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536717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潍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019.7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I卷1至4页,第I卷5至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在周公制定礼乐制度后,礼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依据。这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旨在A. 强化文化认同B. 规范社会秩序C. 巩固宗法体系D. 加强道德教化【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礼乐制度

2、的目的是明辨血缘关系亲疏,规范社会等级秩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强化文化认同;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规范社会秩序,不是巩固宗法体系;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加强道德教化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秦朝建立后,兴建了一批公共工程,如万里长城、驰道、灵渠等。这些工程的修建,得益于秦朝A. 土地私有的强化B. 法律制度的健全C. 中央集权的建立D. 社会矛盾的缓和【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兴建万里长城、驰道和灵渠等大型工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在统一协调管理中才能实现,而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

3、错误,土地私有的强化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B选项错误,秦朝法律制度尚未健全,也与这些工程的修建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秦朝严苛的政治制度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宋太祖曾诏令说:“国家悬科取士,为官择人今后及第举人不得辄拜知举如违,御史台弹奏兼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这一诏令A. 防止了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 保证了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 阻断了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D. 旨在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知名人士、达官显贵的推荐,双方之间容易互相结为以提携与感恩为纽带的密切关系

4、。宋太祖废除了唐代以来的“公荐”制,凡是贡举及第者都变成了“天子门生”,其目的是防止结党营私以加强皇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彻底防止大官僚操纵科举取士;B选项错误,这一诏令无法确保科举考试的客观公正性;C选项错误,这一诏令不能完全阻断知举官与考生的联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4.辽史百官制记载:“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这说明辽政权A. 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B. 因俗而治,缓和矛盾C. 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 辽人治辽,汉人治汉【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辽政权对地处长

5、城内外社会经济和政治落差较大的不同民族与地区实行“因俗而治”,即以奴隶制统治契丹广大畜牧业地区,以封建制统治较为发达的汉人农业生产地区。这既有利于契丹的进步和强大,也使具有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地区得到继续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辽政权实行“因俗而治”的开明民族政策,并未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选项错误,辽政权“因俗而治”,并非没有统一全国的政制;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按照契丹国制和汉制分别治理南北地区,不是让本民族治理本民族事务。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马可波罗行记记载: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或三十迈耳,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

6、亦必设立。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钦使之用。”这说明,元朝设立驿站旨在A. 显示元帝国的强盛B. 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C. 强化对地方的控制D. 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所有通至各省之要道上必有一驿。无人居之地,全无道路可通,此类驿站,亦必设立。”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驿站制度是元朝政府的神经与血液网络,对维持统治具有重大的作用,其设立的目的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显示帝国的强盛不是设立驿站制度的目的;推动东西方文化融合和促进地区之间的交流都是驿站制度的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6.明朝时期,就职权

7、和地位而言,阁臣最终成为一、二品大员,位居六部之上,地位尊祟;内阁能够“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这说明内阁A. 能够左右皇帝的决策B. 成为国家正式机构C. 已参与处理国家机务D. 能够直接统领六部【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向皇帝提供咨询、出谋划策,具有票拟权,已经参与处理国家机务,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明朝内阁能够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的决策,但不能左右皇帝决策;明朝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孟德斯鸠认为:雅典民主制能够比较有效地防止个人独裁,

8、但是,无法防止野心政客利用群众情绪,进行党派斗争,往往城邦政府是寡头政治或专制的。孟德斯鸠重在强调古代雅典A. 内部斗争激烈B. 直接民主缺乏理性C. 政党政治盛行D. 政府实行寡头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是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其优点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参政的热情,使决策体现多数人的意愿。但群体决策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弊端,在决策时难以避免自身条件、生活经历、价值观念以及当时情绪的影响,以至雅典人有时会在不自觉中受到误导,造成决策失误或被人利用。这说明古代雅典直接民主缺乏理性,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孟德斯鸠强调的是直接民主制的缺陷,

