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82096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的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美丽的结(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要想上好语文课,务须讲究结课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 45 分钟,学生的认知积极性呈现一个波形状。最初 12 分钟注意不稳定,其后2030 分钟学生进入注意力最佳状态。下课前 710 分钟,注意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临近下课,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分散期,教师应当及时变换课堂的活动方式。使学生注意力再次反弹,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规律和方法。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结课时不是草草收场,不是书到临尾渐渐松,而是课了事未休,课终情更浓,课结智不停,不仅仅使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内,还要使学生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结课艺术是教师的基本功。但目前有许多在职教师缺乏这方面知识

2、,或者疏于研究,一节课下来,或虎头蛇尾,不了了之;或老生常谈,落入俗套;或牵强附会,随意性强。有的甚至把课时挤得满满的,以致“溢”出课外;有的则多余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无事可做。这些无疑会冲淡一节课所学内容,长此以往还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这自然谈不上结课艺术。其实,一节课结尾该如何收束,应讲究艺术,需潜心研究。那么,怎样让结课语给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文学独白 感染熏陶文学独白是教师情至高潮的一种难以自禁的倾泻,是教师析理入微时的一种细腻畅快的表达。它能让人深思,让人警醒,让人振奋。记得 1991 年 8 月,在旅顺举行的全国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程翔老师

3、教孔乙己一文,曾以一段饱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该课的结尾,给听课者留下深刻印象。“孔乙己就这样在人们的笑声中死去了。孔乙己静悄悄地死去了。他的死一点也没有惊动这个社会,他的死就像树上无声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野枯死了一棵无名小草。他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最后在笑声中死去。他活着的时候,封建社会公开地侮辱他、损害他,用封建意识毒害他、麻痹他。他盲目地挣扎了一辈子,被别人践踏,也自己践踏自己。这个可悲的下层小知识分子啊,被吃得干干净净,他的人格、尊严、价值被剥夺得干干净净,成了封建教育制度下的一个牺牲品。 ”执教者在这里,以饱满的激情,诗一样的语言,对全文作了总结性讲解,昭示哲理,形象感染,教

4、之以情,教之以理,耐人寻味,意境深远犹如千里洞箫,激起学生的共鸣。听到此处,我们能不为这样精彩的文学独白而感动吗?这样的文学独白在结尾处给予响亮的“一撞” ,其声激越,其声洪亮,给人带来的是多少情的感染、美的熏陶以及理性的思索啊!二、音乐渲染 余音绕梁音乐大师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音乐犹如“内在的海洋” (罗曼?罗兰语) ,虽无汹涌的波澜,却能渗透人的灵魂。使人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精神可随着优美的旋律而升华。由于音乐的美感愉悦作用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良好影响,因此,许多语文教师运用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愉悦疗法” ,来丰富学生审美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向上的道德力

5、量。清华附中韩军老师教杜甫的登高一诗是这样结课的:“(深情地说):同学们,这首诗大家已经背下来了。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让我们在乐声中背下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课在二泉映月声及学生深情的朗读声中结束)此时,课堂上,音乐声、朗读声构成了奇妙的交响乐;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禁不住留下眼泪。这样结课,易于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强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胜过千言万语。我们在教授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若巧妙运用音乐烘托、师生朗读等方法,有助于学生理性地、深入地理解所学的诗文。三、创设高潮 戛然而止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是呆板机械的

6、而是机动灵活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一个“高潮” ,通过高潮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正如小说的高潮可以安排在结束一样,课堂教学中的“高潮”也可以安排在结束。程翔老师在教梦游天姥吟留别时,便把“高潮”安排在下课前的分钟内,程老师在分析李白在诗中怎样表现复杂的思想感情时说道:“长安三年,李白并非没有获得高官厚禄的可能,只要他向权贵们稍一低头,哪怕只有一句阿谀逢迎的话,他便高官任做,骏马任骑了。然而,李白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愿为了高官厚禄而低下高贵的头,不愿为了荣华富贵就出卖自己的灵魂和人格,那简直比杀了他还要严重!李白在政治上失败了。李白的失败造就了他的成功。他在政治上失败了,但在文学上成功了

7、;他暂时地失败了,却永远地成功了。这就是李白。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充满哲理,生动感人。学生、教师听后群情激昂,然后戛然而止,留下了无穷的回味余地。可见,在结课时,灵活设计“高潮” ,可以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 ,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四、节外生枝 激活思维传统教学以学生懂为目的,内容听懂了,问题解决了,就大功告成,功德圆满。教者在结课时若能“节外生枝” ,设疑问难,定能出奇制胜。一位教师教石壕吏 ,在学生读懂会背全诗并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后,设计了一个“光明的尾巴”:教者问学生:“有人认为石壕吏不是一首好诗,因为诗人杜甫在这首诗里始终是一个冷漠的旁观者

