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506204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试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年秋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12据礼记记载:西周的礼制规定“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则材料最能说明A中国自古就崇尚文明礼仪 B用礼仪维护等级贵贱的统治秩序C君主专制主义制度已经形成 D中国自古就有“大一统”的传统13.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在这里描述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14盐铁论中记载:(西汉初年)“边民无

2、麻桑之利,仰中国丝絮而后衣之”“内郡人众不宜牛马。得匈奴累金之物马,尽为我畜”。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匈奴对中原及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B两汉时期边疆地区各民族发展较快C汉匈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上互相依存 D汉初出现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高潮1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席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16敦煌千佛洞是闻名世界的优秀遗产之一。敦煌艺术中,魏晋南

3、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地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A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B艺术形式的多样性C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D中外文化的交融性17.汉书艺文志记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取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不包括A乐府诗歌都是悲哀的内容B乐府诗歌的采集范围较大C乐府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特点D乐府是汉武帝时的政府掌管音乐歌舞的机构18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自序中说:“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及老成,验三行事。”“赵自耕农,终于醯醢

4、(醋酱),资生之业,靡不毕书。”由此并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不符合史实的是A作者搜集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并经过实地考察后写成此书B全书内容丰富,农业、畜牧业、手工业都有涉及C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D该书否定了重农抑商的思想19. 在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我国古代有七人入选,依次是孔子、秦始皇、老子、孟子、蔡伦、成吉思汗、隋文帝。研究隋朝的历史,可以发现隋文帝入选的理由不可能是A结合长期分裂,奠定隋唐大一统基础 B确立三省六部制,影响后世C开通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 D首创分科考试选拔官吏,影响深远20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六月下诏曰:“其诸州有抱器怀才不求闻达者

5、,命所在长官访名奏闻。武勇者具言谋略,文学者指陈艺业,务求实用,以副予怀。”此诏A指陈地方举才的弊病,责令改正 B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务实C指出地方举才的优点,加以发扬 D强调地方官举才要宽泛21. 杜甫石壕吏:“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则材料直接反映了A唐均田制遭到破坏 B唐朝小农的兵役和徭役沉重C唐朝的租细关系发展 D唐朝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严重22“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锤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语出宋真宗赵恒)这首诗不

6、能说明A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重视伦理道德的教化作用C儒家经典成为学校教科书 D皇族考取功名后承袭恩荫23历史学家翦伯赞说:“文化并不完全亦步亦趋地反映经济生产,有些跑在经济的面前,有些落在经济的后面。”以明清文化为例,“跑在经济的面前”的文化表现在思想方面:出现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科学方面: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科技文学方面:出现敢于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小说教育方面:出现加强思想控制的八股取士 ABCD37阅读下列材料:(32分)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西周初

7、年主要诸候国诸候国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地理位置晋同姓今山西鲁同姓今山东南部齐功臣今山东北部宋商朝后裔今河南东部燕同姓今北京一带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

8、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中统、至元间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见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事重事,无不统之。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归纳西周分封制的特点。(8分)(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结合所

9、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8分)(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10分)3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又迁内地居民3万人到河套以北垦田生产。西汉文景时期,采用免税、赐爵、赎罪等办法鼓励移民北方;汉武帝将福建一带的闽越人迁徙到江南;西晋末年以后,北方人民南迁至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就达70多万。唐朝安史之乱后,又有不少北方人迁移南方。宋金对峙时期,北方人民纷

10、纷南迁。据1159年统计,南方人口为1648万人,到1179年已达2950万,人口增加了四分之三。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鲜卑慕容部原居鲜卑山晋大康十年(289年),慕容硅率领部落迁居徙河(今辽宁锦州),从事农桑和畜牧。永嘉以后,北方农民大批流入慕容部中,士大夫来避难的也不少。在内徙各胡族逐步封建化的过程中,各胡族不但大量吸收了汉人的封建文化,而且也以自己的文化习俗影响汉人。靠近胡族地区的汉人在生产上受到胡人的影响,从事畜牧或兼管畜牧。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请回答:(1)从有无组织性来看,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可分为政府移民和自发移民两种,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8分)(2)

11、中国古代的自发移民中,主要趋势又有哪几种?其主要作用是什么?(12分)2010年秋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题答案12.B 13.A 14.C15.B 16.A 17.A 18.D 19.C20.B21.B 22.D 23.C37(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2分)特点:分封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商朝后裔;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占分封诸候的大部分;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6分)(2)制度:郡县制。(2分)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4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2分)影响:地方割

12、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2分)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4分)(4)状况:疆域辽阔。(2分)制度:行省制度。(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有效管辖;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或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或为后世沿用)。(6分,任答3点即可)39(1)政府移民的主要趋势:内地居民迁到边疆地区(2分)积极作用:有利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6分)(2)第一种趋势是“北民南迁”。(1分)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不断推动江南经济的发展,最终使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4分)第二种趋势是边疆(尤其是北方边疆)的少数民族内迁。(1分)有利于国内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