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826357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必备】高三语文(通用版)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高考第2大题(一)命题方向3分析综合word版含答案[原创精品](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命题方向三分析综合(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

2、,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考生答案误区诊断学生甲A原文说“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A项说“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该选项命题人运用“添”的手段,添加了“皇上并未因此发怒”来设置干扰项。其实,从“帝竟留中不下”可知帝并未发怒,所以A项表述与原文一致。学生乙BB项相关信息是“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朝右皆惮之”,B项增加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以致”。其实原文中就隐含着因果关系,所以B项表述符合原文内容。该选项命题人设置了强加因果的陷阱作为干扰项。本文主要人物是陈登云,主要事迹及品格有:弹劾贵妃之父不畏权贵;检举

3、多名重臣敢于直言;抨击选才制度敢于直言;奏请救助灾区关心百姓。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歉收”有误,原文是“大饥”;“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仔细比对,识破6大陷阱1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3比对人物:辨析时应

4、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张冠李戴”的陷阱。4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常会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识破命题者所设“曲解文意”的陷阱。5比对添加内容:命题者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6比对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

5、”“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从而识破“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的陷阱。专 项 练一、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判断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并阐释理由。1(2016全国乙卷)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理由:_【答案】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2(2016全国丙卷)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选项: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理由:_【答案】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表述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而不是傅珪坚持离职

7、。3(2016天津卷)原文: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理由:_【答案】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不正确,作者在李台州去世后才听说李台州母子的事。4(2016山东卷)原文: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

8、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理由:_【答案】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错误。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非“制度”。5(2016江苏卷)原文: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理由:_【答案】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

9、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错误,黄贞父要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6(2016浙江卷)原文: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选项: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理由:_【答案】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之所以议秦王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遗漏,并不是为了批评秦王嬴政。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32112008】窦建德碑唐殷侔

10、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力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

11、。(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隋朝末年,时局混乱,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李密、王世充、萧铣、薛举都割据一方,但他们的势力和地盘都赶不上窦建德。B窦建德在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便殒命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天命的因素,更重要的缘故是他的对手也是非凡的英雄豪杰。C窦建德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或许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展千里疆土的原因。D有人把窦建德比作项羽,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项羽残暴嗜杀,而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项羽与窦建德不可相提并论。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

12、项,在作者看来,更重要的缘故是天命。【参考译文】刚扩充了势力,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窦建德便殒命了)有天命的因素,有对方是英雄豪杰的缘故,未能受到上天的眷顾,而名归当今圣上,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阳,王世充占据着东都,萧铣在楚地称王,薛举拥有秦地。但是看看他们割据一方的势力,地盘规模的大小,都赶不上窦建德。只有夏王窦建德治理国家,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

13、贤才,对待百姓不残暴,对待自己不放纵。所以兵所到之处无不取胜,号令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叹服,与王世充、萧铣、李密很不相同。军纪严明,自身勇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有人认为窦建德是当今的项羽,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项羽残暴喜欢杀人,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他,项羽和他不可相提并论。综 合 练三、(2016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导学号:32112009】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