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516029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伶官传序教案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伶官传序教案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伶官传序教案范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那么,相关的教学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大家就随一起去看看吧!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史论性文章。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阅读时必须首先弄清史实,理清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关系。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列出自学提纲,教学过程中予以检查。 2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一文的序。伶官传记叙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这篇序并未直接写这些事情,而是写后唐庄宗的盛衰成败。教学中要把历史情况略作补充,引导学生理解文(内容)与题(题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文章平易流畅,论证条理井然

2、,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要求读懂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和得到的历史教训。让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提高对史论文的鉴赏水平,掌握评论文章的一般结构及其写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文章借古讽今的手法和对北宋统治者的劝谏。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赏析

3、、教师点拨指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活动设计:质疑、解题、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3分钟)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上:指唐太宗。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请大家翻到教材第88页,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伶官传序。 二、解题:(2分钟)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4、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伶,乐工,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勗宠幸伶人,让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人擅权乱政,使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终成叛逆。 三、习学生质疑、互答:(5分钟)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疑难,学生相互解答,旨在检查预习情况,并疏通文言知识。) 四、测教师强化、识记:(5分钟)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原来) B抑本其成败之际(抑:或者)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D.以一少劳告庙(少劳:祭祀用猪、羊各一头) 2.下列词类活用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函梁君臣之首(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 B一夫夜呼,乱

5、者四应,仓皇东出(东:名作动,向东逃跑)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使动,使兴盛) D.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形作名,微小的事) 3.下列文言句式分析有误的一项是:B A此三者,吾遗恨也(判断句) B系燕父子以组(定语后置) C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 D盛以锦囊(省略句) 4.下列对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B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逃跑、犹豫可以使自

6、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D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有勇有谋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五、议师生讨论、分析: (一)自读课文,思考:(5分钟)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追问: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3.通过课文大家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二)再读课文,思考:(10分钟) 1.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明

7、确:由时间理出过程,概括出和庄宗有关的时间点和相关事件。 2.在这几个时间节点上,在庄宗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接受遗命,“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后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身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追问:从这四个时间节点上的四件大事来看,庄宗的人生其实就是两个过程。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4再追问: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

8、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六、悟拓展研读、小结(10分钟) 1.画蛇添足? 释问:既然已经强调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为什么在第四段中还要加上“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这一结尾?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仅是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文不对题? 释问: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是否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明确: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

9、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3领悟要义: 释问:身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编伶官传并作序? (引导学生联系高一、高二学过的相关课文) 明确:以史为鉴,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后人尤其是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七、练迁移训练、巩固(3分钟) 乌江亭长舣(划船靠岸)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亡我,

10、我何渡为?” 依你之见,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亡他么? 示例: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本课结语:(照应导语部分太宗君臣的一段问答)(2分钟) 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最后,让我用这几句话与在座各位共勉: 满招损,谦得(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