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豆浆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733.49KB
约15页
文档ID:9743266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_第1页
1/15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申 琦廖圣清秦悦 内容提要 本文以《上海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为基础,首次从电脑网 络使用和网络使用两个层面,考察了网络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的 关系研究显示,上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一般,他们领悟到的社会支持较好;不同 的网络使用行为,对上海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复杂的影响;其中,电脑上网获取 信息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显著影响;电脑上网娱乐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 负向显著影响;上网交友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显著影响;而网络使用 (电脑网络和网络使用的时间、频次)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产生显著影响 研究证实,社会支持对网络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起中介作用 关键词 网络接触 自我效能 网络内容生产 幸福是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也是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的物质生活条件 的提高,是否必然提升人们的幸福福祉?当前中国正步入信息化社会,以互联网为 代表的新媒介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媒介的使用,是方便了人 们的生活,增加了他们的幸福感?还是减少了人们的现实交往和社会支持,使得他 们更觉不满意和不幸福? 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支持理论层面,实证考察他们的主观幸福 感及其与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之间的作用机制,探讨网络使用对提升我国大众幸福 感的有效路径。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一)幸福感与主观幸福感 作为幸福的表征,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 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 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研究者开始反思社会现代化和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99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经济发展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最为深入和系统,并将幸福感分为主 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三种概念取向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内在标准对自我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价,是衡量个 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心理幸福感,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机能的良好 状态,是不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完美 实现的感知 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的评价,以 及对其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 这三种幸福感,代表了目前幸福感研究 的三个方向,各有侧重主观幸福感研究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心理幸福感 研究主体对自我实现的心理体验,社会幸福感研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关系。

学 者凯斯(Keyes)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这三种幸福感,概念独立,结构上相互 依存、补充,共同构筑了心理学视阈中幸福感研究的理论概念基础 伴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主观幸福感成为幸福感研究的主要范式 这主要 是因为: 第一,主观幸福感概念的提出,使得幸福感研究得以从哲学思辨走向实证研究; 幸福感不再是一个虚无的哲学命题,而是可被实际测量的真实概念 第二,主观幸福感重视个人主观评价,体现了人本思想;此前的幸福感测量多 是客体评价,忽视了个体的真实感受 第三,主观幸福感倡导关注心理的积极层面和积极品质,使用正向评价指标构 建了幸福感的评价标准 第四,主观幸福感关注个体自身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评估,被认为既能反映 个体的心理状况,又可较好地提供评价整个社会的幸福程度的必要信息 从20世纪50年代到9O年代,主观幸福感研究经历了概念确定、内部机制阐 释、测量标准明确的三个发展阶段¨ 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们所体验 到的一种理想的(或非常满意的)存在状况它涉及了特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生活的 主要方面,是一个包含了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相关情感因素在内的综合评价概念; 并认同迪纳(Diener)所提出的三个测量维度:生活满意度(satisfaction with life)、 积极情感(positive affection)和消极情感(negative affection);生活满意度是个体对 生活总体质量的评价;积极情感(如振奋、满意等)和消极情感(如忧郁、悲伤 等)是个体对生活的情感体验和认知。

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幸福感的评价完全 依据本人的评价)、整体性(对生活的满意感的综合评价)和相对稳定性(不因环 境变化而发生重大改变)等主要特性当人们的生活满意度越高,积极情感越多而 消极情感越少时,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越高,反之越低目前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主要有迪纳编制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该量表采用七级评分,适用于不同年龄 段的群体,信度效度指标良好,应用广泛 100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网络使用与主观幸福感 作为物质生活条件的重要指标之一,媒介使用与人们生活的联系密切2O世纪 90年代起,研究者开始关注网络使用对幸福感的影响1 他们探讨了网络使用对幸 福感的直接影响,但结论矛盾;有研究发现,网络使用减少了人们的现实活动,使 其更感孤独有研究则指出,使用网络能够帮助老年人排遣寂寞,减少孤独¨ 在 此基础上,研究者引入社会资本(关系) 13]、社会支持等中介变量,以深入研究网 络使用对幸福感的作用机制 例如,研究发现,老年人使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频次越高,从线上和线下获 取的社会资本(关系)越多,孤独感越少 赖特(Wright)等发现,大学生通过 使用网络,建立信任,获取线上社会资本(关系),进而减少了孤独感。

