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692327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地理刷题首选卷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时东北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和农业布局(B卷) 考点分布表考点题号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1、2、3、4、5、9、10、11、1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特点6、7、8、13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我的家住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现在已为玉米所取代)。”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据此回答13题。1东北地区农业基地的自然资源优势,最突出地表现在()A土地资源优势 B草场资源优势C矿产资源优势 D地理区位优势答案A解析从东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可知,东北地区土壤肥沃、面积广阔。2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是()A耕地总面积、人均面积、单一农业劳动

2、力担负面积都较大B宜农荒地全国最少,扩大耕地面积潜力较大C主要为黑土、黑钙土,土壤肥沃D耕地平坦,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答案A解析注意题干条件是土地资源数量上的优势,故选A项。3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A耕地面积广大B宜农荒地最多C土壤肥沃D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答案C解析东北地区土地资源质量上的显著特征是土壤肥沃。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指出,黑龙江省要率先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读图回答45题。4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省建成现代化大农业示范、生产、供给基地的条件是()A土壤肥沃 B地形平坦C地广人稀 D市场广阔答案C解析与“长三角”相比,有利于黑龙江

3、省大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平原面积广大,地广人稀,便于机械化生产。5近年来,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全球变暖 B雨热同季C市场需求 D交通改善答案C解析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据此,回答68题。6下列关于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区广大林区和农区答案D解析东北地区的舍饲养畜业主要分布在广大农区。7东北

4、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是()A玉米 B小麦和大豆C水稻 D甜菜答案A解析玉米对热量需求较高,故玉米的分布和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8下列不属于放牧畜牧业区的是()A松嫩平原西部 B呼伦贝尔草原C三江平原 D林区草地答案C解析三江平原开垦后主要属于农区,以种植业为主,可发展舍饲养畜业。下图为黑龙江省19602009年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降水变化趋势系数统计图,完成911题。919602009年,黑龙江省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冬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夏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夏季的各月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均大于最高气温A B C D答案B解析由图示可知,降水

5、趋势系数在夏季为负值,在冬季为正值,说明冬季降水在增加,夏季降水在减少,故错误;由图可知,每个月最低温度的趋势系数都大于最高气温的趋势系数,说明冬季气温上升幅度大于夏季的上升幅度,且各月最低气温上升幅度均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幅度,正确,B项正确。10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是()A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加大B夏季干旱的发生频率降低C种植制度可实现多熟制D冬季冻害的损失大幅增加答案A解析根据图中的气温变化趋势可知,黑龙江各月份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平均温度均呈上升趋势,即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从而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加大,A项正确;根据图中的降水变化趋势可知,黑龙江79月的降水趋势系数低,说

6、明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夏季干旱的发生频率可能升高,B项错误;农作物的熟制由当地气候决定,气候没有大的变化,熟制不会有根本性变化,C项错误;黑龙江省的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冬季越冬作物少,冻害损失不会大幅增加,D项错误。11气候变化对我国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其原因是黑龙江省()A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B是我国农业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C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省级行政区D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答案D解析黑龙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所以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最大,D项正确。二、综合题(共56分)12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材料一下图中的甲

7、地区种植水稻原本以地表水灌溉为主,后来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发展“井灌种稻”。材料二冻土是指0 以下,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近20多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东北地区多年冻土退化。(1)指出甲地区发展“井灌种稻”的有利水源条件,并分析该条件的主要成因。(12分)(2)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说明甲地区不宜盲目扩大水稻播种面积的原因。(8分)(3)从能源利用的角度,简述东北地区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8分)答案(1)地下水丰富。河流、沼泽多;降水较多,蒸发较弱,土壤水分较多;植被条件较好,涵养水源能力较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下渗量大;有冻土层。(2)种植水稻耗水量大;人口增

8、长,经济发展,需水量日益增加;沼泽面积减少;井灌种稻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年径流总量减少。(3)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比重,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等。解析第(1)题,发展“井灌种稻”是因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而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原因包括地势低平、冻土广布、河湖众多、蒸发较弱、降水较多等。第(2)题,甲地区为三江平原,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必然导致湿地减少、用水剧增,进而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第(3)题,冻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缓解冻土退化的主要措施应该从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考虑。13下图为近30年来

9、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1)分别说明图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解释该地水稻生产面积扩大的原因。(14分)(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请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14分)答案(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业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原因:气候变暖;水资源开发和水利工程的兴建;市场需求增大及政策支持;水稻品种改良。(2)长白山区:地势高,降水丰富受春汛、夏汛影响,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了大量水源,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解析第(1)题,直接获取图中信息,即可判断布局变化;水稻面积扩大可从市场、水源、气温等角度分析。第(2)题,首先要理解玉米生长需要的保障,就是其生长需要的条件(气候、水源、土壤等),可从该地可能不具备这些条件,但由于东、西部的山地、草原等的存在,而具备了或强化了这些条件入手。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