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518736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02.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评 岳麓版必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四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代西方列强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创伤,有人咏叹一场战争时说:“通川(州)烽火逼,仓皇幸热河。密云惟豆麦,宫禁满兵戈。”这反映的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根据材料中“仓皇幸热河宫禁满兵戈”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确定,这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故选B项。答案B2.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请结合下图,判断下列选项中依次符合图中的是()陈列馆展

2、厅分布第一展厅:“英军入侵”介绍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简要过程第二展厅:“城下之盟”主要介绍条约产生的过程第三展厅:“香港回归”以图片资料介绍香港的回归历程A.鸦片战争南京条约B.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丑条约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D.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解析根据材料“英军入侵”可得出鸦片战争,“城下之盟”为英军驶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为英法联军入侵,与材料不符,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是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并非辛丑条约,故B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中日甲午战争与材料“英军入侵”不符,故C、D两项错误。答案A3.某个条约规定:“(4)中国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

3、给英国。(5)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此条约是指()A.天津条约B.南京条约C.马关条约D.北京条约解析北京条约中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割九龙司,故D项正确。答案D4.“尽管理想如此高远,但有限的政治资源和思想资源又迫使他们重新回到他们所憎恶的统治方式上去。”与此结论相符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从材料信息看,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提出了远大的目标,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失败了,故选A项。答案A5.台湾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诗人“夜夜梦台湾”的起因是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A.南京

4、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6.右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过的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漫画表达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B.漫画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C.漫画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D.漫画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解析依据材料“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于木板后”可知,本漫画实质上是讽刺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漫画中西方人站于木板后进行观望,反映出西方对战争持默许态度,故C项正确。答案C7.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

5、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解析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而致“各国合而谋我”,可排除B、D两项。义和团运动是由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的,故选C项。答案C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同根植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在一起的。”这是对哪一运动的评价()A.太平天国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解析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但又具有盲目排外的保守性,故C项正确。答案C9.近代中国每次外交失败都会引起社会巨大变革。下表中“失败”和“变革”

6、因果关系不成立的是()失败变革A英法联军侵华中国战败洋务运动B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百日维新C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义和团运动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战败五四运动解析义和团运动在先,八国联军侵华在后,所以两者因果关系错误,故选C项。答案C10.导学号28604067下图是何剑士在1911年创作的政治讽刺漫画小磨香油,作者旨在形象地说明清政府()A.为挽救统治,发展经济改善民生B.成为“洋人的朝廷”,为洋人服务C.加重税收,大兴土木,穷奢极欲D.统治已经崩溃,沦为殖民地解析漫画意在讽刺清政府成为列强搜刮百姓的工具,为列强服务,B项最符合题意。答案B11.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

7、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1900年10月孙中山又领导发动了惠州起义,“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三民主义逐渐为民众所接受B.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C.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D.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解析1905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在政治上不断趋于反动,故B项正确;孙中山领导的起义针对的是清政府,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在中国完全确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

8、项错误。答案B12.1912年民权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博物院之最新陈列品,副标题为“大人老爷所用”。该漫画表达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B.肯定辛亥革命的伟大业绩C.宣扬等级有差的传统思想D.呈现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解析1912年是中华民国元年,“民权”是时代精神,“大人老爷所用”被送进了博物院,表明了时代的变革,故B项正确。答案B13.独立周报在1913年有这样一则报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由此可见()A.农民不支持代议制B.辛亥革命尚未波及农村C.北洋军阀割据

9、混战D.战乱影响农民的参政意识解析按照“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这一关键信息可知,完整的意思是战火频繁,民不聊生,下层群众根本没有精力了解、接受参政知识,故D项正确。答案D14.张太雷在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的方面。”“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A.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B.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解析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

10、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A、B、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答案C15.有史学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地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解析抓住这三次运动的共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反封建、争民主的运动,体现的基本趋势是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故选B项。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承平恬嬉,不知修攘为何事,破一岛一省震,骚一省各省震,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

11、,冯河暴虎者虚骄而不实。如此而欲其静镇固守,严断接济,内俟船械之集,外联属国之师,必沿海守臣皆林公而后可,必当轴秉钧皆林公而后可。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修订本)材料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材料三二、西历本年八

12、月十九日,即中历二十七年(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初六日上谕,将诸国人民遇害被虐之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附件)。四、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兹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亦不得开脱别给奖叙(附件十六)。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选编与介绍(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如果如材料所说重用“林公”,能否挽救败局?(8分)(2)说明材料二中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体现在哪里?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表现在哪里?你如何正确看待中国在这一进程中的遭遇?

13、(8分)(3)判断材料三出自哪一条约?有何标志性后果?(4分)参考答案(1)失败的原因:清政府虚骄自大,不务实际,统治腐败。不能。鸦片战争战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战争的失败带有一定的必然性,绝非“林公”一人所能挽救。(2)灾难: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看待:一方面中国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和灾难;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逐步觉醒,同时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3)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后,士绅在城市

14、的势力迅速式微,但在农村,“绅权”依然得以延续。不过,“绅”的构成、职责、权力来源、权力组织等以及官绅关系、军绅关系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也许,农民在辛亥革命中只是失去一条辫子,士绅失去的东西却要多得多。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村与农民研究的新问题材料二1915年6月,陈独秀从日本回国到了上海,他的朋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为他设宴洗尘。在筵席上,他对汪孟邹说:“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不过是一块招牌而已,现在袁世凯连这块招牌也不要了。中国要进行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陈独秀传材料三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

15、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林伯渠荏苒三十年(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面貌。(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的主要观点及其理由。(6分)(3)简析材料三对辛亥革命政治意义的看法。(6分)(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们对辛亥革命形成不同认识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对农村社会状况尤其是地主的权益产生了一定冲击;农民得到的实际利益有限,封建思想未彻底清除。(2)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理由:民主共和成为军阀争权夺利的工具;袁世凯甚至废共和而复辟帝制;国人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言之有理即可)(3)这一评价比较客观。该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历史意义不可低估;同时分析了人们忽视这一意义的原因,即往往没有把辛亥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