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597680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届四川省新高三开学考试试卷-历史-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都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二(下)期末考试历 史命题人:荣俊 审题人:谭君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2本堂考试100分钟,满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曹魏时期曾颁布邮驿令。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2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中国封建社会中

2、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在中国形成了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材料主旨是()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3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朝代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唐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宋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明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

3、化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4 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5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经济业绩”“科技进步”“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局部)以下对、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C社会动荡、

4、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6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7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8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

5、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对此认识错误的是()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9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等级 乐队 乐舞 王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缺北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缺北和东) 四佾 士 一面(只有南面) 二佾 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10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

6、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11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12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克利斯提尼改革用10个地域部落代替了4

7、个血缘部落。公元前3世纪晚期赢政在统一全国基础上用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推动了社会转型B打击了贵族政治 C有利于中央集权D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1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14自唐初至武后时期,主要派遣御史监军。玄宗开始,改派宦官监军,一方面派宦官担任

8、出征军队的都监,一方面在各藩镇设置监军使,以监护将帅,控制军队。这一变化反映了()A监察体系的不断完善B军事指挥系统的紊乱C地方割据势力的削弱D中央权势集团的消长15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的人。唐律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由此可见,讼师()A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民间侠士B是处于边缘地位的司法从业者C是政府部门专职司法的官吏D是崇尚外儒内法的科举落魄者16 2004 年1 月,湖南长沙走马楼发现1 万余枚汉代的简牍。“经初步考证,这些简牍是汉武帝时期的行政文书,其性质大部分属于司法文书,涉及

9、到汉代的诉讼制度、法制改革、统计制度、交通邮驿制度及汉长沙国的历史、法律、职官、郡县、疆域等诸多方面”。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断() 简牍文字应是使用楷书书写 汉武帝时期湖南仍存在封国 考古资料可弥补史籍的不足 完整的司法制度形成于汉朝ABCD17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办理军机事务;乾隆中,内阁大学士的某些职权,移归军机处掌理,大学士事权渐轻;乾隆以降,“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府矣”。从军机处的演变情况来看,军机处()A日益成为掣肘皇权的有力机构B在权力结构上未发生实质变化C最终与内阁共同组成权力中枢D逐渐成为皇帝权力制衡的利器18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

10、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19清朝嘉庆皇帝曾谕告军机大臣等:“浙江各府属山势深峻处所,多有外来游民翻掘根株,种植苞芦,以致山石松浮,一遇山水陡发,大为农人之害。其游民成群结伴,散出各山,往来无定,难保日久不滋生事端。”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失业贫民成为社会动荡因素B引种美洲作物客观导致生态恶化C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大量荒地

11、开垦20右图为青铜器“卫盉”,是西周时期的文物。器内盖所铸铭文记载了周恭王三年(公元前920 年),裘卫用价值八十朋(货币单位)的玉质礼器和价值二十朋的皮裘礼服换取了矩伯大片耕地。裘卫把这件事情报告了执政大臣,得到了大臣们的认可,还进行了授田仪式。这说明当时的西周() 存在货币交易的现象 出现土地转让的情况 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青铜铸造业超过商朝ABC D21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

12、方式22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23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24明清时期有一类土地被称之为“族田”,按其地租用途不同有诸多名目:如义田是为赡济本宗族中贫而不能自业者,学田作为鼓励教育族内子弟的费用。明清两朝的政府也在法律上作出规定以保障宗族对这类土地的所有,禁止侵没盗卖族田。对上述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A族田属于国家所有,所以政府禁止盗卖族田B族田的存在加剧了明清时期的土地兼并不利于社会的进步C义田的存在说明宗族组织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对底层贫困民众的救助义务D族田收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