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783775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历史-专题综合测试3-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人民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综合测试(三) 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说:“但比较起来,魏源的态度则更鲜明他的海国图志第一稿脱稿,他在书中主张应在广州设立造船厂和兵工厂,延聘法国和美国工程师进行建设,并教授船只的航行和武器的使用。”其主张体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求富”寻求强国御辱之道 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A BC D解析:魏源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正确;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求富”,故错误;魏源的主张以“制夷”为目的,寻求强国御辱之道,故正确;魏源海国图志的这些主张引导人们了

2、解西方世界,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答案:D2“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A孔子:“克己复礼” B张之洞:“中体西用”C鲁迅:“打倒孔家店” D康有为:“托古改制”解析:“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说明是在学习西方,“满脑子三纲五常”说明是在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二者结合起来其实就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B项正确。答案:B3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

3、步形成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解析:由材料“三千年来一大变局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时的中国人从列强的侵略中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逐渐地形成了“中体西用”的观念,所以答案选B项。A项是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观点;C项“实业救国”思潮出现在中日甲午战争前后;D项民主科学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答案:B4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解析:题中“以复古为解放”意为利用古代文化来促

4、进近代思想解放,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即托古改制,故B项正确。答案:B5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的()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师夷长技以制夷”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解析:从材料看,这个派别主张向西方学习军事技术,但认为我们政教风俗皆优于他国,所以是洋务派。答案:A6薛福成在变法篇中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材料表明他的主张是()A“求富”“自强”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C“中体西用” D“西学东渐”解析:材料表明薛福成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维

5、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材料没有反映他“求富”“自强”的主张,故A项错误;薛福成主张维护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反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错误;薛福成这一主张符合“中体西用”观点,故C项正确;“西学东渐”强调西学对中学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题中“中学”的主导地位,不够全面,故D项错误。答案:C7“中国惟以君权治天下而已。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泰西三百年而强,日本三十年而强,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大人众,三年可成。”上述材料体现了康有为 ()A迫切的救亡心情 B科学的强国主张C理性的皇权意识 D盲目的媚外心理解析:“若雷厉风行,三月而规模成,三年而成效著”“若皇上翻然而全变,吾中国地

6、大人众,三年可成”可知体现的是康有为迫切要求变法图强的心理和主张,故A项正确。答案:A8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 ()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解析: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不但没有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反而把孔子抬出来打扮成改革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阻力的特点,故答案选B项。答案:B9“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

7、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这场“激烈变革”是指 ()A B戊戌变法C新文化运动 D国民革命解析:依据材料“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结合所学可知推翻了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体制,但是还需要一场思想革命,把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下解放出来,C项符合题意。答案:C10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

8、”所谓的“树墩”是指 ()A封建传统思想 B君主专制制度C传统的小农经济 D反动政府的统治解析: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尽管洋务运动、剪断了树叶、砍断了树,但由于“树墩”还在,树还会发芽,这里的“树墩”显然是指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了挖掉“树墩”,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故A项正确。答案:A11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B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C反对封建儒家伦理

9、道德D促进青年人的思想解放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白话文与文言文的关系,排除A项;由材料“分明还是照旧推崇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等关键信息可知,陈独秀这一本质意图是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所以答案选B项;C项不是本质意图,故C项错;D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客观作用,故D项错。答案:B12“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推

10、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解析:由“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可判断该思想变革指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答案:C13鲁迅笔下的祥林嫂早年守寡,因害怕被婆婆卖掉而跑到鲁四老爷家做帮佣,但还是被婆婆卖给了贺老六。不料贺老六病死,儿子也被狼吃掉,于是又回到鲁四老爷家。她怕死后被阎王分尸,把一年工钱拿去捐了土地庙门槛鲁迅表达的思想主要是 ()A痛斥封建礼教的本质 B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C彻底否定传统道德 D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

11、祥林嫂遭到封建礼教与神权迷信的残酷精神虐杀,故A项正确。答案:A141919年继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之后,国民党元老戴季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称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天才”,称马克思是“近代经济学的大家”“近代社会运动的先觉”,由此可见()A戴季陶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持怀疑态度B以俄为师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一种追求C马克思主义在当时中国得到广泛传播D国共合作的实现使戴季陶思想发生改变解析:三民主义是国民党的指导思想,戴季陶只是“尝试用马克思主义说明中国伦理问题”,故A项错误;以俄为师是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一种追求,并非所有的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对国民党人

12、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C项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时间为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材料所提及的时间不吻合,故D项错误。答案:C15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

13、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14、、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请回答:(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6分)(2)材料一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材料二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反映了近代哪一派的观点?(4分)(3)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4)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4分)解析:第(1)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两句话中总结归纳其共同点;从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形势上分析其主张的不同。第(2)问,从其主张内容上分析作答。第(3)问,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和“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中分析其局限性;从“冲决”“破坏”“提出”等关键词中分析材料三的进步性。第(4)问,材料三的不足之处要从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上分析。答案:(1)共同点: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维护清王朝统治。不同点:魏源认为近代中国面临外国侵略的威胁;张之洞认为,外国侵略不是大祸,国内提倡兴民权影响清朝专制统治才是大祸。(2)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去抵抗外国侵略。洋务派的观点。(3)材料一只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