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灰褐斑病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97836 上传时间:2016-11-25 格式:DOC 页数:1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豇豆灰褐斑病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豇豆灰褐斑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豇豆灰褐斑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金锄头农业技术库豇豆灰褐斑病 症状特点豇豆灰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被害叶片病斑近圆形,直径 310 毫米或更大,周缘赤褐色至暗褐色;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如同褐轮纹斑病一样,较明晰,斑中部呈灰褐色,但斑面轮纹却不如褐轮纹斑病明显。病征表现为暗色霉状物(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以叶背面为主,霉状物产生较少和稀疏,远不如豇豆煤霉病霉状病征明显而浓密。病原及发病特点豇豆灰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变灰尾孢菌或称灰星尾孢菌,此菌与豇豆煤霉病、红斑病、褐轮斑病病原菌为同属不同种。也有人认为本菌与豇豆煤霉病的病原菌为相同的种,即 认为豇豆煤霉病还可由扁豆尾孢菌侵染引起。实际上,这些病菌寄主范围都比较广。如本

2、菌(变质尾孢菌)除侵染豇豆外,还可侵染扁豆、大豆、赤小豆、绿豆和菜豆属等许多豆类植物。本病菌同样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梗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壤中存活越冬。但在周年都有豇豆及其寄主植物种植的南方地区,特别是在海南和两广地区,病菌可在寄主作物间辗转传播,不断侵染危害,并无明显越冬期。病菌以分孢梗外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及雨水溅射等而传播,从伤口或表皮贯穿侵入致病。病菌发育温度为735,最适温度为 30。孢子形成需要高湿度,故通常以温暖高湿的年份或季节,或在密植郁闭的植地环境中有利于本病发生。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情况尚缺调查。国内近年培育的适应性或抗逆性较强的豇豆品种,如之豇豆 28江园艺所以一点红青皮

3、豇豆杂交育而成,早熟)、宣农 81720(从一点红与宣思本地白豇自然杂交选出,中熟)、皖青 512(安徽省界首农科所选育,早熟)、燕带红(上海宝山县以一点红24 粒杂交选育而成,早中熟)、宁豇 2 号(南京市蔬菜所以红嘴燕大叶青 2交选育而成)、金马长豇(马来西亚引入,早熟)、红嘴燕(成都地方品种)、杜豇(湖北经作所以广东白皮大红嘴燕杂交而成)、湘豇 3 号(湖南蔬菜所选育,早熟)、杨豇 40(扬州菜科所用元豇 28豇 2 号 89交而成)、贵农 79州农学院育成)、台湾豇豆 秋红紫长豇豆(武汉市菜科所选育)、株豇 2 号(湖南株洲农科所从元豇 28选出)、元豇 14(浙江园艺所选育)等是否也

4、抗本病,有待各地进一步观察鉴定。防治方法(1)结合当地食用习惯和市场需求选育和选用高产抗病良种。(2)合理密植,改善植地环境的通透性;注意田间卫生,结合管理及早清除初发病叶,有助于减轻受害。(3)加强管理,提高栽培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改直播为营养杯育苗;改轻基肥为重基地;改偏施氮肥为配方施肥;改不整枝为摘心整枝;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4)及早喷药预防控病。从植株抽蔓上架时开始,结合防治其他叶斑病,按“无病早防,见病早治”的要求,及早喷药预防 12 次或更多。用药除参照豇豆煤霉病防治用药外,还可喷施 30%氧氯化铜悬浮剂+75%百菌清(1:1)800 倍液,或 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粉 8001000 倍液。注意喷匀喷足。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