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96129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1.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德国哲学家与中国哲学论文 中国现代哲学深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对现代中国哲学影响最大者当数德国哲学。可以说,德国哲学构成了现代中国思想理论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德哲学的交流从来就不是单向的。早在德国哲学影响中国哲学之前,中国哲学就对德国哲学家产生过影响,而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当代。要说中国人文科学对德国人文科学(Geisteswissenschften)的影响,首推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对德国近现代一些重要哲学家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德国哲学家对待中国哲学的态度,不但具有文化交流史的意义,也具有世界哲学的意义。 (一)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中国人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逐渐了解与谈论德国哲学。

2、比起中国哲学家对德国哲学的了解,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要早得多。17、18世纪,中国文化大规模、多渠道、多层次地传到正值启蒙时代的欧洲,当然,这种文化传播工作基本上是由欧洲的传教士完成的。1687年,比利时耶稣会士柏应理(PhilippeCouplet,16231693)在巴黎出版了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这部书向西方读者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四书五经的历史和要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的思想,对四书五经的重要注疏、佛老和儒家学说的区别、以及易经六十四卦及卦图之意义进行介绍。德国哲学家托马修(ChristianThomasius,16551728)首先在法国、德国、荷兰出版的几家杂

3、志上读到该书的节录,然后读完全书并写出长篇评论。莱布尼茨也在该书出版的当年12月,在一封信中表达了他长期怀有的想看到中国哲学家孔子的愿望。 (二)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评价有了根本的变化。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从赞美的对象变成了批判的对象。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不能完全用不够了解来解释。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西方人在对待其他文化上的西方中心论倾向,也变得越来越明显与强烈。出于西方中心论的傲慢与偏见,对中国哲学的热情在德国哲学家中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中国哲学极度的藐视与不屑。 也许人们会说,此时的德国哲学家由于自己哲学思想的关系而对中国哲学持批判的态度。例如,康德强调个人自由的道德

4、哲学与将公益置于首位的儒家道德哲学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康德对不强调个人道德意志自由的儒家哲学不会感兴趣。尽管在中国,很多人认为,在西方哲学中,康德哲学是与儒家哲学最契合的,而且西方学者也有这么认为的。 (三) 进入20世纪,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日益暴露,西方哲学家,尤其是德国哲学家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批判越来越深入。同时,对中国哲学的态度也有明显的改变,即更多地是以理解和欣赏的态度对中国哲学作出大体正面的评价,而且也日益觉得了解中国哲学、与中国哲学对话,是有益的。但也并非所有德国哲学家都是如此,例如,胡塞尔在其30年代的著作中就用理性来区分西方和印度与中国哲学,他认为只有欧洲才有真正的、以绝对真理为目的的理性,而印度与中国只有“准哲学的”理性,所以哲学是欧洲特有的产物。与此相反,舍勒和雅斯贝斯都明确提出“世界哲学”的概念。在雅斯贝斯看来,世界哲学是欧洲哲学的出路:“我们正走在通过我们时代的暮色从欧洲哲学的晚霞走向世界哲学的朝霞的路上。” 在布伯与海德格尔那里,我们发现了德国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真正接受,这种接受为中德哲学的平等对话打开了一条道路。从德国哲学中获益良多的中国哲学家期待这种有益的对话在我们这个世纪能够继续下去,尽管这在今天可能仍然是一个不易实现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