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803030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高分子材料工程专业英语翻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分子专业英语选讲课文翻译资料A 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物理UNIT 1 What are Polymer?第一单元 什么是高聚物?什么是高聚物?首先,他们是合成物和大分子,而且不同于低分子化合物,譬如说食盐。与低分子化合物不同的是,食盐的分子量仅仅是58.5,而高聚物的分子量高于105,甚至大于106。这些大分子或“高分子”由许多小分子组成。小分子相互结合形成大分子,大分子能够是一种或多种化合物。举例说明,想象一组大小相同并由相同的材料制成的环。当这些环相互连接起来,可以把形成的链看成是具有同种分子量化合物组成的高聚物。另一方面,独特的环可以大小不同、材料不同,相连接后形成具有不同分子量化合物组

2、成的聚合物。许多单元相连接给予了聚合物一个名称,poly意味着“多、聚、重复”,mer意味着“链节、基体”(希腊语中)。例如:称为丁二烯的气态化合物,分子量为54,化合将近4000次,得到分子量大约为被称作聚丁二烯(合成橡胶)的高聚物。形成高聚物的低分子化合物称为单体。下面简单地描述一下形成过程:butadiene + butadiene + + butadiene-polybutadiene(4 000 time)丁二烯 丁二烯丁二烯聚丁二烯(4000次)因而能够看到分子量仅为54的小分子物质(单体)如何逐渐形成分子量为的大分子(高聚物)。实质上,正是由于聚合物的巨大的分子尺寸才使其性能不同

3、于象苯这样的一般化合物。例如,固态苯,在5.5熔融成液态苯,进一步加热,煮沸成气态苯。与这类简单化合物明确的行为相比,像聚乙烯这样的聚合物不能在某一特定的温度快速地熔融成纯净的液体。而聚合物变得越来越软,最终,变成十分粘稠的聚合物熔融体。将这种热而粘稠的聚合物熔融体进一步加热,不会转变成各种气体,但它不再是聚乙烯(如图1.1)。固态苯液态苯气态苯加热,5.5 加热,80固体聚乙烯熔化的聚乙烯各种分解产物-但不是聚乙烯加热 加热图1.1 低分子量化合物(苯)和聚合物(聚乙烯)受热后的不同行为发现另一种不同的聚合物行为和低分子量化合物行为是关于溶解过程。例如,让我们研究一下,将氯化钠慢慢地添加到固

4、定量的水中。盐,代表一种低分子量化合物,在水中达到点(叫饱和点)溶解,但,此后,进一步添加盐不进入溶液中却沉到底部而保持原有的固体状态。饱和盐溶液的粘度与水的粘度不是十分不同,但是,如果我们用聚合物替代,譬如说,将聚乙烯醇添加到固定量的水中,聚合物不是马上进入到溶液中。聚乙烯醇颗粒首先吸水溶胀,发生形变,经过很长的时间以后进入到溶液中。同样地,我们可以将大量的聚合物加入到同样量的水中,不存在饱和点。将越来越多的聚合物加入水中,认为聚合物溶解的时间明显地增加,最终呈现柔软像面团一样粘稠的混合物。另一个特点是,在水中聚乙烯醇不会像过量的氯化钠在饱和盐溶液中那样能保持其初始的粉末状态。总之,我们可以

5、讲(1)聚乙烯醇的溶解需要很长时间,(2)不存在饱和点,(3)粘度的增加是典型聚合物溶于溶液中的特性,这些特性主要归因于聚合物大分子的尺寸。如图1.2说明了低分子量化合物和聚合物的溶解行为。氯化钠晶体加入到水中晶体进入到溶液中.溶液的粘度不是十分不同于充分搅拌水的粘度形成饱和溶液.剩余的晶体维持不溶解状态.加入更多的晶体并搅拌氯化钠的溶解聚乙烯醇碎片加入到水中碎片开始溶胀碎片慢慢地进入到溶液中允许维持现状 充分搅拌形成粘稠的聚合物溶液.溶液粘度十分高于水的粘度继续搅拌聚合物的溶解图1.2 低分子量化合物(氯化钠)和聚合物(聚乙烯醇)不同的溶解行为Gowariker VR, Viswanatha

6、n N V, Sreedhar J. Polymer Science.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1986.6UNIT 2 Chain Polymerization第二单元 链式聚合反应Staudinger第一个发现一例现象,许多烯烃和不饱和烯烃通过打开双键可以形成链式大分子。二烯烃以同样的方式聚合,然而,仅限于两个双键中的一个。这类反应是通过单体分子首先加成到引发剂自由基或引发剂离子上而进行的,靠这些反应活性中心由引发剂转移到被加成的单体上。以同样的方式,借助于链式反应,单体分子一个接一个地被加成(每秒200020000个单体)直到活性中心通过不同的反应类型而终

