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74729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句型转换“三为主”的教学 日期:2009-05-06 来源:南新小学 作者:张莉萍 字体:大 中 小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要求学生掌握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转换成“把”、“被”字句;二是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换;三是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在小学阶段通常叫做“换成转述句”。笔者过去在这方面的教学欠重视,结果是上层学生掌握了,中层学生一知半解,下层学生如坠云海。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教学方法陈旧,缺乏针对性。没有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方法;不重视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培养。后来,笔者通过思考和实践,摸索出一个“三为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一、以针对性典型句型训练为主。 句型转换有基本方法,

2、要学生掌握方法,就要以训练为主。训练要有针对性,应该是一个课时解决一个问题,不要有一个课时解决所有句型转换的问题的想法。集中教学“火力”突破的好处是使学生的思路清晰,学习目标性强,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领会和识记,特别有利于下层学生的掌握。如“陈述句换成反问句”安排一个课时,“反问句换成陈述句”一个课时,“换成转述句”一个课时等等。为了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来“消化”和“吸收”,这些课时安排要间隔开来,不要连续进行为宜。另外,在期末复习时也要安排一个课时进行综合训练和检查。既然是训练,训练的内容也至关重要,内容须求典型,不能偏、繁、难,比如“陈述句换成反问句”中的陈述句主要有三种情形:1、肯定陈述句。

3、2、否定陈述句。3、双重否定陈述句。出示的内容就要以这三种形式为典型,不要出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式,如带直接引语或复句之类的。句子表达的意思也要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或者富有思想教育意义。 二、以指导合作探究方法为主。 句型转换有一些基本的方法。笔者通过归纳,把这些方法编成一些易诵易记的顺口溜。如“陈述句换成反问句”的顺口溜是:怎么会(能)呢?难道吗?有“不”去一“不”,无“不”加“不”,问号别忘末尾处。那是不是在课堂上要学生把这些顺口溜背下来就行了呢?不是。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笔者和学生一起参加探究和归纳句型转换的方法。首先,笔者将事

4、先制作好的典型例句卡片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要求各小组找出句型转换的方法。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笔者进行巡视指导和点拨,还参加了两个小组的讨论,和他们一起探究方法。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来汇报结果,接着集思广益,一起归纳。最后,引导学生一起把归纳出来的方法编成顺口溜。 三、以培养语言感悟能力为主。 要求学生掌握句型转换方法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学会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最后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当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达到一定的境界,句型转换也就不再是一道难逾越的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主要方法还是训练,训练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大量典型的例句。第二步是以小组的形式创设情景说一说,如练说“陈述

5、句换成反问句”,可以两人进行,也可以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进行。第三步是做练习题。先由教师出几道题,学生完成后进行检查(可自查、互查、抽查、汇报结合),必须对一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评讲。第四步是搞个“句型转换擂台赛”,学生互相出题和答题,轮流攻擂。通过以上巩固和运用为目的的训练活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了方法,也达到了初步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目标。当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不可能一下子提高,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沉淀时间和过程。 (小学语文)句型转换练习题集锦(一) 一、 反问句与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 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6、。 (一)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_ 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_ 4、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_ _ (二) 反问句变陈述句 1、 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

7、流连往返呢? 4、 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二) 陈述句变反问句 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 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 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 练习: 1、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 _ 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 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_ 二、 对话与转述的互换 练习:

8、 1、 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_ 2、 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 _ 3、 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 _ 4、 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 _ 三、 缩句 1、 要知道写的是什么。 2、 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 都可以缩去。3、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练习: 1、 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_ 2、 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_ 3、 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_

9、 4、 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_ 四、 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一) 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_ (二)成分赘余 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 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 (三) 表意不明 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 _ 3、有

10、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_ 5、 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 _ (四)搭配不当 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_ (五)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 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 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 _ 5、 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 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 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

11、意见。 3、 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 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5、 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6、 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8、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