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822271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8.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指标哲学论文 摘要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是科学创新和理论进步的合理指标之一。协调力模式给出了经验过硬性的量化评估方法。经验过硬性与经验一致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劳丹的反常概念可以通过经验过硬性和经验一致性加以分析。 关键词理论创新经验过硬性指标 Abstract:Theempiricalmightofscientifictheoriesisoneoftherationalindicesofscientificprogress.Thequantitativeevaluationmethodoftheempiricalmightcanbegivenbytheconcertmodel

2、.Theempiricalmighthascloserelationwithempiricalidentity.Laudans“anomalies”canbeanalyzedbytheempiricalmightandthetheempiricalidentity. Keywords:Scientifictheories;theempiricalmight;index 一、经验过硬性的定义 科学理论的进步和创新有许多指标,给每一个指标下一个明晰的定义是必要的,因为规范地描述科学史需要形式化的,实际可行的分析机制。我的定义方法是以问子和解子为基本概念,通过理论与理论之间的不对称性比较来凸现理论的

3、高低、优劣。在给科学理论的经验过硬性下定义之前,需要先解释一下“问子”和“解子”等相关概念。任何单一的指标都包括冲突和协调两个方面。在理论之间的不对称性比较之下,以任一单一指标为天平,则天平两端的理论可能表现出轻重或优劣的不同。这时,较差的的理论表现了该指标的冲突方面;较优的理论表现了该指标的协调方面。任何理论都由两部分构成,即问题部分和对问题的解答部分。问题部分由问子和提问方式构成。问子是那些我们感到好奇,渴望理解并对之提问的东西。提问方式有“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是否如此?”等等。解答部分由解子或解子的联结构成。解子是所有单一的内在策略和外在策略的通称。内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

4、间关系的内在理由,它表现为静态的观念形态,有定义、假设、定律、原理、规则、方法,等等。外在策略构成判断理论之间关系的外在理由,它表现为动态的非观念形态,如观测、实验的过程,技术客体的功能释放,科学共同体的确认,政策支持,等等。 当我们感到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对某个或某些经验事实或检验蕴涵提问时,就形成经验问题。被提问的经验事实或检验蕴涵叫经验问子。对经验问题的解答形成经验解子。经验问子有两种,一种来自观测实验,它是经验事实,可以根据不同的提问方式产生一个经验问题集,可称之为观测型经验问子。“苹果落地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一经验问题,牛顿的回答是:“在地球与苹果之间有相互引力。”饫铮“苹果落地”就是

5、一个观测型经验问子,牛顿的解答就是一个经验解子。另一种经验问子来自理论,它是从理论中推导出来的,是理论的检验蕴涵,原则上可以通过观测实验检验,它本身也可以产生一个经验问题集,可称之为理论型经验问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光线弯曲,则相对论的一组推导前提是经验解子,“光线弯曲”是理论型经验问子。如果不是从提问的角度,而是从回答的角度看,理论型经验问子同时也是最低层次的经验解子,它是对经验事实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回答。 根据上述定义和理论比较的不对称性关系,可以给经验过硬性定义如下: 在理论T与T的时刻的比较中,T面临经验过硬性冲突且T呈现经验过硬性协调,或者说,T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下降(记为MT)且

6、T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上升(记为MT),当且仅当,在时刻,T的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m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不符记为)理论型经验问子(记为T(j1j2)(w)m),T核心解子j1和其他解子j2共同导出了n种不同的与观测型经验问子不符的理论型经验问子(记为T(j1j2)(w)n),且通过j1不变而j2发生变化(“变化”指被修改、删除、增加或提出新的解子,记为)的策略使得mn(记为(j1j2)mn)。其中,m、n0。这里的“不符”指超出时刻允许的误差范围。“核心解子”指理论围绕一个关键概念展开的解子,即针对该概念的一组理论陈述;“其他解子”指辅助性假设、初始条件、边界条件。

7、该定义以符号表示为: MTMTT(j1j2)(w)m)T(j1j2)(w)n)(j1j2)mn) 二、正例与反例 如果我们把与理论型经验问子相符的观测型经验问子称为“正例”,而把与理论型经验问子不符的观测型经验问子称为“反例”的话,那么,进步的经验一致性条件要求理论的正例越多越好,而进步的经验过硬性条件则要求理论的反例越少越好。在科学实践中,正例和反例不是一种可以简单转换的关系,即增加一个正例等于减少一个反例,或增加一个反例等于减少一个正例,或减少一个反例等于增加一个正例,或减少一个正例等于增加一个反例。正例多,不见得反例就少,可能正例多,反例也多;正例少,不见得反例就多,可能正例少,反例也少

8、;反例多,不见得正例就少,可能反例多,正例也多;反例少,不见得正例就多,可能反例少,正例也少。因为自然界的待解释的事物或现象的数量是无限的,况且,在正例和反例之间还有一个中间地带,即如果理论推不出实验观测的结果,则既不能说观测结果与理论相符,也不能说观测结果与理论不符。 当科学家面对一个新出现的反例并且一时又难以解决时,他可能不顾及反例(甚至将反例排除在理论应当考察的范围之外),专心致力于增加正例。在时段内,假定理论T推测魔箱B中有一个黑球,一个白球,经过实验观测,发现B中只有一个黑球,并无白球,这样,理论T面临一个反例。科学家经过深思熟虑,仍然不能把这个反例转化为正例,这时,科学家可以暂时回

