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542616 上传时间:2019-09-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数学考试大纲(2017).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单招文化课(数学)考试大纲一、考试内容和要求数学考试旨在测试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为代数、三角、平面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与统计初步五个部分。考试内容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作如下说明:基本技能:掌握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基本方法:掌握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坐标法。运算能力:理解算理,会根据概念、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进行正确计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方法。数学思维能力:能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

2、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并能够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空间想象能力:能依据文字、语言描述,或较简单的几何体及其组合想象相应的空间图形;能够在基本图形中找出基本元素及其位置关系,或根据条件画出正确图形,并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变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一)代数1.集合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法,集合之间的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要求:(1)

3、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表示法,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掌握集合的交、并、补运算。(2)理解符号 、UA、 的含义,并能用这些符号表示集合与集合、元素与集合、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关系。2.方程与不等式配方法,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实数的大小,不等式的性质,区间,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要求:(1)掌握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决有关问题。(2)会解一元二次方程。(3)掌握不等式的性质。(4)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会用区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5)会解形如 | a xb |c 或 | a xb |c 的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6)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7)能利用不

4、等式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3.函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分段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求:(1)理解函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法,会求一些常见函数的定义域。(2)理解函数符号 f (x) 的含义,会由 f (x) 表达式求出 f (a xb) 的表达式。(3)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掌握增函数、减函数、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4)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5)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会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值。(7)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问题。4.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指数(零指数、负整指数、分数指数)的概

5、念,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指数函数的概念,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对数的概念,对数的性质与运算法则。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求:(1)理解有理指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指数幂的计算。(2)了解对数的概念,理解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3)理解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图象和性质。(4)能运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有关问题。5.数列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中项,等差数列前 n 项和公式。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中项,等比数列前 n 项和公式。要求:(1)理解数列概念和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2)掌握等差数列和等差中项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6、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掌握等比数列和等比中项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 n 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6.平面向量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直角坐标的概念,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中点公式、距离公式。向量夹角的定义,向量的内积。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要求:(1)理解向量的概念,会正确进行向量的线性运算(加法、减法和数乘向量)。(2)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及其与点坐标之间的关系,掌握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掌握两向量垂直、平行的条件。(4)掌握中点公式、距离公式。(5)掌握向量夹角的定义,向量内积的定义、性质及其运算。掌握向量内积的直角坐标运算。(6)能利用向

7、量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相关问题。7.逻辑用语命题、量词、逻辑联结词。要求:(1)了解命题的有关概念。(2)了解量词的有关概念,理解全称量词和存在量词的意义,会用相应的符号表示。(3)理解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意义。(4)理解符号 、$、 的含义。8.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组合的概念,组合数公式及性质。二项式定理,二项式系数的性质。要求:(1)理解分类计数原理及分步计数原理,会用这两个原理解决一些较简单的问题。(2)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会用排列数公式计算简单的排列问题。(3)理解组合和组合数的意义及组合数的性质,会用组合数公式计算简

8、单的组合问题。(4)掌握二项式定理,理解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二)三角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三角函数诱导公式。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的图象和性质。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指定范围内的角。和角公式,倍角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要求:(1)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2)理解弧度的意义,掌握弧度和角度的互化。(3)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和同角三角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4)会用诱导公式化简三角函数式。(5)掌握正弦函数、正弦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奇偶

9、性、单调性)。了解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6)会由三角函数(正弦和余弦)值求出指定范围内的角。(7)掌握和角公式与倍角公式,会用它们进行计算、化简和证明。(8)会求函数 yf (sin x) 的最值。(9)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会根据已知条件求三角形的边、角及面积。(三)平面解析几何直线的方向向量与法向量的概念,直线方程的点向式、点法式。直线斜率的概念,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及斜截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两条直线垂直与平行的条件,点到直线的距离。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待定系数法。椭圆的标准方程和性质。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要求:(1)理解直线的方向向量和法向量的概念,掌握

10、直线方程的点向式和点法式。(2)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及斜截式。理解直线的一般式方程。(3)会求两曲线的交点坐标。(4)会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5)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6)了解待定系数法的概念,会用待定系数法解决有关问题。(7)掌握圆锥曲线(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概念、标准方程和性质,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四)立体几何多面体、旋转体和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的概念。柱体、锥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平面的表示法,平面的基本性质。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

11、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与性质。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要求:(1)了解多面体、旋转体和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的概念。(2)掌握柱体、锥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3)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4)理解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5)理解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两种位置(平行、垂直)关系的判定与性质。(6)了解点到平面的距离、直线到平面的距离、平行平面间的距离的概念,并会解决相关的距离问题。(五)概率与统计初步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基本事件、古典概型、古典概率的概念、概率的简单性质。直

12、方图与频率分布,总体与样本,抽样方法(简单的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要求:(1)了解样本空间、随机事件、基本事件、古典概型、古典概率的概念及概率的简单性质,会应用古典概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了解直方图与频率分布,理解总体与样本,了解抽样方法。(3)能运用概率、统计初步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试题结构(一)试题内容比例代数约50%三角约20%平面解析几何约15%立体几何约10%概率与统计初步约5%(二)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基础知识约50%灵活掌握约30%综合运用约20%三、考试形式1、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分值:总分50分。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