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48620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中考化学与社会热点有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热点低碳生活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全球人类不得不考虑目前的生态环境。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如:二氧化碳气体、甲烷等气体)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措施:减排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出门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大力开发使用新能源;吸收碳含量 大量植树造林扩大绿色制备覆盖面积,如:植树造林;打印纸尽量双面打印以节约纸张消耗;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练习题:1.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召开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低碳生活成为热门话题。下列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中,不恰当的是(C )A提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白行车或步行的方式出行B广泛使用一次性筷子、一次

2、性塑料袋C在生产和生活中提倡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用具D开发无污染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2.2009年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更需要从人人做起,“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不属于“低碳生活”方式的是 ( )A多用电邮、QQ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B乘地铁上下班C将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吸收D吃天然食品、穿棉质服装3如图所示有关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只能证明二氧

3、化碳物理性质的是( )4二氧化碳的下列用途与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有关的是( )A制纯碱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灭火 D光合作用5有利于我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合理措施是(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B改善能源结构,开发新能源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乱砍滥伐,积极植树造林6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它就是使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当然二氧化碳也不是一无是处,他的固体状态俗称_,它的用途有_。7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

4、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1)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_。(2)方案合理的理由是:_。8.(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2)科学家正在研究将二氧化碳加氢转化成甲烷、甲醇(CH3OH)、甲酸(HCOOH)等化工原料,这些化工原料属于(填“无机化合物”或“有机化合物”)。(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改造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火电。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优化建筑设计,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

5、电。(4)请你另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节能减排”的做法:9.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世界气候大会,低碳经济成为大会的主题。减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温室效应刻不容缓。化石燃料的燃烧就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人类生活又离不开化石燃料。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更好的使用化石燃料。(写出两条简单可行,行之有效的措施)答:节约使用不浪费,充分使用或合理使用化石燃料煤矿矿难 瓦斯爆炸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是煤层中分解出的一种气体。瓦斯与空气混合,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即发生爆炸。是煤矿生产中的严重灾害。1675年英国莫斯廷(Mostyn)矿发生大规模瓦斯爆炸,其后各主要采煤国家都曾多次发生

6、重大的瓦斯或瓦斯与煤尘爆炸事故。1942年 4月26日,日本侵占下的中国本溪煤矿发生瓦斯与煤尘爆炸,当场死亡1528人,伤268人,为世界上最大的煤矿爆炸事故。随煤矿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防治瓦斯措施的改进,这类事故已逐渐减少。中国煤矿瓦斯爆炸的火源主要是电火花和爆破,主要发生地点是采掘工作面。煤矿瓦斯爆炸产生的瞬间温度可达18502650,压力可达初压的9倍,爆源附近气体以每秒几百米以上的速度向外冲击,使人员伤亡,巷道和器材设施毁坏。爆炸后氧浓度降低,生成大量CO2和CO,有窒息和中毒危险。预防措施主要有:矿井通风,防止瓦斯浓度超过规定;控制火源,杜绝非生产需要的火源,如吸烟、火柴、明火照明等。定

7、期或自动连续检查工作地点的CH4浓度和通风状况。冰岛火山灰 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5的酸性降水。形成原因:燃烧含硫化石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溶于雨水形成的。解决办法: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提倡使用脱硫煤;燃烧产生的废气用碱性物质吸收。SO2+Ca(OH)2 = CaSO3+ H2O SO2+2NaOH = Na2SO3+H2O社会和公民应采取的措施有:1)用煤气或天然气代替烧煤;2)处处节约用电(因为大部分的电厂是燃煤发电);3)支持公共交通(减少车辆就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4)购买包装简单的商品(因为生产豪华包装要消耗不少电能,而对消费者来说包装并没有任何实用价值);5)支持废物回

8、收再生(废物再生可以大量节省电能和少烧煤炭)。酸雨的危害:腐蚀建筑物和工业设备;破坏露天的文物古迹;损坏植物叶面,导致森林死亡;使湖泊中鱼虾死亡;破坏土壤成分,使农作物减产甚至死亡;饮用酸化物造成的地下水,对人体有害。西南大旱 水【热点背景】最近以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和重庆西南五省市持续严重干旱。其中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80年一遇旱情。据国家防总办公室统计,截至3月26日18时,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5省(区、市)耕地受旱面积9500万亩、占全国的84%,作物受旱7034万亩,重旱2539万亩、干枯1487万亩,待播耕地缺水2466万亩;有189

9、3万人、117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分别占全国的80%和75%。【相关试题】1、2009年“中国水周”的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下列认识和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洗菜、洗衣、淘米的水用来浇花、拖地、冲厕所B.加强工业废水的排放监控,坚持达标排放C.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D.淡水资源丰富,所以淡水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2、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了解水、爱护水资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为使水中的悬浮杂质沉降,可在水中加人适量的明矾B自来水厂常用ClO2消毒,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2C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将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与水分离开来D5mL水和

10、5mL酒精混合,溶液体积小于10mL,说明分子间有空隙3、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实验小组从护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A. 水样呈黄色,有异味 B.水样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 (填操作名称),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利用其 性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 变化(填“物理”或“化学”)。通入氯气杀菌消毒,得到自来水,发生的反应如下:Cl2+H2O=HCl+HClO(次氯酸)。请判断,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为了判断得到的自来水是硬水或软水,可加入 进行检验。将自来水蒸馏得到纯净水,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纯净

11、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填序号)。A粉笔灰 B硫酸铜 C蔗糖 D食用油4、空气、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1)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是一种 (填物质类别)。人类时刻都离不开空气,是因为空气中的氧气能 。(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实验室常用过滤的方法除去水中悬浮的杂质,过滤需要用到的仪器和用品有(填序号) 。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漏斗 玻璃棒 量筒 烧杯 滤纸利用蒸发原理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食盐,仅从中选择仪器不能完成实验室蒸发食盐水的实验,还需要的仪器是 。5、水是人及一切生物生存所必需的,为了人类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 应该了解有关水的一些知识。请你回

12、答:(1)右图是电解水实验装置。在实验过程中,试管a产生的气体是_ ,写出水在通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2)天然水中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_。(3)硬水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可用_来区分硬水和软水。(4)地球表面约有7l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总量却不足1。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下列行为属于节约用水的是_ (填序号)A洗澡擦香皂时不关上喷头 B不间断放水刷牙C用自来水不断为西瓜冲水降温 D用洗衣水冲厕所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