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课件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7537130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学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心理学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心理学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心理学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史课件(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梁栓荣,第 一节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综览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其基本理论观点主要有九: 一、人贵论,主要解决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二、身心论,主要解决身与心的关系问题 三、心物习论,主要解决性与习的关系问题 四、性习论,主要解决知与行的关系问题 五、情滤论,主要解决理与欲的关系问题 七、志意论 八、知行论 九、智能论 以上九种基本理论观点可称之为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范畴论。,一 人贵论,人贵论,指万物以人为贵的理论,先哲将之作为探讨心理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逻辑起点。人贵论自先秦产生后,一直为后人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心理学思想最具特色的一种观点。 (一)、人贵于

2、万物的原由: 1、人贵在具有智能: 荀子:“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王充:“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刘禹锡:“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相交胜尔。”,二程:“禽兽与人绝相似,只是不能推。” 王廷相:“人为万物之灵,厥性智且才,穷通由已。” 王夫之:“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知觉之有 渐,寂然不动,待感而通也” 中国先哲能认识到人贵于万物的原由在于人拥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智力与才能,这一看法与现代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有相通之处。 2、人贵在具有很多社会性心理素质: 荀子:“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 禽兽有知而无义

3、,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董仲舒:“人受命于天,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 朱熹:“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借指低级的心 理活动)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礼智之粹然(借 指高级的心理活动)者,人与物异也。” 陆九渊:“人而不忠信,果何以为人乎哉?”、 “人而不忠信,何异于禽兽者乎? ” 戴震:“人之异于禽兽者,以有礼义也。” (二)、对人贵论思想的评价: 1、核心思想:人是世界万物中最宝贵的东西,人所以贵于万物主要是人有智能与社会性心理素质,2、人贵论思想的先进性: 传统

4、西方心理学忽视人的社会性,或把人视为机器等观点,是不能对人做出科学了解的 中国文化里的人贵论对建立科学心理学非常有帮助 3、人贵论与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人贵论主要从“人类整体”出发去探讨人与物、人与 禽兽的共性与异性问题,以突出人类自身的价值;而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从“个体(个人)”出发去研究人的本性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与西方文化将上帝视作是人的价值的主要源头的 思想截然不同,中国先哲多将人性看作是人的价 值的主要来源,二 身心论,(一)、先秦时期的身心论: 1、道家: 老子:“营(魂)魄抱一”,虽未明言谁产生谁,属于二元论的观点,但明确了形神能结合为一 庄子:追求精神超越出形体,无限

5、自由的“逍遥游”状 2、儒家: 荀子:天论“形具而神生” ,既明确了形先神后的关系,又主张形神结合 3、医家: 主张唯物一元论形神观:在人的生成过程中,先有形体,后有心理,形体与精神俱具才成为人,同时,神与形离则形体亦不可能独存,(二)、秦汉至唐时期的身心论:,1、道家: 淮南子:“形”、“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嵇康:形与神是相互依存,没有“神”,“形”无以“立”,没有“形”,“神”就不可能存在“使形神相亲,表 里俱济也” 刘子新论 :主张一种形神二元论观点,但也看 到了心理(神)、心脏(心)和形体(形)间的相 互关系心理通过影响心脏而影响形体,积极的 心理

6、能促进形体健康;反之则会对形体产生伤害 早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认为肉体与精神可 以一起长生不死,相信通过修炼可使形、神俱飞升 成仙,于是大都重视形与神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2、儒家: 相对于先秦儒家而言,秦汉至唐代的儒家较为明确 地探讨了形神关系 桓谭:主张形死神朽,反对精神不灭论 王充:“人之精神藏于形体之内,犹粟米在囊橐之中 也。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也。” 3、医家: 华佗:“夫形者神之舍也,而精者气之宅也,舍坏 则神荡,宅动则气散,神荡则昏,气散则疲。” 孙思邈:看到了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形体与精神 相互依赖,缺一不可,4、范缜: ()、范缜的身心观: 为了反对神不灭论

7、,主张“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主张形神相即说:神不能脱离形,形也不能脱离神,二者既不相对立,也不可分割 主张形质神用说:人的形体是产生心理的物质基础,心理则是形体这种物质实体所表现出来的作用、功 能或属性 主张生形质用说:不能说任何物质实体都能产生 心理,只有人之质才有心理活动,只有生形之质 才能产生心理 主张神必有本说:知与虑都以形体为本,人体物 质的统性决定了心理活动的统性,()、对范缜身心观的评价: 、先进性: 将中国古代具有科学形态的形神观发展到了最高阶段 从理论上解决了形体与心理的关系问题 、局限性: 在论证“形神相即”的前提下,有时还采用“合而为用”的例证 肯定人以外另有妖怪和

8、鬼一类东西的存在 将心脏而不是脑视作心理的器官 只看到感知和思维器官间的分工,没有看到联 系,更没有看到感知器官是受思维器官的支配 主张圣凡之分在于心器的不同,(三)、唐朝以后的身心观:,1、全真教: 在身与心问题上提出了不同于早期道教的观点,主张先性后命的性命双修论,性命双修中的修性指清静养神,修命指运用气功来养形 在身心问题上全真教实持重心的身心合一论,与早期道教重形的形神合一论有较大的区别 2、儒家: 王安石:坚持唯物主义形神观,在身心问题上较为重视身体 “形者,有生之本” 王廷相:“夫神必籍形气而有者,无形气则神灭矣。”,3、医家: 张景岳“治形”论 :人之所以存在,首先就靠有形,如果

