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770069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4白杨礼赞教案新人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4白杨礼赞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时代背景、理清结构层次。理解分析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朗读法感受白杨树的外形。以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通过讨论完成对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对5、6段的分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中华民族质朴、坚强、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理解象征、反诘、间隔反复的手法在文中的巧妙运用。3在记叙中抒情。诵读法、质疑法、鉴赏法、点拨与探究结合法。多媒体。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树是自然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

2、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松的雄姿;“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梅的倩影。今天我们再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林家铺子。著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2背景介绍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茅盾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

3、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这篇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大毡子(zhn)开垦(kn)外壳(k)锤炼(chu) 主宰(zi) 倦怠(di)婆娑(su) 坦荡如砥(d) 恹恹(yn)楠木(nn) 虬枝(qi) 秀颀(q)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妙手偶得】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句。【坦荡如砥】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

4、暗地生长。滋,生长。【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本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全文的中心又怎么概括?【交流点拨】全文可分成五个部分。第一部分(1):点题,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总领全文。第二部分(24):转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从正反两面写人对高原景色的感觉,用肯定的语气再度赞扬白杨树的“不平凡”。第三部分(56):运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以否定句式强调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第四部分(78):先用欲扬先抑、虚抑实扬的手法,赞美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然后用排比

5、句,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五部分(9):运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不同于顽固派的观点,又一次直抒对白杨树的赞美和崇敬之情,与文章开头相呼应。中心大意: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质朴、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点明题旨。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的方面展开描述。2全文的抒情线索是什么? 【交流点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3课文第二

6、部分转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作铺垫。4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交流点拨】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5白杨树象征了什么?【交流点拨】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6“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交流点拨】“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

7、、谐调和完整。7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用意如何?【交流点拨】表达了作者对贱视民众的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以高昂的斗争精神赞美白杨树,形成首尾呼应,结束全文。步骤四合作探究归纳主题1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交流点拨】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2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交流点拨】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

8、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本文是怎样巧妙地运用对比烘托的?【交流点拨】开篇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西北高原,为下文引出白杨树设置了廓大的背景,渲染了粗犷、豪迈的气氛,并且抓住“黄与绿主宰着”这一特色,突

9、出了白杨树的“雄壮”“伟大”,对下文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色泽起了正面烘托的作用。同时,又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起了反衬作用;在描述白杨树的外形和精神时,又反复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与“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和“决不是平凡的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美;紧接着就其外形用“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反喻先行一抑,转而用“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设喻一扬,对比映衬,形神兼美。文章结尾把白杨与楠木作比,怒斥国民党反动派,高声赞美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显示了文章鲜明的爱憎感情和战斗风格。4本文共勾勒出了几幅图?反映了什么?【交流点拨】本文共勾勒了四幅图:高原风景图、白杨远视图、白杨

10、特定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幅都充满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课堂小结 “神”是作者“礼赞”白杨的根本;“形”是作者工笔细描的白杨树外貌,是作者笔下的白杨树赖以生存的“景”黄土高原。结构上有疏有密,有散有拢,线索清晰,层次井然,作者淋漓尽致地抒情,一切都让白杨树的神韵风采活现于我们的面前。2布置作业: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去进行整体感知,使学生走进文本之中,从而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之所以认为白杨树不平凡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

11、、内在精神不平凡,这样就完成了对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接着我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到对文本后一部分的阅读之中,然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本文的写作手法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同时我还注重了朗读。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教学时,我注重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朗读。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边读边讨论;学生自己练读,集体朗读。这些方法不但给学生的朗读营造了情感气氛,而且又变换了朗读方式,既使学生有新鲜感,又使学生与作者的思想相碰,情感相激,产生心灵的共鸣。 总结的注意事项1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2条理要清楚

12、。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3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总结的基本格式1、标题2、正文开头:概述情况,总体评价;提纲挈领,总括全文。主体:分析成绩缺憾,总结经验教训。结尾:分析问题,明确方向。3、落款署名,日期The summary of the note 1. We must seek truth from facts, our achievements are not exaggerated, our short

13、comings are not reduced, and we must not resort to fraud. This is the basis for analysis and lessons learned. 2. Be well-organized. Summaries are written for people to see, disorganized, people can not look down, even if they do not know why, so it will not achieve the purpose of summing up. 3. To c

14、ut properly, the details are appropriate. Material having essence, having phenomenon; There are important, there are secondary, when writing to eliminate the essence. The problems in the summary should be divided into major and minor points. The details should be detailed and the outline should be o

15、mitted. Basic format of the summary 1, title 2, beginning of the body: overview, overall evaluation; Outline and summarize the full text. Main body: analyze the lack of achievement,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End: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clarify the direction. 3, drop signature, dateMost English people have three names : a first name. a middle name and a family name. But people dont use their middle names very much. So John Henry Brown is usually called(称作)John Brown. People never(从不)use Mr, Mr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