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702566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语言哲学视域中的语言与意识 导语:有关意识的相关研究,并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停止,相反,正是因着社会的发展,它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愈加凸显出来。 有关意识这个“世界之结”的考量,几千年来便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远古时期的图腾灵魂崇拜,到现代科学中开始对意识这一词语进行新的还原和考究,意识这个现象显现得愈加神秘。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在人类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当中,意识发挥的就是其中主导的作用。而人身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主体,抛开主体来谈意识这无疑是不现实的,但对于人这一主体而言,语言就是其开启沟通桥梁、打开世界认识大门的一把钥匙。语言是人类开启意识的启动前提,有了语言,才有了人类特殊意识的开启方式

2、,两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故而,只有在意识的研究中加入语言的构成因素,才能真正地解答意识的问题。 一、意识的哲学起源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讲,意识就是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意识。意识随人类主体衍生,从人类出现开始就一直存在,也正是因为人有了意识,所以才会进一步使得思维拓展形成。故而,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也就由此而始。但是,随着世界、社会进程的发展,人们慢慢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真正客观地认识到了世界,而且随着世界的发展,许多人们以为原本熟知的现象变得越来越复杂,所以,人们就开始把最初的世界这一客观存在体的研究慢慢转移到了身为主体的人的身上。对于“人”这个主体而言,意识是沟通其与社会进行研究的一个纽带,故

3、而,意识就成为了哲学研究中的首要对象,本体哲学的研究也开始逐步向心智哲学的研究而渐渐进化。 (一)意识 意识的形态如何?其实质又是什么?其实在我们研究意识的时候,首先需要弄懂的就是什么是意识?它是否是个有形的物体?是概念抑或是实质?如果是实质,其是否存在着本体形态?如果它是一种概念,那么它的定义又是什么如此种种,对于意识的研究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而时至今日,学界也没有就此作出任何明确的推论,这也就使得意识的研究虽然已经进展多年,但它能取得的真正实质性的进展却是愈加寥寥。 学界认为,区分意识的问题,首先要对它的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界定和清晰的定义。意识到问题的解答过程就是思

4、维的起点,这也就决定了没有问题的意识,本质上就是一种肤浅的意识。而所谓容易问题,就是对人的感知、学习等现象的认知过程,但研究意识的真正困难之处是因为要进行经验的解释过程。即人类的主体感觉过程与物理系统之间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再无经验和意识的物理系统,都无法在没有主体感知的情况下得以进行,由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意识的问题能够通过物理的还原方法来进行认知,得到一个具体的结论,但经验的问题却是明显无法得出的。如果想要回答有关意识的困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将目光重新着眼于哲学上。在心智哲学中,我们可以将物理系统和主体感知融合在一起,得到一个新的心理物理原则,进而将经验与物理过程进行关联。 但有关困难

5、问题的观点在学界有很多不同说法。著名哲学家Churchland对意识困难问题的观点就颇不赞同,她略带讽刺地将困难问题称为欺瞒问题,她给出了这样的观点:如果困难问题的观点存在,那么它本身就是主体所产生的直觉错误上的产物,因为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实在难以界定或分割,在界定什么属于困难问题而什么属于容易问题的时候,本身就会掺杂了主体本身的既定判断,而这实质就是将意识剥离于认知的现象。这种质疑在哲学界也获得了许多的赞同,甚至有许多国内学者也纷纷认为,这样区别容易和困难问题的方法,本身就是缺少实践依据的。 (二)一元论和二元论问题的争议 意识的本质争论冲突其实质在于学界对其究竟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的问题无法

6、形成一个鲜明的统一。哲学家Chalmers率先提出了意识的容易问题和困难问题,故而他的立场毫无疑问是支持二元论的。他继承了笛卡尔的身心两分的主要思想,强调自然主义的二元论。他认为:人类通过感知进而获得了经验,由于其主体经验所限,生存的世界有时无法直观地通往人的内在世界,此时便又衍生了一个世界,即一个名为心理的世界。但是,感受却无法脱离于物质而存在,这些感受的获得往往来自于另外一个物理世界。“我”作为一个本体,“我”的感受来源于另一个世界,却不见得我也同样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这样一个物理世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怀疑这个世界的存在。这也就是笛卡尔“身体交感论”的初步雏形。身体交感论思想的实质是

7、:身体和心灵可以区分而存在,身体是具有延展性的实体,而心灵也是实体,区别只在于物理也就是身体相比,心灵不具有延展性,故而,身体交感论认为,身体和心灵是同时存在的,二者之间互为依托,并且可以同时存在。 身心的二元论其实是符合很多人观点的。佛教认为,宇宙中的诸事说到底只是一个“心”字而已,有心方而有识,心与物之间没有任何区别,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反而是一个统一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宗教的教义也可以说是二元论思想的一种体现,两者虽有所不同,但却都有着一元或二元论的认知。即便是无宗教信仰的人,大多也支持着身心两分的这样一种观点。事实上,二元论的思想于生活中也有着诸多体现,如人们会说“我的身体”

