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601053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4.3.1秋水(节选)课件 苏教版必修3(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融会贯通(选学),秋水(节选),背景助读,知识梳理,庄子生活于战国时期。此时农业发展,政治上各诸侯国竞相发展、争霸,而文化上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作为道家学派代表之一的庄周也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思想,宣扬自己的观点。 秋水(节选)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前部分。秋水篇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与中心思想无关。秋水篇主要通过寓言,阐发庄子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事物的复杂性。,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

2、。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背景助读,知识梳理,2.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撰),外篇15篇,杂篇11篇。 3.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盛行,是民间口头创作。后来一些文人学者一方面引用人们已经创作出来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断创作新的寓言,作为论证或辩论的手段,这样,大量的寓言便在历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来,成为我国文学遗产的宝贵财

3、富。,背景助读,知识梳理,1.注字音 2.识通假 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辩”同“辨”,分辨),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4.晓古今,背景助读,知识梳理,背景助读,知识梳理,6.记特殊 (1)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被动) (2)宾语前置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莫己若”即“莫若己”的倒装) 我之谓也(即“谓我也”的倒装),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目标一 梳理文章思路,探究作品内涵。 1.秋水(节选)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形象表达“人的主观认识有限,客观世界无限”的观点;河景与海景对照,对河伯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起陪衬作用,使

4、两种对立思想更鲜明。 2.秋水(节选)一文蕴含的哲理是什么? 提示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见识有限,不能骄傲自大,目中无人。告诉人们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目标二 分品人物形象,赏析艺术手法。 1.河伯先“欣然自喜”,后又“望洋向若而叹”。“喜”与“叹”分别显示了河伯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喜”显示扬扬自得。“叹”显示自觉渺小的羞愧。 2.课文是怎样体现出作者的观点的?请简要论述。 提示写河伯自夸自大(抑)。写河伯自省其小(扬)。以“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层层展开,步步深入。 3.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和论辩艺术? 提示汪洋恣肆的语言风格和善用寓言

5、、对比说理的论辩艺术。(1)汪洋恣肆,构思巧妙。以寓言形式、丰富神奇的想象,塑造了先自喜后悔悟的河伯形象,阐明深刻道理,构思巧妙。(2)对比论证,显豁突出。黄河与北海的对比,河伯先后认识的对比。通过对比,形象更突出,寓意更深刻。,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1.对河伯其人,我们该如何评价? 提示观点一:看到“百川灌河”即“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但他善于反躬自省,有自知之明。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一旦小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因此,在客观审视自我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 观点二:河伯顿悟的道理“个人渺小,天地无穷”,以及“少仲尼之闻

6、而轻伯夷之义”,片面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否定了相对真理。按他的说法,宇宙是庄严神圣的,是不可能被个人、被人类认知的,个人的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可笑的,这在认识论上就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潭。这是典型的道家虚无主义思想,是值得我们警醒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2.从秋水(节选)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提示启示一:应正视自己,不能骄傲自满。当河伯见到“百川灌河”的雄壮、开阔时,它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因而得意扬扬。待它见到北海,“不见水端”,才发现自己“以为莫己若者”的自大和狂妄,感叹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正确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启示

7、二:人不能受环境制约。如果河伯永远不走出“百川灌河”的环境,就看不到“不见水端”的北海,就不会有比较,就不知道天外有天,只能是“井底之蛙”。 启示三:百闻不如一见。如果河伯不亲自见一见大海,它永远不知道自己微不足道,就可能“见笑于大方之家”。由此可知,认识是无止境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妙用对比 彰显主题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

8、,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9、,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一“顺”一“旋”表现出人物不同的心情。“顺”字反映了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出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和知耻的精神风

10、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学以致用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个寓言故事,寓含一定道理,不少于300字。 示例 两棵树的故事 曾经有一位主人在一个山坡上同时播下两颗种子,并以同样的方法浇灌这两颗种子。过了几天,两颗种子发芽了,慢慢地钻出了泥土。一段日子后,小芽长成了小树苗。主人还是辛勤地培育着。其中一棵不满足主人的待遇,竭力地远伸根须,积极地吸收着大自然恩赐的阳光雨露,因此长得很快。另一棵却说:“唉,老兄,你何必活得这么累呢!主人会给我们养料的。”那棵小树只是笑笑。又过了一段日子,一棵长成了大树,而另一棵还不到它的半腰。那另一棵又发话了,说:“兄弟,你真是自找苦吃,长那么高大干吗?每天都经历日晒雨淋,多苦啊!哪像我,有你挡风遮雨。”那一棵树还是微微一笑。,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技法赏鉴,几年后,一棵树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长成一棵参天大树,而另一棵却因长期的“营养不良”,还只是一棵弯弯扭扭的小树。一天,主人开来了一辆卡车,把那棵大树砍了,运去制造物件。那棵小树见了不禁惋惜而感叹地说:“老兄啊老兄,你最终还是被砍了。还不如我呢!”大树听了鄙夷地说:“我要做棵有用的树,怎能像你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