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464545 上传时间:2019-09-0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史部分 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学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主线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主线二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主线三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主线四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

2、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

3、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土地制度的演变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公有制夏商周时期以井田制为主要形式的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战国时期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体地位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推行的土地国有制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落后的工具需要集中更多的

4、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使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可能。(2)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紧密相连。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点拨:生产力的进步是贯穿这一变化的主线。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真题例证1农业收益与小农经济的形成(2015课标全国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

5、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一个农夫可以养活五口甚至九口人”,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促进了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选A项。农业的发展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故B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能促进农业收益的增加,C项因果倒置,错误;农业的收益的增加一定程度上促使地主兼并土地,促进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D项错误。考向预测1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下图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

6、态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答案B解析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其悠闲富足,故A项错误;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画里虽有禽类,不能说明是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项错误。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

7、生产模式。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2)影响因素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真题例证2唐代的自耕农经济(2017课标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

8、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考向预测2小农经济的特点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

9、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C解析“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

10、经济发达。(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题例证3经

11、济重心南移和文化的交流(2017课标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 解析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A项错误;喝茶习俗不能等同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

12、D项。考向预测3宋代政府财政收入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观察下表,表中的数据反映出宋代()宋代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岁入数北宋真宗天禧末3 600余万仁宗嘉祐年间3 680余万神宗熙宁年间5 060余万南宋宁宗时6 000余万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封建剥削不断加重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答案A解析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其税收竟能达到6 000余万,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短板4数据分析解读视野不开阔例题(2015课标全国卷,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

13、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查短分析数据时,只注意到了数据所反映的浅层历史信息,不能用宏阔的历史视野解读其历史发展的本质趋势。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数据变化,分析出河南和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是:河南减少,江苏增加。据此有的考生误选A项,但理学影响力扩大为何使北方状元人数减少,南方状元人数增多?这根本无法解释,故A项错误。有的考生误选C项,认为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落后于南方,却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有的考生认为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补短分析时要抓住史料数据隐含的核心信息,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进行解读

14、。例如本题中,“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解答本题时应站的历史高度,或者说是应该具有的历史视野。答案B针对练1(2017安徽淮北高三模拟)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地理分布情况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府数比例府数比例府数比例府数比例府数比例府数比例北770%844.44%2943.29%1335.14%3320.50%8437.84%南330%1055.56%3856.71%2464.86%12879.50%13862.16%A.政治中心南移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C.经济重心转移D.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A项错误;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会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D项错误。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1.基本形态管理方式产品用途劳动力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官府、皇室专用;不流通无偿征调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