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教案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544287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5.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教案范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画里阴晴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2领会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 3品味课文语言,学习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解读。 【教学难点】 品味课文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放映运动会照片)采访一下我们的班长: (1)你们班在本次运动会中表现怎样? (2)作为班长你认为本班同学在学校运动会中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 (3)请说说你代表本班同学领奖时的感受。 不过从天气方面来说,也有一点小小的遗憾第三天下雨了。 2.(放映花伞下的恋人)随意采访一两位同学: (1)这幅画画的是什么?请你描述一下。

2、(2)你觉得这幅画的意境美不美?为什么我们会感到美呢?天还下着雨呢。 同样的阴雨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前者是从实用的角度来感受,后者是从审美的角度来感受,角度不同,感受自然就不一样了。 3.揭示课题。 二、范读课文 1画里阴晴的作者是谁?请学生板书并读出来。掌握“冠”这一多音字。 2范读课文,思考: 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三、读后讨论 1.你能从课文中了解到作者吴冠中的哪些情况?请找出具体语句说明。 (1)故乡江苏宜兴。 (2)职业画家。 2.细读,深入了解吴冠中的具体情况,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领会课文主旨。 (1)第一段: 用审美的眼睛来

3、看世界。 (2)第二段: 对色彩特别敏感(分得特别细)。如光是一个绿色,课文中就有墨绿、嫩绿、草绿、暗绿之分。红土经雨后,湿了,成了棕红色。 看到景物后的联想(用的修辞)跟画有关。如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雨后,有些景物朦胧了,有些形象突出了,似乎那位宇宙在画家在挥写不同的画面,表达着不同的意境。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作者从传统文化(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中找到了渊源,觅到了知音。“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还有对潘天寿诗的引用。 (3)第三段: 擅长画水彩画、水墨画和油画。 特别喜欢画阴雨天景色。 糅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技法,各取所长。用水墨画的意境和情趣来

4、画水彩画。油画和水墨画技法上面兼容。 不赞成中西画家对阳光的过分偏爱,对“晴”的过分追求。 (4)第四段: 认为美术创作永远需要创新(艺术贵在创新)对绘画的认识: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合用。也就是艺术贵在创新。 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阴雨天也可以画成油画。 (5)先让学生综合起来说说吴冠中的情况,然后根据以上各方面整理成幻灯片,进行总结。 一、教学设想 画里阴晴是吴冠中先生的一篇美文,文章娓娓道来,文字朴实、准确而又充满了诗意。历来的教参和大部分教师都是从“艺术贵在创新”和结构上的“起”“承”“转”“合”入手来安排教学。

5、 然而细细品味此文,笔者认为教读这一课,无论是从吴老的艺术主张还是从文本的写作技巧入手都不能真正读懂吴老。因此,笔者尝试从作者的品格入手,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进行这一课的教学。 讲座的题目叫要留大美在人间-吴冠中先生的中国风骨,与学生一起从课文中寻找概括吴冠中先生精神的三个词语:(一)淡泊宁静;(二)方正不苟;(三)和而不同。同时让学生明确这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大美”。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吴冠中先生的精神,了解产生这种精神的世代相承的中国文人风骨。 (二)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产生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基础。 (三)简单涉猎中西方美学方面的一些常识。 (四)时

6、间安排: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专题讨论的形式进入课文学习,题目要留大美在人间吴冠中先生的风骨,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大美?为什么不说精神,而说风骨?带着问题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找一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让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对于雨,主人和“我”有什么不同的态度。(主人:遗憾,“我”:浓酣的水彩画。此处要明确“浓酣”的意思:浓重,尽兴,畅快。) 2.为什么主人和“我”会有不同的感受,从文中找出词语(主人:匆忙,“我”:敏锐的审美触觉)主人忙着干什么?(出示一张图片:想收集一些中国画方面的常识,结果输入zhongguohua百度结果是“中国黄金”“中国黄金价格”等

7、等,让学生明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人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一颗沉静从容的心。面对周围的一切要学会“慢慢地走,欣赏啊”。介绍一下吴冠中先生,他是中国目前作品拍卖价格最高的画家,但他本人却住在七十多平米的房子里,画都捐给了博物馆,甚至不留给子女。总结出吴冠中先生的第一个性格-“淡泊宁静”。而这种性格正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基本要求。礼记中的“温柔敦厚”,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吴冠中先生身上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民族精神。) 3.让学生从第一自然段找出能够表现吴老“淡泊宁静”的地方。(桃花后用逗号而不用叹号,明确中西方画家在美景面前的不同态度,外国画家面对波涛滚滚的大海,巍峨峻峭的山峰心潮澎湃,

