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93227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2.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 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是为各位古代文学系的同学准备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武侠文学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极其广泛而又明显的。 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为维护民族自尊,对异族的挑衅给予最强烈的反击;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民族气节;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勇于斗争的精神,是我们民族前进的无穷动力;坚持正义和真理、铲除邪恶和不平,维护了家国社会的稳定和江湖的和平。 领略其丰富而厚重的民族精神,对于武侠文学的解读和价值地位的评判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武侠文学忧患意识民族大义和平自由民族精神 武侠文学在正统文人眼中一直被视为

2、“小道”,认为它是无关政治教化的虚无之事,不能登大雅之堂,多不屑一顾,再加上它有“宣传暴力”的嫌疑,而被长期禁锢。 尽管武侠文学遭到世人的众多批判,受重视的程度不高,但不可否认在武侠文学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撼人心魄的力量,尤其是后,武侠文学作为一股狂潮席卷华人读者群,成为了一种奇异的阅读现象。 究其原因主要是武侠文学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表现出反抗邪恶、坚持正义、维护和平和自由的精神追求,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弥漫于作品中的浩然正气和浓郁的民族忧患意识,可以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为维护民族自尊、对异族的挑衅给予最强烈的反击,总之,武侠文学备受读者青睐,主要是因为作品中蕴含了丰厚的民族精神。

3、 本文以此为突破口,对武侠文学中的民族精神进行极度观照。 一、动荡的社会环境下 所产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作为通俗文学之一的武侠小说,在中国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它最早可以上溯至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和唐人传奇。 宋元“公案”话本小说的出现,大大推进了武侠小说的创作,而到20世纪20年代再一次掀起了武侠创作的狂潮,却有着复杂的社会原因。 众所周知,20世纪上半个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灾难深重的国家,由于满清政府的腐朽昏庸,使得国家衰微,再加上频繁的内战和列强的入侵以及大自然的肆意凌虐,人们对生老病死的无奈,使国人对前途和命运的不可预测性产生莫大的恐慌。 异族入侵,国难当头,在国家、民族存亡的危急时刻,而

4、平民百姓却表现出弱者心态,任人宰割,情绪低落,于是便形成了以平江不肖生(向恺然)等人为代表的小说家企图以武侠小说煽起“精武救国”的社会热情,摆脱“东亚病夫”的耻辱历史及现状。 向恺然创作的侠义英雄传,里面塑造的大刀王五和霍元甲等英雄形象,他们为维护民族自尊,对异族的挑衅给予最强烈的反击,哪怕横尸当场,血溅五步也在所不惜。 他们成为了民众崇拜的对象,效仿的楷模,从而激发出了全国民众抗击外族入侵的豪迈激情。 由此不难看出,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狂潮的掀起,主要就是对中国人身体和精神懦弱的一种反拨,对“东亚病夫”这一耻辱称号的一种反抗。 大众通过对武侠小说的阅读,明白了一个强者的社会功效,这种刚强有力的英

5、雄特质,在大众心目中树立起了自强不息的民族楷模。 再者,武侠小说间接地反映了中国社会中之贪官污吏、恶霸豪强横行霸道的动乱、不安的生活现状,寄予了民众对改变这种生活现状的殷切期望。 江湖奇侠传中的“火烧红莲寺”,这个故事写侠士陆小青投宿红莲寺,因为发现了红莲寺的不法行为,所以被围困在寺中,多亏侠士柳迟将他救出,而柳迟并不是特意来救他的,而是专程搭救被困陷在红莲寺中的卜巡抚的,没想到却先救了陆小青。 他们与其他侠客齐心协力,终于打破了红莲寺,救出了卜巡抚,火烧了这个为非作歹的窝点红莲寺。 用武侠来锄强扶弱及复仇雪恨,以解平民百姓的心头之气。 说到底,“正是人民盼望大救星的最后迷梦:第一个迷梦是神仙

6、,第二个是明君,第三个是清官,第四便是侠客。 神仙见不到,明君、清官不常有,于是人们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于侠。 侠不会让人失望,因为他本身就是传奇的,虚构的,行侠仗义、打抱不平根本就是虚拟的心理满足,它为生于不幸之中的民众提供了一种幻想的世界,让他们得以暂时的、虚拟的精神避难”。 还有,满清覆灭后社会混乱、道德沦丧、精神倒塌,国人表现出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得过且过的颓废心理,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重新唤起了民族的道德意识,借以规范价值观念,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及尊严感,培养国民的勇武精神,反抗贪官污吏,揭露社会的黑暗及表现人们生活的苦难及心中的渴望。 梁羽生的萍踪侠影取材于明朝土木堡之变,叙述了

7、民族英雄于谦抗击蒙古族入侵的故事。 作品格调甚高,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正气。 梁羽生把古代英雄儿女的高尚情怀与国仇家恨,编织成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正如他自己所说,世间的事情尽管历尽艰辛曲折,最终都有光明的一面。 他的作品要给人显示出一种正义的力量,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 作品中的正义与邪恶、幸福与苦难、美与丑、悲与欢相结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从而一目了然地传达出创作者的价值评判和道德立场。 对于针砭时弊、规范道德和重振民族精神起到了定向性的引导。 总之,武侠文学在20世纪的上半个世纪的动荡的社会环境里,对于唤醒民众的自尊意识、培养勇武精神、反抗贪官污吏、揭露社会的黑暗、提高民族自信心等方面,起到

