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精品教案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473701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胡同文化》精品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同文化》精品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胡同文化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

2、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三、作者简介: 首先,

3、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

4、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1、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

5、,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2、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

6、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

7、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5)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

8、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6)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3、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

9、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五、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六、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仿写:笔架山。长廊、小路、杨柳。 七、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吴剑)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8由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