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823291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7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复习说明文阅读试题 一、大自然的语言 (一) 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经度之所以发生影响,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一度,但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1)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是(经度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_句,这段文字是按概括到具体(逻辑)顺序解说事理的。 (3)用大连和北京、济南和烟台相比有什么作用? 说明经度的差异

2、影响物候的来临。 (4)文中运用了_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_等说明方法。 (5)“凡是”“都”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 表示没有例外,这样就准确地表达了经度对物候的影响。 (二)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1)解释“据以安排农事”这句话的意思。根据这些来安排农事。 (2)找出两组反义词语写在下边。荣枯去来 (4)用“|”将这段文字分为三层。 据以安排农事。|

3、杏花开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 (5)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下面横线上。传语暗示唱歌 (5)是否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A.能,因为这三句都是拟人句式,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 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 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后者说的是夏季的物候现象。()6 D.能。因为三句都是在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 (6)本段说明的内容是:以实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7)本段

4、扣住“草木荣枯、候鸟去来”举了哪三个例子说明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杏花开了桃花开了布谷鸟开始唱歌 (8)本段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三)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沉睡中_(A.清醒B.苏醒;C.醒悟;D.复苏)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A.次第;B.连续;C.陆续;D.全部)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_(A.纷纷;B.刷刷;C.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

5、如是,周而复始。 1.在语段中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BAC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3.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A) A.物候现象;B.气候变化;C.物候规律;D.四季景色变化。 4.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子。 5.去掉“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以上情况只限于“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 6.本段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这样写好在哪里? 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联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给人以强烈的

6、悬念,从而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7.本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实际指什么?这样命题好不好?为什么? 题目标作“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8.揣摩本文两个重要句子的含义。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是什么意思? 次第,一个接一个。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三个例子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

7、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 二、苏州园林 (一)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苏州园林作者叶圣陶,名绍钧,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8、、编辑家。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结合上下文,试分析下列语句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a.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列数字) b.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屈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举例子、打比方) c.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比较) 4.“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中“败笔”是什么意思?改为“地方”可否?为什么? “败笔”:原指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文章中写得不好的词句。文中指影响园林整体美观的设计上的缺憾。不可以。因为句中的“败笔”是与

9、上半句中的“图画”相照应,换成“地方”,则没有这层照应了。 5.最后一句要是改为“每一个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效果会怎样?哪种说法好? 效果不好。第一种说法好。第一种说法是双重否定句,语气强烈,强调了苏州园林设计的成功,确实能够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后一种是肯定句,语气不如前一种双重否定句强。 6.文段中四个“讲究”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四“讲究”是总写,后面的3、4、5、6四个自然段就是按这四句话的顺序来安排的,在内容是前后一一对应。 7.文段中有一个词贯穿全篇,成为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这个词是图画。 8.“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

10、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带点的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似乎”在这里表推测,因为这些园林都是古代修建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已故去。作者没法直接听他们说,只能是推测。用“似乎”,更令人信服,表意更准确,更严密。“务必”表明设计者们坚定的追求。在这里“务必”对游览者的观察点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总的特点时,连用两个看似矛盾的词语,通过联系语境仔细体味,我们发现这不仅不矛盾,而且使表意更为准确。 (二)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

11、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里的假山和池沼,其中又以池沼为主。 2、首句的“

12、假山和池沼”能否换成“池沼和假山”?为什么? 不能,这句是中心句,后文是按照先假山后池沼的顺序介绍的。 3、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共同特征是讲究自然之趣,从各个角度看都是一幅画。 4、文中概括苏州园林假山特点的一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5、池沼的相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有的宽畅,就作为全园中心,有的成河道,就安排桥梁。 6、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苏州园林假山和池沼的配合着意于图画美)。 7、“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与“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相呼应,说明假山的堆叠的艺术美。 8、第二句话中的“艺术”与“技术”的词序能否对调?为什么? 不

13、能。因为一对调,就变成了强调技术而把建设艺术放到了次要的地位,这与本段说明苏州园林艺术的中心不一致。(区别:艺术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是体现个性的审美活动;而技术则是在长期重复劳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知识或技巧,二者有层次高下之别) 9、为什么说“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用简明的话来回答。 因为假山的堆叠,体现了设计者独创性的劳动,给人以审美愉悦。 10.这段文字的说明顺序是(总分) 11.游览者“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12.“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是怎样配合布置的? 成河道模样的水面与桥

14、梁配合;池沼河道的石岸与石头、花草配合;池沼养的鱼与荷花、睡莲配合。 13.作者将苏州园林的池沼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成河道模样,另一类是:宽敞。两类的共同点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不整齐划一。 14.句中“鱼戏莲叶间”加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引用) 15.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16.苏州园林一文中说苏州园林有很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游览者无论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 (甲)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决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