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550636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11月贵州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2桑代克(美国)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3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5师德的核心是师爱第二章1观察

2、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2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敏锐性;系统性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持久性 (三)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5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7思维的品质包括:

3、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8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四)思维品质的矛盾性:思维的深刻性与表面性共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10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二)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第三章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 (三)情感不断深刻 (四)情感逐渐稳定 (1

4、)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 (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 (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向理性化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 (三)性教育的忽视 (四)学生的个人原因3中学生的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自我显示4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一)早恋弊多于利 (二)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三)加强性教育第四章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

5、程。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 (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 (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 (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五章1个性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

6、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点:倾向性、复杂性、独特性和共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积极性3个性的结构: 1个性倾向性 2个性心理特征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 1自我意识高涨 2反抗心理 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 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 (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二)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

7、化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6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7自我意识的特点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本质属性)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成人感2自我评价能力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不平衡性2动荡性3自主性4前瞻性5闭锁性6社会性9价值观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

8、的内容尺度。10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11价值观特点:1稳定性和发展性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3主观性和选择性4系统性5导向性12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13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二)正确认识“金钱、地位和价值”“学历、知识和价值”的关系(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他的新颖性

9、和独创性15创造力的构成(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16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17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18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三)创设合适的环境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2鼓励学生的

10、参与欲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2利用文章途径,引导想象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十)考试模式综合化(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20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1)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

11、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2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核心地位23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24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25中学生不

12、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倾向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特点。26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第六章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力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

13、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4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 。5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四)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六)注意个别差异。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8为迁移而教:(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9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五)教师的教学方法。10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11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一)及时复习(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相结合(四)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