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94035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2.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象学第一二章复习资料 第一章大气 一、大气组成 主要是干洁大气、水汽、气溶胶粒子。 1、干洁大气: 干洁大气中对人类影响较大的成分是N2,O2,O3和CO2。 (1)N2和O2:它们是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N2利用率低。O2是维持人类及动植物生命活动的气体。 (2)O3:含量很低,集中在20-25km的高空,形成臭氧层。可强烈吸收对生物有害的紫外线。 (3)CO2:是植物生命活动离不了的气体,可吸收地面辐射,对气温影响较大。 2、水汽:主要集中在低层大气中。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含量很少,但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云、雾、雨、雪的形成都与之有关。 3、气溶胶粒子

2、:悬浮于空气中的固体粒子。包括水滴、冰晶、烟粒、尘埃等。 可充当水汽凝结物,利于云、雨的形成;还可以吸收一部分辐射,对地温、气温有一定影响。 二、大气垂直结构 从下到上有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大气层(散逸层)。 大气底界:即地球的表面。 大气上界:即大气的顶界。 有2种划分方法:根据极光出现的高度估计,在10001100km;据人造卫星探测,约在3000km。 (一)对流层 是靠近地表的大气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化:低纬度平均为1718km,中纬度地区为1012km,高纬度只有89km。夏季厚、冬季薄。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垂直递减率为:r=0.

3、65/100m。 (2)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易形成云和降水(雨、雪等)。 (3)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主要是受地形影响所致。 (二)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5km的气层。主要特点: 1、垂直气流显著减弱,气流多呈水平运动,故叫平流层。 2、集中了大气中大部分O3 3、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上部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显著增加。 4、水汽和尘埃很少,大气能见度好。适合飞机航行。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距地面85km的高度。 主要特点: 1、温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可下降到-83。 2、气流有强烈的垂直运动,故又称高空对流层。 (四)热层(暖层) 从中间层顶到距地面约700km

4、的气层。 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因吸收短波紫外线)。 2、空气分子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五)外大气层(散逸层) 从热层顶以上的大气层。 特点:受地球引力小,高速空气分子常逃到太空,宇宙空间粒子也常进入该层。 第二章辐射 1辐射的基本知识 一、概念 辐射: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的现象。 通过辐射传递的能量叫辐射能。 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发射或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W/m(瓦/米) 二、辐射光谱 气象学研究的辐射波谱范围是0.1120m, 太阳辐射波长范围在0.154m,地面和大气辐射波长在3120m,因此常把太阳辐射称为短波辐射,地球和大气辐

5、射称为长波辐射,以4m为分界线。 辐射的传播不需要中间介质。 三、基本定律 1、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E)与其表面绝对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E=TE=T4是斯蒂芬-波尔兹曼常数黑体:将投射到其表面上各种波长辐射能全部吸收的物体。4?是灰体常数,在0.800.99之间。 两个公式都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其辐射强度越强。 2、维恩位移定律 黑体辐射光谱的极大值所对应的波长与其绝对温度T成反比。 =C/TC为常数,是2897。 表明:物体温度越高,它所辐射的具有最大能量的波长越短。maxmax 2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1、太阳辐射光谱 (1)定义:太阳辐射能随波长的分布。 2、太阳常

6、数 当日地处于平均距离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常数。 世界气象组织推荐取值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 1、吸收作用 太阳辐射被大气吸收变为热能。 2、散射作用 (1)分子散射 空气分子和直径1,m大小仅表示太阳倾斜入射时大气光学路径为垂直入射时的倍数。?太阳高度角越大,大气量越小。 直接辐射Rsb随大气质量数的增大而减小。 (3)大气透明系数a 定义:太阳光通过一个大气量后的辐射度与通过前的辐射度之比。 一般a1000nm ?可转化为热能,影响植物体温和蒸腾作用,不参与光化学反应过程。 (2)1000-720nm ?70

7、0-800nm近红外光对植物光周期及种子形成有重要作用,并控制开花与果实颜色。 ?一般红外线的热效应使植物体温升高,促进植物的蒸腾及物质运输;外界温度越低,红外线热效应越大。?因此高原地区叶子温度高于气温3-5,可以补偿高原地区气温低这个不利因素。 2、可见光辐射 (3)720-610nm 红橙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光合作用最强。表现出强的光周期作用。 (4)610-510nm 绿光,叶片吸收很少,是弱活性带。 (5)510-400nm 蓝紫光,被叶绿素强烈吸收,表现出次强的光合作用和成形作用。 3、紫外辐射 (6)400-320nm 起成形及着色作用,使颜色变深,叶片变厚等。 (7)320-290nm 对多数植物有害,可消毒土壤。 (8)290nm 可立即杀死植物,叫灭生性辐射。 二、光照度与植物 (一)光照强度对植物的影响 1、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作用随光合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某一数值后,光合作用不再增加,此现象叫光饱和现象,这个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CO含量、温度、土壤水分等因素而变化。 依据光照强度对植物可划分为:喜阳植物和喜荫植物。 最喜阳植物不存在光饱和现象,利于果实和种子的生长;喜荫植物在光强达到晴天的1/10时,光合作用就不增加,利于营养器官的生长。 喜阳植物有: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荔枝、香蕉、椰子、桉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