间按15周计,每周4课时,共60课时;第二学期按10周计,每周2课时,共20课时。两学期合计80课时。内容学时教学方式绪论6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的本质和特征8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作品的构成12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作品的体裁分类12

15、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创作过程10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的创作方法和风格流派8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鉴赏6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批评6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文学的生成和发展6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6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一、 课程领域(一)文学的本质特征内容标准:文学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文学与政治及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阶级社会中文学的阶级性、党性和人民性,新时期文学的服务对象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文学的构成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教学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教学目标:掌握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的社会本质。(二)文学的作品的构成文学作品的构成,包括内容标准: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诸要素题材、主题、情节、结构、教学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和把握不同文学作品题材样式的特征。分类知识,以及有关的文学思潮的特征。教学重点: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