9、没有形体,人也就不复存在,从唯物主义身心一元论出发,主张将保养心身熔于保养内、外之“形”这一体之中 刘完素:“精中生气,气中生神,神能御其形” ,进一步发展了形神相即的唯物主义形神观,三 性习论,从心理学角度看,性习论探讨性与习的关系问题,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探讨的遗传、环境、教育与人的心理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 (一)、概述: 古文尚书太甲上:“习与性成” 习形成的时 候,一种性也就和它一起形成了,即“习惯成自然” 性习论在先秦和两汉之际特别流行,汉代之后一 千多年中论及的人较少,明清之际又受到了重视 (二)、历代先贤的论述: 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少成若天性, 习惯如自然。”

10、,墨子、孟子和荀子:慎染说 墨子所染主张: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染不可不慎” 董仲舒 :“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教育与学习是使性形成、成长起来 的手段 王充 :“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 类也。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 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葛洪 :从人的心理发展特点立论来支持性习论, “盖少则志一而难忘,长则神放而易失。故修学务 早,及其精专,习与性成,不异自然也。”,程颐 :“习与智长,化与心成” ,力倡性习论 王廷相:发展了孔子以来的性习论 王廷相所讲的习既包括教育与环境两大内容, 也含

11、行或实践的意思 王廷相在论述习与性成的道理时不仅着眼于社 会风气这个大环境,也注意到了居住交往这个 小环境 主张人要踏踏实实做事,结合实际学习,这样 就能积习而成本性,对事理举一反三,做到触 类旁通 王夫之:“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 ,并看到 了个性形成与发展的两条规律人的个性心理是 可以发展变化的,但塑造易,改造难。,(三)、中国传统文化性习论的先进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习论里,遗传与环境问题获得了较科学的解决 解决遗传与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就在于确认所谓“性”(心理机能)有两种:一种是由遗传得来的性(生 性),另一种是出生后由学习得来的性(习性) 性习论在不否认遗传因素的前提下,又突

12、出了教育 与环境对人的心理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作用,符合人 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实际,四 心物论,(一)、概述: 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心理和客观事物相互关系的论述。 (二)、历代先贤的论述: 1、“遇物而能冒之”说。 2、“精合感应”说。 3、“感而后应”和“感而后知” 4、“物之神应,应与物接”说。 5、“内外之合”说 6、“在外之资”、“缘外而起”说,五 知虑论,(一)、概述: 中国古代关于认识过程的思想理论 它论述感知和思维心理过程的问题,涉及现代心理学认识过程的各个方面。 (二)、历代先贤的论述: 墨经最早明确提出概念:“知,接也”,六 情欲论,(一)概述 是关于情绪情感和欲求的思想理论。情与

13、欲得关系密切 中国古代学者荀子认为:“情者、性之质也” 。认为情感是人性本质的表现。 欲与情经常相伴出现。如“欲者,情之应也。”、“情之所安,欲也。”欲的含义是欲求、欲望,即需要的意思。,、人欲的功能: 理学家对人欲的功能一般持较否定的态度,认为人欲多起负面的作用 二程遗书:诱人“为不善” 陆九渊:“害吾心” 陈淳:使情变不善 王廷相:嗜欲有害身心健康 (三)、对待欲和人欲的态度: 节导说:主张对待欲的态度是加以节制和引导,既反对放纵情欲,又反对灭绝情欲,如张载、二程和朱熹等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二程和朱熹等人并不是彻头彻尾的“禁欲主义”者,七、志意论,是中国古代关于意志问题的思想论述。荀

14、子曾将志与意合称为志意,即现在的意志。,八、知行论,(一)概述:是关于知与行思想的理论。 (二)历代先贤的论述 荀子主张知行统一说。 汉代的董仲舒主张知先行后说。 明清思想家王廷相和王夫之的主张基本合乎科学。,九、智能论,中国古代关于智力与能力的思想理论。古代一般将智与能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同时也承认他们是紧密联系的。,五、总结,、总体来看,宋明理学家对“理”和“欲”、“人欲”问题的观点大致相同 、理学家对理、欲、人欲问题进行争辩的原由: 概念的含混不清 相对而言,程朱理学家偏重于人欲及人欲与理之间的对立关系,而陆王心学家和唯物论理学家偏重于欲及欲与理之间的统一关系 在对待理与欲和人欲的态度上

15、,程朱理学家较为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而陆王心学家和唯物论理学家较为强调存理节欲 、理欲辨中所包含的思想精华与糟粕互见,要批判 地吸收,第二节中国古代实验心理学思想,一、中国古代“脑髓说”的生理心理学和物理心理学思想 二、中国古代的心理实验与心理测验的思想,第三节中国古代几位最重要的心理学思想家,一、孔子 (一)基本观点 1、毕生发展观 2、性习论 2、学知论 (二)学习心理学思想 (三)德育心理学思想 (四)差异心理学思想,二、荀子,1、形神观 2、心物观 3、认识心理学思想 4、情欲心理思想 5、性习心理思想 6、教育心理思想,三、王充,(一)基本观点 1、形神观; 2、心物观 (二)知虑心理思想 1、感知; 2、思维 (三)情欲心理思想 1、情; 2、欲 (四)智育心理思想 (五)性习心理思想 (六)学习心理思想,四、朱熹,(一)基本观点 1、形神观; 2、心物观 (二)知虑心理思想 (三)情欲心理思想 1、情; 2、欲 (四)志意心理思想 1、志; 2、意; 3、志与意的关系 (五)才能心理思想 (六)性习心理思想 (七)教育心理思想,五、王廷相,(一)基本观点 1、形神观; 2、心物观 (二)认识心理思想 (三)情欲心理思想 (四)才智心理思想,六、王夫之,(一)基本观点 1、形神观; 2、心物观 (二)认知心理思想 (三)情欲心理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