8、情绪激昂,有着无法遏制的激情,梵高即是一例。而中国画家却能以一颗沉静平和的心来对待,因此中国画家多高寿,除了山川烟霞的滋养外,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淡泊宁静的心,注重人格上的自我修炼。) 4.讨论中国艺术家的激情问题。(中国艺术家不仅有激情而且是更高层次的激情,面对自然他们已经“物我两忘”,将自然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或者生命中的一部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与自然进行着精神的交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孔子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国的艺术家已经达到了“乐”的地步,而外国艺术家还停留在“好”的阶段。中国艺术家的这种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5.共同体会

9、“默看细雨湿桃花”,让学生回答,看到这句诗联想到了什么?(可能会想到踏歌送别的汪伦,可能会想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源百姓,也或许会想到崔护在迎娶那位人面桃花的姑娘吧!结论:美在于不同人的体验。) (三)朗读第二自然段,讨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1.对于“湿”,常人和艺术家的不同感受。(常人:不舒服,艺术家:有韵味。) 2.让学生从第二自然段寻找“韵味”的表现。(A、美在和谐:人与自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与自然“烟笼寒水月笼沙”,物与自然“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人与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美在朦胧:“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最缥缈的作

10、品,伊人是男是女,抑或是某种理想和追求,但在诗中却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永远的在水一方。C、美在含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让别人不忘自己表达的多么含蓄。) 3.让学生讨论:中国人喜欢“雨”,“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不是说中国人就有一颗潮湿的心呢?(中国自古以来就提倡快乐的教育,举侍坐中的句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自由快乐的情景至今仍令人向往。) 4.根据一、二两个自然段中描述的景物,比如,柳丝、桃花、绿竹、春风等等,让学生融入情感写一首诗或者一句话。 5.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和教师自己的作品,学生作品略,教师作品展示如下: (1)将两段中所有的

11、景物找出来,模仿天净沙秋思写一曲小令。 天净沙默看细雨湿桃花 柳丝古树新芽, 绿竹红土桃花, 山林茶场村落。 风雨挥洒, 韵味浓酣国画。 让学生讨论:这首诗是模仿天净沙秋思,但为什么没有原作美? 明确:这首小令只是对词语的罗列,没有画面感,不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想象,也就是说没有意境,不够含蓄,所以不美。 (2)再出示一首: 无题 绿竹有斑妃子泪, 桃花无语夫人心。 柳丝不解离人恨, 雨中空摇妖柔枝。 让学生讨论,整首诗是否美? 明确:前两句运用娥皇、女英泪染绿竹,息夫人三年不和楚王说话的典故,整首诗虽然含蓄,但还是不够美,原因是全诗没有感情的倾注,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3)出示一句话,这是笔者

12、女儿写的: 寂寞的时候,月亮陪我数星星。 让学生讨论这句话是否美? 明确:这句话虽短,却融进了写作者的情感,因此是美的。但只能算“小美”,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只是个人的情感,没有上升到普遍的人类情感。) (四)总结一、二自然段 1.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是什么? 明确:美在和谐,美在含蓄,美在朦胧,美在意境,美在情感,美在不同人的不同体验。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几副中国画:齐白石的画螃蟹,让学生讨论中国画中的“留白”(此时无物胜有物)。不独绘画有留白,诗词中也有留白,让学生思考并举例。再出示齐白石的另一副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让学生讨论中国画的意境。 3.中国人的这种审美情趣产生的基础是什么? 明确

13、:淡泊名利,宁静修身,温柔敦厚。这是中国古人对人格的基本要求,正是“淡泊宁静”让中国人具有了充满诗意的心灵。 (五)布置作业 从古诗词中,探寻中国古人的诗意人生。吴冠中先生说,中国人画画喜欢阴,那么就以中国人的“恋雨情结”为内容,寻找跟雨、雪、湿等有关的古诗词,体验古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课时 (一)阅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西洋画和中国画,作者是一种什么态度?(喜欢中国画,主要是喜欢中国画的意境。) 2.根据本段内容讨论西洋画美在哪里?(科学的分析,技巧的运用)中西方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审美观?(哲学基础不同,因为我国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适合农耕,衣食无忧的生活让中国人形成安

14、于现状、热爱自然、沉静内敛的个性,很少把眼光投向宇宙,更多的是关注人的心灵,注重修身,重视人伦,重视道德,轻视功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也说“舍生取义”。这些就形成了吴冠中的品质淡泊宁静。而外国的文明主要来源于古希腊,那里境内多山,四周多海,只有很少的土地,因此大部分人只能靠海洋生活,海上的生活飘泊不定,因此形成了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他们把自然看成人类的对立面,企图征服自然,靠海外贸易生存又使他们把功利看得比较重,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思想,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情趣。) 3.出示几副西洋画(油画,水粉,水彩,素描),讨论西洋画的特点(干,满,艳)。西洋画家都学解剖,中国画家不学解剖,但要学“琴、棋、书、文、诗”和“修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