8、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也体现出了武侠文学中深沉的忧患意识。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大义 武侠文学中“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 书剑恩仇录里的周仲英,因为文泰来在自己庄上被人抓走,一怒之下,失手打死了小儿子;倚天屠龙记里,张翠山、殷素素觉得有负于三师兄俞岱岩,夫妇双双自尽;张无忌为了救义父谢逊,几乎丢掉自己的性命一涉及“义”,金庸总是写得豪气干云,回肠荡气,可歌可泣。 多情剑客无情剑中李寻欢即将与上官金虹进行生死决斗,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为了增加李寻欢胜算的机会,本是对手的郭嵩阳为了给李寻欢试探敌情,甚至不惜以身试剑,硬是用身体挡住了对手的剑,其结

9、果留下了一具有十九处剑伤的尸体让李寻欢研究敌手的剑法。 他们惺惺相惜、互相敬重、大仁大义,为了正义,不爱其躯,而声施天下。 这种“义”是与正义相联系,以正义为基础,而不是毫无原则的个哥们儿义气,这也是现代武侠文学与传统武侠文学的一个根本区别。 可贵的是,在现代武侠文学中,对于“义”又赋予了新的内涵,把“义”提到了为群众、为民族、为大多数人这一新的高度。 倚天屠龙记中,当赵敏问张无忌:“你到底有什么本事,能使你的手下个个对你这般死心塌地?”张无忌回答说:“我们是为国为民、为仁侠、为义气,范右使和我素不相识,可是一见如故,肝胆相照,只是不枉了兄弟间这个义字。”碧血剑中的袁承志,是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

10、的儿子。 他反抗明朝昏君,坚持民族爱国立场,支持农民起义,俨然是“为国为民”。 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中的郭靖,他明知蒙古兵力强盛,自己迟早总会失败,却要坚持抗元,能多守一天是一天,决不放弃。 黄蓉的意思是尽力而为,如果力不能逮,大可一走了之。 但郭靖却不同意:“咱们既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俩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 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只好长叹一声:“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 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就是!”郭靖之所以能坚守襄阳数十年,就因为他有一种自觉的“为国为民”的责任感。 射雕英雄传末尾,郭靖和年老体衰的成吉思

11、汗有一段对话。 成吉思汗说:“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 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答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 只是大汗一人威风凛凛,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泪。”在郭靖看来,英雄应该是为国为民、为民造福之人。 及至后来郭靖对杨过的一番话:“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 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地助守襄阳。 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国救困,实在愧为大侠两字。 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 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

12、的真正大侠。”真是振聋发聩,感人肺腑! 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他出身契丹,自幼被汉人收养,这使他身上杂糅了契丹的刚烈与汉族的仁义。 就其刚烈而言,杏子林快刀斩乱麻平息叛乱,聚贤庄只身战群雄勇猛过人;就其仁义而言,当他受到武林的误解,父辈的孽报,仍不愿错杀无辜。 在他弄清了自己的身世以后,不仅豁然开朗,“不再以契丹人为耻,也不以大宋为荣”。 他冲破了民族主义的局限,将契丹与大宋一视同仁。 在少林寺,玄波对萧峰道:“原来帮主果是契丹人。 弃暗投明,可敬可佩!”萧峰则道:“大师是汉人,只道汉为明,契丹为暗。 我的契丹人却说大辽为明,大宋为暗。 想我契丹祖先为羯人所残杀。 大唐之时,你们汉人武功极盛,不知

13、杀了我契丹多少勇士,掳了我契丹多少妇女。 现今你们汉人武功不行了,我契丹反过来攻杀你们,如此杀来杀去,不知何日方了?”这已经超出了爱国主义的范畴,达到了国际主义与和平主义的境界。 当辽国皇帝耶律洪基封萧峰为平南大元帅统率三军南征大宋时,萧峰一再请辞,跪地苦谏;为了和平,明知犯上是死罪,萧峰仍在三军阵前向皇权挑战:“是要陛下答允立即退兵,终陛下一生,不许辽军一兵一卒越过宋辽疆界。”迫于情势,辽帝只得折剑承诺。 萧峰自认“威逼陛下,成为契丹的罪人”,拾起地上两截断剑,插入心口自尽。 “以自己的一死换来辽宋二国的无数生灵免遭涂炭。”像萧峰这类英雄身上体现出的浩然正气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大义,正是中华

14、民族一种最高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深明大义,自觉地为国家、为民族、为群体、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不息,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三、爱好和平与追求自由的理想情操 爱好和平。 通览武侠文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正义战胜邪恶是武侠文学揭示的永恒主题。 侠客是正义的维护者,恶势力是正义的破坏者,侠客通过维护正义来维护社会的和平和江湖的稳定。 天龙八部中的段誉、虚竹、萧峰都是爱好和平的典型。 段誉是大理王子,大理段家的武功足以傲视武林,他却因为不愿学杀人的功夫从家里逃了出来,自己没有本领,偏偏爱管闲事,尽管性命攸关,却给对方以谅解与慈悲,特别是受到鸠摩智的挟持,生不如死,一旦脱困,也是宽大为怀,不愿挑起纷争。 虚竹是个“好生丑陋的小和尚”,但生性纯良,天然未假修饰。 为了救人,无意中破解了“珍珑”;再一次慈悲,又救下了天山童姥;正是由于他的存在和施恩予人,制衡了武林各派的争斗,达到了息事宁人的效果。 萧峰在两军阵前自刎身亡,意欲化解民族矛盾和武林纠纷,维护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及江湖的和平。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冒着生命危险力战六大门派,制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