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483003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2016090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龙岩市高三地理学科培训会材料(2016年8月24-25日)现象与本质:近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与启示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吴岱峰( 廖 永 干 整 理 )一、背景:1.高考目的:人才选拔,体现课改,服从选人需要2.考什么? 考生的学习能力和潜能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新情境,新问题潜能选拔需要,即:运用知识和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能力),达到程度;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2016年全国乙卷地理试题特点1.总体评价:2016年高考地理试卷突出能力立意,考查学科主体内容;试卷结构合理,贴近现实生活,体现学以致用,体现了高考对人才选拔的要求;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潜能,高考在不断寻求形式

2、和内容的探索2.基于平稳过渡,试卷难度适中,有所降低(材料,区域,图像,思维),试题命题保持稳定,稳中有变。考核目标、题型、题量、呈现方式等在保持往年命题风格的基础上,题组结构等方面有所变化3. 测试内容覆盖度广,涵盖自然地理与和人文地理,以人文地理比重偏大,区域上兼顾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比重适当;不同年份之间的交叉和非交叉,均主体内容,重点内容不回避4. 新动态:跨学科素养要求提高,例如,与生物等学科的结合(与地理学科特点有关系);图像减少;阅读量有所增加5. 试卷在呈现形式上较为平稳;对地理学科能力要求较高,强调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对地理过程的分

3、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核心能力)6. 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重视地理过程的考查地理空间思维,地理推测能力,地理综合思维7. 试题设计上围绕不同的主题,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地理学科能力。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关注问题探究,凸显过程性和开放性8. 试题注意选用现实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素材,古今中外,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选取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试题因材料而异,呈现灵活多样,情境设置新颖,体现公平性三、近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启示(一)考查思路:高考根本是考查能力1. 高考考查的地理能力:地理图像能力(从图中获

4、取信息的能力,地理空间思维),地理信息加工能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简单预测能力(地理推测能力,地理综合思维), 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地理表达)2.选择题:“一材多问”串联式题目为主3.综合题:呈现信息多样、设问角度多变、考核目标多元的综合题功能与特点。主要围绕“区域+问题分析”模式来设计,突出过程性(探究思路)和开放性4.图像:成为试题的载体信息的读取建立联系(试题信息与知识储备解题线索思维过程表述)5.跨学科知识考查(基础知识);阅读能力考查考查思路:高考根本是考查能力,淡化记忆,给出材料,重在灵活运用新情境下的考查;取材贴近现实生活,倡导学以致用(二)命题思路试题特点:1

5、. 注重评价地理思维品质,注重地理思维过程。以图文为基础,以探究思路为引导,逐步分析信息,通过分小题设问,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逐步完成探究。地理过程分析:要求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和原理,强调地理学科逻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 考查内容:试题取材体现公平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基础,高中地理(必修1,2)主体知识概念,规律,原理在备考中的重要性高频考点;(三)回顾与启示:试题的演变与考查趋势及对教学的要求 1. 新动态:跨学科素养要求提高,例如,与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的结合,对高三教学提出新要求(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6、根本任务的意见)2. 启示:要求地理备考教学要实现知识重构与思维品质(能力培养)教学的焦点问题总体来看,近年试卷服从选拔功能(学习能力和潜能),保持较高的质量,在难度、区分度等把握较好。关于高考设计思路,没有根本变化,基本延续前些年的思路,但稳中有变。四、高考新动态: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命题探索2016年高考对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响应:试题特点:稳中求新,试题设计契合高考政策的演进与高考命题形式和内容的变革1. 思想:“一点四面”;贴近现实生活;建设成就2. 功能:学习能力和潜能3. 风格,技术:变化保持稳定,稳中有变4. 特点:变化图像减少,阅读量有所增加;不

7、变地理思维品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测试体现过程性和开放性5. 跨学科素养要求提高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五、效率与质量: 高三地理备考教学建议 备考原则:实效为本,重视基础,科学规划,促进发展1.考核目标与要求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体设计学习学科内容的整合:把握主干知识,内容初步整合,意在加深对地理事物的理解,拓展思维空间 区域地理复习和训练策略:区域地理重要性;针对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读图,优化训练,自我反思2.启示:明确“考理”,做好“教理”定位:做的是中学地理教育,应试教育 。态度层面:关爱学生,为了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地理素养的培养技术层面: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考核目标:依托