7、止。聚合反应是链式反应的原因有两种:因为反应动力学和因为作为反应产物它是一种链式分子。链分子的长度与动力学链长成正比。链式反应可以概括为以下过程(R相当与引发剂自由基):略因而通过上述过程由氯乙烯得到聚氯乙烯,或由苯乙烯获得聚苯乙烯,或乙烯获得聚乙烯,等等。借助于聚合度估算的分子链长,在一个大范围内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反应条件被改变。通常,通过大量地制备和利用聚合物,聚合度在10005000范围内,但在许多情况下可低于500、高于10000。这不应该把所有聚合物材料的分子量理解为由500,或1000,或5000个单体单元组成。在几乎所有的事例中,聚合物材料由不同聚合度的聚合物分子的混合物组成。聚

8、合反应,链式反应,依照与众所周知的氯(气)-氢(气)反应和光气的分解机理进行。双键活化过程的引发剂反应,可以通过热、辐射、超声波或引发剂产生。用自由基型或离子型引发剂引发链式反应可以很清楚地进行观察。这些是高能态的化合物,它们能够加成不饱和化合物(单体)并保持自由基或离子活性中心 以致单体可以以同样的方式进一步加成。对于增长反应的各个步骤,每一步仅需要相当少的活化能,因此通过一步简单的活化反应(即引发反应)即可将许多烯类单体分子转化成聚合物,这正如连锁反应这个术语的内涵那样。因为少量的引发剂引发形成大量的聚合物原料(1:10001:10000),从表面上看聚合反应很可能是催化反应。由于这个原因

9、,通常把聚合反应的引发剂看作是聚合反应的引发剂,但是,严格地讲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催化剂,因为聚合反应的催化剂进入到反应内部而成为一部分,同时可以在反应产物,既聚合物的末端发现。此外离子引发剂和自由基引发剂有的是金属络合物引发剂(例如,通过四氯化钛或三氯化钛与烷基铝的反应可以得到),Z引发剂在聚合反应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催化活动的机理还不是十分清楚。UNIT 3 Step-Growth Polymerization第三单元 逐步聚合许多不同的化学反应通过逐步聚合可用于合成聚合材料。这些反应包括酯化、酰胺化、氨基甲酸酯、芳香族取代物的形成等。通过反应聚合反应在两种不同的官能团,如,羟基和羧基,

10、或异氰酸酯和羟基之间。所有的逐步聚合反应根据所使用单体的类型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涉及两种不同的官能团单体,每一种单体仅具有一种官能团。一种多官能团单体每个分子有两个或多个官能团。第二类涉及含有两类官能团的单种单体。聚酰胺的合成说明了聚合反应的两个官能团。因此聚酰胺可以由二元胺和二元酸的反应或氨基酸之间的反应得到。nH2N-R-NH2+nHO2C-R-CO2HH-(-NH-R-NHCO-R-CO-)n-OH+(2n-1)H2O (3.1)or from the reaction of amino acids with themselves nH2R-CO2H H-(-NH-R-CO-)n-OH+(

11、n-1)H20 (3.2)A+B-B -A-A-B-B-A-B-A-B-两种官能团之间的反应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下列反应式表示反应式略反应(3.1)说明前一种形式,而反应(3.2)具有后一种形式。图3.1 逐步聚合的示意图(a) 未反应单体;(b)50%已反应;(c)83.3%已反应;(d) 100%已反应(虚线表示反应种类)聚酯化,是否在二元酸和二元醇或羟基酸分子间进行,是逐步聚合反应过程的一个例子。酯化反应出现在单体本体中两个单体分子相碰撞的位置,且酯一旦形成,依靠酯上仍有活性的羟基或羧基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反应。酯化的结果是单体分子很快地被消耗掉,而分子量却没有多少增加。图3.1说明了这个现象。

12、例如,假定图3.1中的每一个方格代表一个羟基酸分子。(b)中的二聚体分子,消耗二分之一的单体分子聚合物种类的聚合度(DP)是2。(c)中当三聚体和更多的二聚体形成,大于80%的单体分子已反应,但DP仅仅还是2.5。(d)中当所有的单体反应完,DP是4。但形成的每一种聚合物分子还有反应活性的端基;因此,聚合反应将以逐步的方式继续进行,其每一步酯化反应的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均与初始单体的酯化作用相同。因此,分子量缓慢增加直至高水平的单体转化率,而且分子量将继续增加直到粘度的增加使其难以除去酯化反应的水或难以找到相互反应的端基。在A-A+B-B的聚合反应中也可以看到,精确的当量平衡是获得高分子量所必需的。假如存在一些但官能团杂质,由于链的端基失活,反应将使分子量减少。同样,在A-B类的缩聚反应中高纯度的单体是必要的,而且可以归结高收率的反应仅是形成聚合物的实际反应,因为副反应会破坏当量平衡。在能力与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和日语语言基础,熟练掌握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了解日本社会及日本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熟悉日本国情,具有一定的日本人文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与日本人进行交流的能力。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