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95958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 苏轼赋予了传统的江水意象以哲学的意味。自然之动本身彰显着一种永恒不变,永恒不变便是“静”。以下是J。L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南行集中的江水意象与苏轼哲学思考发轫之论文范文。 一、南行集与其中苏轼诗歌江水意象 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他在赤壁赋中论述了他思考的结论。关于苏轼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在嘉祐四年(1059年)的苏轼诗歌中,便已初见端倪。这一年,苏洵、苏轼、苏辙第二次一同进京,此时苏轼二十四岁。此次进京路途分为舟行和陆行两个阶段。从四川眉州至江陵,沿长江顺流而下,一路舟行,父子三人汇集舟行诗文为南行前集,苏轼为其作序。

2、从江陵开始,陆路北上进京,江陵至京师诗文汇集为南行后集。前后两集合称为南行集。从苏轼研究的角度来看,此次进京有两重意义。首先,这是苏轼步入仕途的开始。其次,这也是苏轼文学生涯的正式开端。关于前者,此处不再赘述;而后者,则是我们将要进行的论证所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 在嘉祐四年进京之前,苏轼已经有文学创作活动这是必然的,如子由怀渑池寄子瞻兄自注云:“辙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其老僧奉闲之壁。”可见三苏第一次进京时,即嘉祐元年(1056年),他们也有文学创作活动。但是从今天所存资料来看,南行集之前的苏轼作品能够流传后世的极少。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此前作品未能大量流传,从一定程度上证明其作品质量

3、不能与日后相提并论;另一方面,从苏轼一生的文学活动也可以看出,此前的创作应算作苏轼的练笔阶段,甚至在南行集中我们仍然看得见这种艺术上的青涩感。另外,从现存的苏轼作品来看,此前创作也确实没有惊人之作。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南行集确实有其幼稚之处。但是无疑南行集对于苏轼而言,又具有重要的意义。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生涯正式的起点,同时,伴随着南行集的诞生,苏轼的创作活动真正进入个人的文学自觉时期。南行集的编撰标志着苏轼文学创作的觉醒。这一方面表现在,南行集是苏轼参与的第一部有意编辑成册的诗文集。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开始有意保留下自己的创作。无论这一行为出于主动还是被动,这都说明,至少从形式上,他已经开始为自己

4、的作品找到了文学上的认同感。他开始用文学的眼光来看待、审视自己的创作。其次,从南行集开始,苏轼大量的作品被保留下来,后世对苏轼青年时代文学活动的认识,绕不过去的就是南行集。南行集诞生之前,苏轼的生活范围以四川为主。嘉祐元年三苏第一次进京,一路陆行,路线与第二次进京完全不同。嘉祐四年沿长江顺流而下的这次旅行,让苏轼与孕育了一半华夏文明的长江有了近距离的接触。南行前集中对江水的描写非常多。江水的流动、渺远与永恒带给了苏轼很多思考。在苏轼对江水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年轻的苏轼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这一哲学问题的模糊认识与思考。南行集是苏轼文学的开端,而这一文学开端又展示了苏轼对这一哲学问题的最初思考,

5、所以说苏轼这一哲学思考在文学上的表现是以南行集为起点的。 二、“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哲学思考 南行前集是嘉祐四年,三苏进京沿长江顺流而下舟行部分诗文的汇集。南行后集是舟行结束以后,弃舟登陆,陆行至京师部分诗文的汇集。因此,南行集中与江水意象有更多联系的实际为南行前集。南行前集今存苏轼诗歌四十首,其中绝大部分都涉及到对江水的描写。旅途中描写自然风物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苏轼笔下的江水意象,无论与同样在其路途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山意象相比,还是与同行的苏洵、苏辙笔下的江水意象相比,都带有明显的个人化印记。这种个性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便是其中的哲学思考。此次舟行,三人尽览长江景致,而浩浩汤汤的长江水

6、则给了苏轼无尽遐想的空间,在此期间,苏轼的创作中已然若隐若现地展示出了他对“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最初思考。 (一)水边的思想者 潺潺的长江水,让我们看到的是独立江边思考着的苏轼。从故乡眉州出发,至嘉州开始舟行,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有同题诗三首。今将三人作品迻录于此,对比观之:初发嘉州(苏洵)家托舟航千里速,心期京国十年还。乌牛山下水如箭,忽失峨眉枕席间。初发嘉州(苏轼)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初发嘉州(苏辙)放舟沫江滨,往意念荆楚。击鼓树两旗,势如远征戍。纷纷上船人,橹