9、避反例问题,把目光集中于从T中推测出更多的球来加以检验。科学家可能推测B中除了一个黑球,一个白球,还有一个红球和一个蓝球。经过实验检测,果然发现B中有一个红球和一个蓝球。在这个案例中,科学家增加了两个正例,但并没有排除那一个反例,这也是一个合理的策略,因为T的经验新奇性协调力和经验一致性协调力都增强了。 当然,在科学实践中,通过维护理论的硬核或核心解子,修改辅助假设、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完善理论,将反例转化为正例,既增强理论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也增强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这也是可能实现的合理策略。当一个理论T面临一个不能解决的经验问题p,即遇到一个反例时,科学家不一定通过修改理论T把p排除出去

10、,他可以增添一个理论假定,使之和理论T一起,形成一个新的集合理论T。如果T能解决p,把反例转化为正例,则既能保留原理论T,又能使T的经验过硬性和经验一致性相对于T而上升。英国化学家布莱克(JosephBlack1728-1799)是燃素说的信奉者,他提出关于热的本质的热质说,认为热也和燃素一样,是一种由彼此排斥但为物质所吸引的热粒子组成的无重量的弹性热流体。这种热粒子后来被人们称为热质或热素。早期热质说理论认为混合热守恒,即热素不灭。它能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现象:40度的水与同体积的80度的水混合,两杯水的温度均为60度。按这个理论,两杯水共有120个单位的热素,混合后,每杯水平均包含60个单位的

11、热素,所以每杯水的平均温度为60度。但是该理论不能解释经验问题p:为什么把100度的水与同体积的150度的水银混合后,其平均温度不是所预料的125度,而是120度呢?布莱克并没有试图把这个问题排除出去,更没有轻易放弃这个理论。他引入一个新的假定:不同的物体有不同比热,因为物体对热素的吸收能力不同。这样,布莱克实际上引入了一个新的理论,它是包含早期理论和新假定的集合理论。新理论有效地解决了p:水银的比热比较小,所以水银下降30度所放出的热量,只能使水上升20度。新理论消除了早期理论的反例,也没有丢失其正例,它的反例数比早期理论的反例数少,可以说,新理论比早期理论过硬。后来,新理论又遇到一些困难,

12、都被布莱克按同样的办法一一克服了。因此,布莱克的理论在经验过硬性上一度呈上升趋势。人们称赞布莱克为“理论修补大师”,而我认为称布莱克为“增强理论经验过硬性的大师”更为恰当。虽然后来热质说由于不能解决新的问题导致综合协调力的下降而被热动说取代,我们仍然应该肯定布莱克的努力是合理的,值得称道的,因为他追求理论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并一度取得成功。增强一个理论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不必然导致该理论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的增强,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例如,当一个理论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上升时,其经验一致性协调力可能反而下降。设想在时刻,一个科学家提出理论T,T推测魔箱B中有一个黑球,一个白球,一个红球和一个黄

13、球。经过实验观测,发现B中有一个黑球,一个蓝球,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这样,理论T面临1个反例,因为观测到的“白球”其实是篮球。在时刻,另一个科学家提出理论T,T推测出B中有一个黑球,一个蓝球,但推不出B中有红球和黄球。这样,虽然T把一个反例转化为正例,使得T的反例数为0,少于T,增强了T的经验过硬性协调力,但同时,T却丧失了2个正例,T的正例数为3,而T的正例数为2,T的经验一致性协调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理论T和理论T的胜负尚难预料。T可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消除掉那个反例,而T也可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增加了正例;而且随着实验技术的改进和解释理论的变化,原来的所谓“反例”可能不再是反例,直

14、接成为正例,而“正例”也可能变成反例。在科学中,理论的“最终”取舍取决于理论的综合协调力的比较。科学的马拉松比赛只有暂时的相对终点,没有永恒的绝对终点,在这场比赛中,科学家的信念和毅力等背景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论反常 传统的“反常”(anomalies)概念具有两个主要的特征: (A)一个理论哪怕只面临一个反常,有理性的科学家也应放弃这个理论; (B)某些经验事实对一个理论来说是反常的,当且仅当这些事实与理论发生逻辑矛盾。 验一致性冲突概念对上述观点作如下修正: (A)当一个理论面临经验过硬性冲突时,并不要求一定要放弃该理论,但可以对理论的可靠性提出怀疑; (B)某个理论T与T相比面临经

15、验过硬性冲突,当且仅当,通过非核心解子的变化策略,从T的解子中导出的与观察实验数据不符的经验问子数大于从T的解子中导出的与观察实验数据不符的经验问子数。 传统观点A的批评者曾为反对A而提出一些很有说服力的论证,这种论证来自两个方面:弧:性(ambiguities)论证。该论证认为,一个产生了反常的特殊理论是否应该因为检验境况的一些不能消除的模糊性而放弃,这是不能合理地判定的。检验境况的模糊性主要表现为: (1)在任何经验检验中,要想导出一个实验上的预测,需要的是整个理论网络。假如实验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我们就不知道在这个理论网络中究竟哪个理论错了。所以,不可能在一个理论网络中判定某个具体理论是假的。 (2)因为一个理论与实验数据不符就放弃这个理论,这就假定实验数据本身是真实的和不可错的。其实,实验数据本身也只是可能的,一个反常,不能要求放弃一个理论。 二、实用性(pragmatics)论证。历史上的每个理论几乎都有过一些反常或反驳的实例;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指出一个重要的理论没有碰到过一些反常。因此,如果我们认真对待A,那么我们就等于放弃了我们全部理论的组成部分,因而根本不能谈论自然界的大多数领域。1(P27-28) 基于上述理由,用一个较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