8、或者“我的悲伤”,这本来就意味着人们已经觉得“我”这个主体是可以与“身体”或者“悲伤”进行区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二元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慢慢无法解决身体和心灵的关系,因为按照二元论的观点:身体本身是一种实体,而意识则是另一种不具备延展性的实体,它们之间是如何互相进行转换的?这个问题却始终没有人能得到答案。正因为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二元论的思想也开始慢慢出现分歧,许多哲学家开始向一元论的方向进行转移,有关一元论的诸多观点,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个观点就是“唯物论”和“唯心论”,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真正的主体,物质优先于心灵而存在,但唯心论却正好相反,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于心灵所主导的,心灵活动引导本体对

9、外界的环境作出反应,心理活动要优于物质而存在。 (三)有关意识的研究途径 真正关于意识研究所需要争论的点在于:意识究竟是如何存在的,它是人类在感知思维能力中所附加的一个成分还是和思维存在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如果意识是一个附加条件,那么意识本体论的问题就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因为我们必须对意识的进化过程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从而对意识的起源过程有完整的研究。因为意识的进化过程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益处,但其他生物是否和人类一样也进行了意识的进化过程却无从知晓,如果我们承认了意识进化的思想,那么也就必须对其他生物由意识进化所带来的好处进行一个完整的分析。如果意识和思维是一体存在且不可分割的

10、,那么关于意识的所有问题就都变成了徒劳的研究,因为如果意识和思维绑定存在,那么任何一个具有记忆和思维的生物,它在进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会也经历伴随着意识的进化,当然,由于其是绑定存在的,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单独的意识是并不存在的,也就没有了所谓的意识研究可言。 事实上,在意识研究的过程中,二元论的思想已经开始逐步被主流所淘汰,成为了人们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但二元论的问题在于:它们都认为人的身体和心灵两者都是物化的、独立自主的实体。但是由于二元论的思想并无法就意识和身体的统一得出一个相关的可靠结论,所以它被社会的淘汰也就成了正常的现象。 由于二元论发展的诸多滞后性,一元论的发展于是渐渐占据了

11、主导地位。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在于,一元论只承认身体或者是心灵中的其中一个占据主导位置,一元论虽然分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但这两者的实质却是完全相同的。它强调身体或心灵的独立性。但相较于现行的唯心主义,强调唯物主义的其实更占据主导地位。唯物主义更认同于身体上的物质的存在,在现代社会,唯物主义无疑更加被社会所接受,同时,这也是物理事件所进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语言哲学到后语言哲学的转换过程 语言和意识的作用是不可分离的,20世纪初由于语言性转向的影响,语言哲学开始慢慢占据了主导地位。而这个转向是因为分析哲学的发展而造成的。分析哲学的观点认为:语言的误用是导致哲学开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故而在此

12、基础上,将语言作为一种方法对现代哲学进行清理,无疑也是一种现代哲学的整合方法。在分析哲学中,虽然分析哲学的流派非常复杂,其中所持有的观点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原则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将语言对哲学的建设性作用放在首位,把语言分析作为哲学发展的关键要素。在语言性转向的发生时期,许多哲学家如Frege、Wittgenstein等人都是以分析哲学为其主要研究领域的。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主要以逻辑性的思维尤其是数理的逻辑为分析的工具,通过形式语言来进行哲学分析,其目的就是为了简洁抽象的逻辑性系统,从而来明确界定出语言对哲学的意义。语言哲学方面的哲学家Chomsky曾说:语法的生成其实就是由逻辑系统所形

13、成的,他以语言作为基本的哲学假设,从生成规则的转换出发,对新生成的句子进行研究。同时,他明确表示反对形式主义的流俗,试图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以构建新的逻辑秩序,并且将此作为分析工具,从而将日常的语言作为语言哲学所研究的对象。如此,才能在语言的构建过程中得到语言的真正意义。20世纪60年代后,语言哲学开始逐步进入顶峰的研究状态。因为研究的意义所在,研究过程中对心灵研究的重视作用开始进一步增加。语言知识、社会现象及它们的合理性等诸多方面,都需要通过对心灵现象进行研究才能达成。故而,语言哲学的作用开始下降,而心智哲学的地位慢慢提高,并且取代了语言哲学的第一哲学地位。 所谓心智哲学,它的研究过程包括了心智的本质、特征、活动和功能等许多方面。同时,它们与大脑的关系也是心智和语言两种哲学间互为依存的有关证据。在社会中,大脑对于意识有依存性。意识是思维的本质,而思维又是表征的本质。所谓表征,指的就是人大脑中信息的呈现方式,也是外在事物存在于心理活动中,并在心理活动中进行内部再现的过程。 在社会活动中,大脑可以起到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作用,在此过程中,语言将人类从外界环境中得到的经验加以抽象化,由此来进行表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