9、并非重在说明雅典内部斗争激烈;C选项错误,党派斗争不等于政党政治,近代政党政治兴起于英国;D选项错误,古代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不是寡头政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罗马)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再也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有法律竞争力。”材料表明A. 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B. 罗马法由鼎盛转向衰落C. 罗马法存在较大的弊端D. 君主制阻碍罗马法演进【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皇帝自己可以制定法律,法律不必在公民大会上制定”、“君主所悦者即具法律效力”等信息可知,这反映出当时皇帝的权力高于法律,体现了罗马帝国时期的政治特征,说明罗马政治体制走向帝制,因此 A选项正确。B

10、选项错误,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并未走向衰落;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罗马法的弊端;D选项错误,君主制并未阻碍罗马法的演进。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9.“英吉利人是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进入封建社会的,公众民主意识仍以残余形式被顽强地保存着,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材料重在说明,英国A. 缺乏成文法的约束B. 有限王权观历史悠久C. 政治体制亟需完善D. 尚未形成专制的王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而长期被公众认可的习惯法有着浓厚久远的社会基础,对社会所有成员皆有约束力。”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英国存在悠久的王权有限传统,因此B

11、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缺乏成文法的约束;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表明英国政治体制需完善;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的王权有限观历史悠久,并未说明英国尚未形成专制王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0.美国法学家本内特在评价制宪会议上小州代表时说:“他们一旦感觉自身被联邦参议院所保护,就开始支持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从中看出,小州转而支持建立联邦,最有可能的是A. 参众两院的相互制约能够维护各州利益B. 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能够确保民主共和C. 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D. 强有力的联邦政府能够确保国家的稳定【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当小州的利益得到满足和保

12、护时,他们会转而支持建立联邦,结合所学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每州选两名参议院代表,这对小州有利,所以可以得到小州的支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参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小州,众议院的规定有利于大州,两者的相互制约不如C选项更直接符合小州的利益;B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D选项与保护小州的利益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某学者这样评价法国1875年宪法:“这部宪法的目的并不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这表明,该宪法A. 是各大党派相互妥协的产物B. 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C. 使共和成为国民的共同追求D. 解决了法国不同阶级矛盾

13、【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该宪法并未使资产阶级丧失政治主动权;C选项中“共同追求”一词过于绝对; D选项错误,这一宪法协调和缓解了不同阶级的矛盾,但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联邦成员代表组成,其票权分配如下,普鲁士17票、巴伐利亚6票、萨克森4票、符腾堡4票、巴登3票、黑森3票、梅格棱堡-许威林2票、布伦瑞克2票。”这一规定A. 使皇帝能够凌驾于联邦设会之上B. 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战

14、争成果C. 确保了联邦成员享有独立立法权D. 适应了德意志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普鲁士王国在联邦议会中票权最大,说明其在帝国中拥有特殊地位,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统一是由普鲁士王国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这一规定用法律的形式巩固了普鲁士王国的战争成果,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一规定并未突出德意志帝国皇帝的地位;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联邦议会中的票权分配,这与独立立法权无关;D选项错误,这一规定主要是突出普鲁士王国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3.商君书载:“圣人立天下而无刑死者,非不刑杀也,行法令,明白易知,为置法官、吏为之师,以道之知

15、,万民皆知所避就,避祸就福,而皆以自治也。故明主因治而终治之,故天下大治也。”材料强调A. 严刑峻法,天下大治B.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 普及法律,教民守法D. 道法结合,与民自治【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认为,所以圣人掌握政权,天下没有受刑被杀的人,并不是他不用刑,不杀人,而是圣人推行的法令更明白易懂,又给人民法官、法吏,作他们的老师,教他们懂得法令。从而万民都知道应躲避什么、亲近什么。怎样躲开祸患,接近幸福,而且都能自治。明君在人民自治的基础上来从事国家的治理,天下就大治了,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普及法律,教民守法,不是严刑峻法,天下大治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A、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家思想,与道家和与民自治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4.均田制是为兴富民之本,俸禄制是为肃明吏治,三长制是为完善基层社会组织和加强赋役征发,礼制改革是为整肃朝仪和加强教化。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A. 基于解决现实问题B. 汲取历史经验教训C. 接受汉族礼仪规制D.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因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