8、主干知识、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策略层面:地理教学论;学情;教育心理学备考方法:科学的“学”和科学的“教”教学有效性:解决高考能力要求和学生实际能力之间落差教研组织和教学组织:解决不同群体学习效益(一)高考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1.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4. 获取和解读信息审题过程中的具体要求能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

9、、定量的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技能1. 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 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3. 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1.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

10、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 2. 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二) 学科内容整合1. 根据考试大纲、命题趋势、学生实际,结合教材2. 第一轮复习备考重点:根据考试大纲、命题趋势、每位的实际,结合教材,分章进行内容整合,把握主体知识,完善和构建知识体系。3. 第一轮复习备课:要有设计意识;内容上:知识梳理+方法指导+能力训练;注重学科能力培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确定不同阶段、内容的复习主题4. 适当进行学科内综合;教师要有学科内容整合意识。把握基本概念、原理规律

11、;5. 分章节进行内容整合,把握主体知识;将教材中知识点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网,形成多个相关知识点的网络。六、复习策略(一)必修 地理1 复习策略1. 在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过程的基础上,重点抓统一规律与地域差异2. 任何具体区域的现象和问题都可以回归到统一规律,如果与统一规律不符,则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即差异的原因3. 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气候类型、板块、地形形态变化的因素、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二)必修 地理2 复习策略1. 重点抓基本过程:2. 注意区位、区位选择的实质和变化;地域形成的地理条件与特点;对环境问题的基本认识3. 对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

12、:4. 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中心地理论、清洁生产、生态农业(三)必修 地理3 复习策略1. 将必修地理3与初中区域地理综合复习2. 不关注具体区域知识,而应关注方法,除基本方法外,应关注课标中规定的方法3. 关注区域定位、比较优势、问题的成因以及因地制宜解决的措施4. 参考教材,学习基本的分析思路和方法;考虑在没有区域知识背景下,如何考区域七、技能和答题规范训练和学习反思1. 高三起始:培养兴趣,培养信心第一,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答题习惯2. 训练强调精选、精讲试题,通过试题建立知识结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潜能3.选题的原则:根据经验,不同阶段的学情,试题题量,难度;恰当选

13、用高考典型试题:逐步使用,不要过早使用;不用怪题偏题;多用常规题、典型题;少用难题,多用中档题、变式题;选用新题;根据学生的差缺处,进行针对性训练,如单元主题训练(针对性);把握重“质”少“量”、求“异”略“同”的原则,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4. 课标行为动词综合题设问指令词语a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b 说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c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d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现象等进行说明;e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析原因,分析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f 比较-比较异同,分析事物之间的差别、联系;g 评价-地理环境、措施、对策、布局可行

14、性评价,优势、劣势评价5. 地理综合题解题方法综合思维答题时一般需要遵循:a. 区域空间定位(经纬网定位法和区域特征定位法相结合),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图文信息b. 发散性思维 知识点定位整合信息逻辑推理准确判断c. 特征分析:d. 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包括区域内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地理要素的基本特征;区域人类活动的主要特征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成因等e. 梳理、组织语言、把握关键词;思路、层次清晰f. 简洁、准确描述,完整的表述,没有信息丢失g. 正确的表述,没有歧义,逻辑的表述,没有割裂,自相矛盾6.

15、 技能和答题规范训练和学习反思a.“三个必讲”: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b.“三个到位”:训练到位,点评到位,纠错到位c.重视思维过程,地理课堂复习“思维密度”应该大于“知识密度”d.夯实基础为前提,注重应试技巧的训练。e.技能专项训练:区域定位;图像,阅读能力的培养,等f.强化和优化表达:答题规范;图形、语言和文字g.要求学生“平时讲义考试化”、“平时考试高考化”,为“高考平时化”打下基础。h.反思过程中,经历了体验、思考的过程,更真实地建立了地理概念,更多掌握的是关于地理问题的思考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是在面对问题时真正可调动、可应用的。i.建议:要熟练掌握教材中的结论,结合课本借鉴教材的思路和语言(理清表述问题的思路,逻辑关系时间、空间),并充分利用题目材料(试题:如河流地貌,干旱区开发与治理等),具体分析 根据典型试题(高考试题)答案,体会答题贴题7. 高三教学组织策略a. 倡导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归纳与提炼,让学生练习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