7、急不容语。余生虽江阳,未省至嘉树。巉巉九顶峰,可爱不可住。飞舟过山足,佛脚见江浒。舟人尽敛容,竞欲揖其拇。俄顷已不见,乌牛在中渚。移舟近山阴,壁峭上无路。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区区辨虫鱼,尔雅细分缕。洗砚去残墨,遍水如黑雾。至今江上鱼,顶有遗墨处。览物悲古人,嗟此空自苦。余今方南行,朝夕事鸣橹。至楚不复留,上马千里去。谁能居深山,永与禽兽伍。此事谁是非,行行重回顾。初发嘉州,开始长江之上的数月漂泊,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三人都或多或少有对江水的描写。苏洵绝句以江水之急,写舟行之速。虽仅短短数语,却是别有洞天。苏辙由江水颜色之黑,想到“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笺注”,忆往事,思来者。苏洵、苏辙诗作

8、虽各有佳处,然从其诗歌言意关系来看,写眼下真实的所思、所想,大体上也都可算作是言已尽意了。 与父亲和弟弟的诗歌相比,苏轼的诗歌没有父亲的浑然天成,也没有弟弟的博古通今,却比他们二人更多了一重意境。纪昀评此诗说“气韵洒脱”。清晨出发,带着对未来无限的希望和热情,奔波良久,方生出思乡之意。随着江水东流,故乡已离自己越来越远。此刻的兴奋之情尚能够让自己暂忘这一丝乡愁,看着奔腾的江水,仍能引出一片诗情。只是,日落时分,独立江边等待相约会别的乡僧,恐怕久久望着潺潺江水之时,心中不能只是白日里那种顺流而下的畅快和为自己比友人先到一步的欣喜了。傅道彬先生说,中国文学中有一种“日暮情思”,落日让人联想到的不仅

9、是“太阳的家园”,更是“精神的家园”。黄昏时刻是最容易引出绵绵情思的时候。久立水边,年轻的苏轼想到了什么,他没有告诉我们。灵动的江水给人以深邃的宁静和无尽的想象。日落时分独立水边的苏轼让我们看得到日后那个面对江水可以进行无尽思考和想象的诗人。诗人“久立”所思为何?所有的这些都在“水潺潺”三个字中烟消云散。初发嘉州是苏轼人生中与江水的第一个约定,正如末句的“久立水潺潺”所造之境一样,在苏轼以后的人生中,在渺远的时间和空间中,苏轼面对浩浩江水完成了那么多人生与哲学的思考。南行之时,那个在黄昏时刻面对江水“久立”的身影,让我们隐约看到一个一如写作赤壁赋时的、思考着人生的苏轼。 (二)羡长江之无穷 苏

10、轼笔下的江水是大气的、渺远无穷的。竹枝歌有“苍梧山高湘水深”;初发嘉州有“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入峡有“长江连楚蜀,万脉泻东南”;江上值雪,效欧阳体,限不以盐玉鹤鹭絮蝶飞舞之类为比,仍不使皓白洁素等字,次子由韵有“江边晓起浩无际”;等等。江水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为苏轼开拓出一个新的境界。牛口见月有“山川同一色,浩若涉大荒”之句,壮阔的山川景物,为苏轼创造出新的空间概念,仿佛置身“大荒”之境;舟中听大人弹琴又有“弹琴江浦夜漏永,敛衽探听独激昂。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江浦夜弹的静谧,将时间拉长,这一时,这一刻,仿佛永远静止江面之上;前文所引初发嘉州有“久立水潺潺”之句,渺渺幽思如江水

11、般缠绵不尽;神女庙中同样有“茫茫夜潭静,皎皎秋月弯。还应摇玉佩,来听水潺潺”,相似的意境,潺潺的水声,给苏轼以无尽的想象;白帝庙中有“荒城秋草满,古树野藤垂。浩荡荆江远,凄凉蜀客悲”之句,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而浩荡荆江却是源远流长。 滚滚长江给苏轼的始终都是一种浩荡无边的、模糊的意绪。历代都不乏描写江水的诗人,也不乏描写江水的佳作。苏轼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那么多面对江水的篇章都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同样的山川景物,同行的苏洵和苏辙便没有给人留下这么多想象的空间。苏轼的江水,是其个人化了的江水,不是矫揉造作,也不只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苏轼和江水之间有一种情感上的默契,所以他才写得出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的句子,苏轼后期,面对江水的这种阔大的胸襟和打破时空局限的思考在南行集中便已初见端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