8、,没有出来表态。你们同意这个观点吗?” “一问激起千层浪” ,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学生一致认为:“伟大诗人杜甫在石壕吏中是通过人物刻画和情景描写来表态的,诗人虽然没有直接出来讲话,但同情谁,憎恶谁,态度是明确的。 ”这问题好像节外生枝,但正是这一问,把学生的思维又带到一片新天地,使他们从更高的境界去审视课文内容和所反映的文学现象,使教学出现新的高潮。这不能不算是一个“光明的尾巴” 。教者善于引领学生在有限中求无限,不断拓展教学时空,将学生引进一重又一重崭新的天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在领略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的同时,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情趣得到熏陶,人格得

9、到完善。五、承上启下 巧妙过渡 一般老师都比较注意一节课内各环节间过渡语的运用,却很少注意在单元与单元、课文与课文、一节课与一节课之间内容的过渡。有经验的老师不仅注意到这些问题,还特别注意在同一篇课文内不同课时之间创设结束语,使上下课时之间上下勾联,自然得体,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如程翔老师在教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是这样结课的:“明明是爱国青年,却被污蔑成暴徒!明明是自觉的情愿,却被造谣者说成受人利用 。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先生能不义愤填膺吗?他能不站出来为死者说一句公道话吗?他能不挺身而出来揭露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吗?鲁迅先生就是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来写这篇文章的,悲愤的感情就构成了本文贯穿始终的线

10、索。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悲愤的感情线索。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这段结束语可以说是用火热的激情写就,不仅能引起听课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一种“忘了自己,进入角色”的感觉,还指明下一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既是旧课的“收场” ,又预示了新课,成为新课的“开场戏” ,为旧课的“收场”和新课的“开场”作了自然的过渡。这是程翔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材和教学之中,与教材和学生同呼吸,共起伏” (吴心田语)的结果。六、归纳总结 耐人寻味 演绎和归纳是最常见的两种逻辑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较多采用的则是归纳式。因为学生对一篇课文的理解,一般要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因而,归纳总结便成了结课

11、艺术最常用的方式。有位教师在执教祝福一文时,在师生共同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采用归纳总结式:“以上,我们从肖像描写和动作描写两方面分析了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个人物形象了:祥林嫂是一个勤劳、善良、质朴、遭受生活磨难的坚强的下层农村劳动妇女,她对生活的要求十分低,但她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由于她深受封建礼教毒害,她的反抗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小说还描写了她的心理和语言,我们不作重点分析了。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这一结尾,简洁明了,系统完整。既将同学们讨论的意见加以高度概括,又揭示作者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

12、旨;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七、引而不发 别有洞天所谓引而不发,不是卖关子,故弄玄虚,制造教学的神秘气氛。而是在学生对课文领悟已达一定深度的情况下,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发问、假设等手段,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从而激发学生新的思维兴奋度。教师的作用仅仅是“引” ,真正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发” 。要“发”得好,必须“引”得妙。如一位教师在项链一课将结束时,突然设问:莫泊桑认为“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假如项链没丢,或丢了以后发现钻石是假的,那么路瓦栽夫人的结局该会怎样呢?一串项链能成全她进入上流社会吗?项链丢了,你认为该喜还是该悲?这一连串的悬念使学生因下课

13、铃声而行将关闭的思考的闸门再次打开,引发学生进行种种猜想、判断、理解,收到了“课虽完而思不断”的审美效应。采用引而不发的结课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思考力,培养自学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同时,引而不发也是一种教学艺术空白艺术。空白,容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的心理动态和使之匀称完美的心理倾向,极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下空白,别有洞天,任学生见仁见智,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纵横驰骋,积极创造,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虚实相映、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八、教师“下水” 水到渠成读写结合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学以致用是语文乃至其他学科教学的重要原则。语文教师在教授一篇课文

14、的终结课上若一味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往往落入俗套,调不起学生胃口,激发不了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教者能在认真领悟教材的基础上,在下课前,来一篇文采飞扬的下水口头作文,定能收到神奇的艺术效果。如有一位青年教师教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是这样结课的:乔治?桑说:“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郁达夫写到:“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特别的好处。 ”现在请同学们想想:你最喜欢哪个或哪几个季节?为什么?请写一篇随笔,注意要写出自己真实而独特的感受,若能情景交融更好。这时,教者和学生一同构思,稍作思索后,以教师声情并茂的下水口头作文为本节课的高潮和结尾。这样的结尾,真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既为学生示范,又有新意。令听者叫绝,易于收到“亲其师,信其道”之奇效。当然,采用此法结课,教者须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较深的文学修养。欣赏名师的语文结课艺术,恰似欣赏一段段言近旨远的台词,韵味无穷;又如聆听一篇篇掷地有声的演说辞,激情澎湃。精心设计你的结课方式吧!它可以充分展现你的文采、知识与气度,可以提高你语文课的文学水准、艺术趣味,可以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纵横驰骋,尽情领略无限风光。我们期盼更多的语文教师都能给每一节语文课绾一个漂亮的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