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555250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高考历史热点: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抗灾和救援.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时事热点材料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公里处,震源深度约10公里,海地总理估计地震中伤亡人数近10万人。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简称“联海团”)总部大楼垮塌,8名中国驻海地维和人员被埋在废墟中。1月13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安理会在当日公开辩论会正式开始之前,应安理会本月轮值主席、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张业遂的提议,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安理会各理事国代表及相关与会人员全体起立,为海地强烈地震中的遇难者默哀1分钟。联合国总部降半旗为海地地震中遇难的人致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和

2、一些国家及国际组织积极行动起来,已经陆续派救援队赶往海地,展开救援。但由于海地目前交通不畅、缺乏工程机械,救援的黄金时间(72小时)正在很快流逝。二、历史考点分析(从海地地震联想到海地革命、抗灾减灾、国际合作与援助)(一)海地革命时间(1791年-1804年);领导人(杜桑?卢维杜尔);主力(黑人奴隶);影响(成立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二)抗灾减灾1.中国古代史(1)先秦时期具有防灾减灾作用的水利工程西门豹渠也称“引漳十二渠”,中国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战国初期由西门豹在魏国邺地(今河北临漳县西)主持兴建,引漳水灌溉邺田(今河北临漳县一带),以改良盐碱地,发

3、展生产。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是秦昭王后期李冰任蜀郡守期间(约公元前276前251年),在深入调查研究、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团结和组织西蜀各族人民,在公元前256年前后建成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2)秦汉时期的地震与地震方位观测东汉地动仪

4、,又称候风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的又一传世杰作。在张衡所处的东汉时代,地震比较频繁,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间,共发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区有时大到几十个郡,引起地裂山崩、江河泛滥、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张衡对地震有不少亲身体验。为了掌握全国地震动态,他经过长年研究,终于在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发明了候风地动仪世界上第一台遥测地震方向的仪器,比欧洲人制作的同类仪器早1700多年。(3)明清的救荒实践与救荒思想明代由国外引进的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使不适宜生长稻麦的贫瘠土地得到利用,粮

5、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这对于缓解人地矛盾,养活众多人口,腾出更多土地种植经济作物,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有重要意义。徐光启大力推广甘著种植,他的农政全书60卷,分12门,其中, “救荒”一门篇幅几乎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这表明作者关心民间疾苦,也说明当时灾荒的严重和政局的衰败。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开始时期天朝田亩制度的抗灾减灾措施(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资政新篇中的抗灾救灾措施(兴办保险事业和慈善机构等)。(2)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下令炸开花园口大堤(国民党政府为阻拦日军的进攻而炸毁黄河大堤的事件,1938年6月6日,日军占领河南

6、开封,直逼郑州,国民党军炸毁郑州花园口黄河堤,但未能阻止日军南下,却淹没豫、皖、苏44县,淹死89万人,造成大片的黄泛区)。抗日根据地困难局面与大生产运动(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军的疯狂进攻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使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发生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解放区军民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大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

7、。)。(3)新中国抗灾减灾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导致困难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连续三年自然灾害(主要灾害是北方为主的持续特大旱灾和东部沿海省区的严重台风洪水灾害),二是苏联撕毁援华合同、撤走专家、逼还债务,三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中国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最终度过难关。长江流域葛洲坝、三峡等综合水利工程、黄河流域的调水调沙、“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止土地沙漠化措施等,都可看成是抗灾减灾工程。面对1998 年防灾抢险、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党和政府精心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最终战胜

8、了这些大灾难,使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持续稳定地向前发展。3.世界近现代史:(1)殖民扩张殖民扩张虽然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但殖民掠夺亚非拉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造成了亚非拉的长期贫因和落后状态;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杀和奴役外,还带来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传染病。(2)经济危机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57年第一次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经济濒于崩溃,加上 1921年的天灾造成的饥荒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苏俄国内经济进一步恶化,不得不实行新经济政策;192

9、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其特点是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等;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危机引发的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7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都是经济危机。这些危机的爆发虽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但经济结构和金融手段等方面,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3)政治危机恐怖主义(“21世纪的政治瘟疫”)、霸权主义、地区冲突等,成为两极格局解体后影响世界和平发展的不和谐因素。(4)环境问题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电子产品污染、核反应堆泄漏、太空垃圾等。(5)自然灾害进入21世纪

10、以来,世界各地的火山、地震、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人们主要从科技和机制上进行应对。(6)多地震国家日本的抗灾机制防震宣传常态化;地震监测网络化;抗震防灾法制化;损失推算精确化;避难场所分散化;抗震教育普及化。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灾日”。每年这一天,日本社会各界都要举行防灾知识讲座、防灾演习、防灾新产品推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行各业为抗震救灾献计献策。地震发生后,应该做什么?在校学生说,钻到桌底下;家庭妇女说,先关掉火源;公司白领说,别盲目向外跑。灾区以外的大学生说,去灾区当志愿者。应对地震发生,企业做了什么?建筑公司说,临街窗户不能安装易碎玻璃;家具公司说,提醒消费者把高大家具固定

11、好;通信公司说,设置专项服务应对震后出现拨打电话高峰。地震发生前,个人能做什么?日本商店大都销售“常备灾害应急物品袋”,袋中有饮用水、压缩食品、收音机、常用药品、常用器械、简易帐篷、便携马桶等。购买并常备这种应急物品袋,一旦地震发生,短时间内可以不依赖救援。(三)国际合作与援助1.当前的国际合作机构联合国。2.国际合作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1)合作应对法西斯侵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2)合作应对人类社会危机:如国际禁毒、非典、甲流、恐怖主义、金融危机等。(3)合作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生物多样性问题、沙漠化问题等。(3)国际科技合作:如人类基因组草图、和平利用原子能等。3.国际援

12、助行动和援助机构(1)对非洲等最不发达国家各方面建设的援助。(2)在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突发自然灾害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受灾国提供人道主义救援人员、资金和物资。(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三、高考真题选编01.(2008海南历史5)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蕃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CA.齐民要术 B.农书C.农政全书 D.四洲志02.(2008

13、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A.都江堰 B.郑国渠C.灵渠 D.芍陂03.(2008北京文综15)下述太平天国的主张,直接体现抗灾意愿的是 C选项ABCD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资政新篇内容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听取社会舆论;反对迷信兴办保险事业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04.(2009年广东历史23)罗斯福担任总统之前,美国出版的一本书提议政府

14、增加开支,甚至不惜造成财政赤字,以便舒缓经济衰退。罗斯福读后批注:“哪有此等到好事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这表明 CA.罗斯福始终都是信奉新政理念的政治家 B.罗斯福上台之前美国尚未出现经济衰退C.罗斯福新政的理念在罗斯福担任总统前已经萌生D.罗斯福在美国率先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05.(2009年全国卷文综21)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四、原创试题演练01.近来,中央

15、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DA.春秋、战国 B.春秋、秦朝C.战国、西汉 D.战国、东汉02.据统计分析,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多达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来看,解决黄河洪水泛滥的根本之道在于 CA.减少战争,各国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理黄河C.实现统一,中央集中力量治理黄河 D.各国各自为政.各自治理黄河03.公元二、三世纪之交,地球正经历一个“小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