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767719 上传时间:2019-09-0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语文(通用版)大一轮复习序列写作导学案第三章记叙文序列训练12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序列训练12一草一木意蕴丰记叙文中的环境描写了解并学习在记叙文中进行环境描写。(2013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寻找适宜的环境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

2、更远了。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 老人在安

3、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

4、,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 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 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描写,突出小镇的特点。写出箍桶和环境的共生关系。环境变,人心变。原来的“淳朴”,学会了“勾当”。再次点出环境。环境描写。对比描写中展示“适宜做手艺”的环境。【主编点评】这篇作文从老箍桶匠在商风劲吹时守住本心迁移小铺子的地点,寻找适宜做手艺的环境写起。古镇的环境恰

5、好是产生箍桶手艺的土壤,当心不再沉着,被高跟鞋敲破,老手艺就需要迁移。小说在环境描写上准确精练,并用对比的写法表明“守住本心”的重要。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在文章中穿插三言五句或点到而止的简要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或映衬人物的意志、品格和形象,突出中心思想。在作文中运用环境描写,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抓住景物的特征写景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写出此景与彼景的不同 之处。可抓住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神韵、变化等这些方面进行描写。如:花园里弥漫着淡淡的雾气,像一层薄纱,把花草树木都笼罩住了。我深深地吸了一口

6、新鲜空气,有点儿清凉,有点湿润,仿佛早晨的一切都融化在这空气里了。初升的太阳在园里洒下了一层金辉,树叶上、花瓣上,晶莹欲滴的露珠闪闪熠熠。我不禁被这动人的景色吸引,颇有兴致地打量起这个早已熟悉的小花园来。(花园秋晨)这段景物描写抓住花园里的晨雾和日光两个特征进行描写,细致准确。2.安排好顺序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需要明确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一般顺序是:时间顺序: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一天的早晚顺序。空间顺序: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局部到整体/东南西北的顺序。如: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

7、新娘。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校园 桂花这段景物描写,按照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嗅觉的顺序,写出桂花 的美。3.用词要形象、修辞要多样古人在写景时尤善字斟句酌,他们留下的许多句子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他们炼字的结晶。那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不妨也学学古人,尽量地选用那些最能表现景物特点的词或句来描绘景物。还可以把景物当成人来写,注意要形象生动,贴切实际。为了将景物描写

8、得生动、形象,还需要借助比喻、拟人、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如:这一天的夜,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天空蓝得透明透亮。月亮像一个新娶来的媳妇,刚刚从东方天边升上来,就又羞答答地钻进树叶子里藏起来。那些稠密的白杨树叶子,像是一条流水,日日夜夜沙沙沙,沙沙沙,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平静又响亮地流着。这段景物描写,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拟声词,将月夜写得可触可感。4.调动各种感官,灵活变换描写角度描写景物,要尽量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绘声绘色,描形摹状,笔下的景物才会形象、传神。同时可以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可以把近景描写和远景描写相结合,使景物更有深度;

9、可以把景物的描写和人物的描写相结合,做到景中有人,人在美景中,使景物更有活力和生活气息。如:满天的繁星就像集镇小摊上卖的发光的银纽扣,一闪一闪,好看极了!柔柔的月光洒满了小路,一阵阵略带凉意的风,吹过树林“沙沙”地响,吹在脸上就像姥姥讲的故事中的仙女在用手抚摸我的脸蛋一样。在这段景物描写中视觉和触觉相融合,动静搭配,生动形象。记叙文中在使用景物描写时要注意:一要目的明确(如抒发情感),二要详略得当,起到辅助的作用即可。就使用方式来说,可以是:(1)情境式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方式最常见。如:一场雨之后那一片草地更绿了,那一株株的绿草一下子似乎长了一大截,让这片小小的草地变成了一张厚厚的

10、绒毯。我感到,那正在滋生的不是小草,而是自己无法阻止的思念。在前一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了后一句的情感。(2)连串式描写,展开故事的情节。在文章中,同一景物多次使用,递进描写,不仅可以使情节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吸引人,还能自然地展开情节。在一篇以“关心”为题的中考满分作文中就三次出现了景物描写。开头是这样描写的:细雨绵绵,如同那扯不断剪不断的缕,我的烦恼就像这绵绵的雨丝,没有尽头。中间接着说:放眼望去,那一片片的竹林在雨中显得更加娇美了,那一簇簇的绿叶,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更加绿了,更加亮了。结尾的时候,作者再次写到了景物:我呆呆地伫立雨中,望着父女俩消失在茫茫的雨雾中。心中忽然静静地淌过一阵

11、热流。雨依然飘洒,不过,雨丝却成了母亲的双手,在轻抚着奔跑的我。同样写雨,却用了三段情感不同的文字,情节自然。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文章,脉络分明,情感逐层深化。一、片段训练阅读下面材料:李白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贺知章说: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故乡,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牵动人们的情思。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个包含环境描写的片段。示例:“迷人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这便是对故乡晚春最恰当的形容。故乡的晚春,最迷人的不再只是花。展望苍穹那无尽的宽广,湛蓝的色泽,白皙的光亮,看那调皮的燕子,轻盈地掠过平静的湖面,引起层层涟漪。树上的嫩叶,宛然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脸。在金色的琴弦下,演

12、奏着她们的生日宴会。一座古韵依旧的老城映入眼帘,拾级而上,青山绿水,故乡之景,美不胜收。二、整篇训练(2014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我来立意】【写作提纲】写作指导:表面看来,这是围绕“青春”“朽”与“不朽”的两段话语材料,究其本质是关于生命“朽与不朽”的终极拷问,是一道高度聚焦而又颇富有哲学意味的智慧命题。“有人说”的内容由两个分句组成,其基本价值判断相当明晰,可做如此解读:在物质层面,没有什么是不朽的;而精神层面的青春等是可以不朽的。“也有人说”的内容由三个分句组成。第一分句,“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是承“有人说”而来的概括和判断,至少有三层含义:一是持“只有青春是不朽的”观点的只是“青年人”;二是“青年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不相信”年轻的自己“有朝一日会老去”;三是青年人所说的“青春不朽”是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