另有研究 则指出,未成年人通过网上即时通讯交友,减少了与现实中朋友相处的时间,降低 了朋友关系质量,影响了他们的生活满意度l 将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健康传播领域,研究特殊人群 (癌症、艾滋病患者、酗酒者等)如何通过特定网络(博客、支持性网络社区)的使用 行为等获得社会支持(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减少压力等负面情感,恢复身心健康 上述研究成果丰富,但往往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界定不清、测量不准如,研 究交友对未成年人心理幸福感的影响时,仅测量了主观幸福感中的生活满意度 部分l引也有研究将孤独感作为幸福感,来检验网络使用如何通过领悟的社会支持 对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l 主观幸福感已被证实是一个丰富而明确的构念, 不应混淆,应对其进行准确、全面的测量 本研究将采用主观幸福感作为测量幸福感的概念,首先综合考察大学生幸福感 的现状 研究问题一: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如何? 上述研究还存在一个明显的局限,即只测量了网络使用的某一个维度 ¨,并因 此导致矛盾的研究结果一方面,学者们证实网络使用对抑制孤独、抑郁等消极情 感、提升生活满意度等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有研究指出,使用网络让人们更 感孤独,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赖特等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网络聊天、收发电子邮件 的人群,容易产生抑郁感; 还有的研究则发现,网络使用与人们的抑郁感之间无 显著关系 媒介效果研究显示,不同的网络使用行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通过 因子分析,有研究检测了老年人不同网络使用行为(获取信息、娱乐、交流、交友 等)时长的差异,对孤独感产生的影响不同2 此外,研究网络使用行为不应是一 维的,而应该包括使用时间、频次和内容等多个维度网络使用行为的复杂和多元, 促使我们应充分考虑不同网络使用行为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叫 本研究将在综合考察大学生幸福感的基础上,从网络使用(频次、时间、内容 丰富程度)各个维度,全面考察其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101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三)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社会支持研究,始于1897年法国学者涂尔干(Durkhie)对社会联系(教友支 持)影响人们自杀行为的关注 2O世纪70年代后期,心理学、社会学与传播学纷纷对社会支持展开研究传播 学一般将社会支持界定为,人们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传播,传递关爱、尊重,帮助 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L2 主要研究人们如何通过传播,从社会网络中获取所需的 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

社会支持包括客观支持和领悟的支持两个方面;前者指实际 获得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援助和直接服务,独立于个体的感受(received social suppo~),后者指个体所体验到的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的情绪和满意程度,与个 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perceived social suppo~) 社会支持具有情感支持、信息 支持、自尊支持、有形支持等不同的功能z 2O世纪9O年代起,随着网络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与扩散,学者们提出互联网的异 步性、匿名性和超时空等传播特性,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维护和建立社会关系,更 为便捷地传递和获取社会支持互联网便利了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提供社会支 持的绝佳场域”L3应充分考虑网络使用对人们获取社会支持的影响 由此,产生了特指互联网上种种社会支持行为的概念,如计算机中介的社会支 持、社会支持、电子化支持等同时,研究显示,人们通过日常的网上冲浪和 信息搜索,获取信息支持;人们进行网上娱乐,获取缓解紧张压力、放松心情等情 感支持 卡普兰(Caplan)的研究指出,计算机中介的社会支持能降低交往门槛,打破 尴尬,使人们能够更为自在地讨论私密话题,获得情感支持 也有研究指出,在 线社会支持减少了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其效用低于现实中面对面的社会支持。

在讨论网络使用与社会支持关系的基础上,如前所述,研究者将社会支持作为 中介变量,研究网络使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健康传 播领域,考察了特殊人群(如患病和具有不良生活习惯者)如何通过计算机中介的 社会网络(如网络社区、支持性团体、强弱连带),获取社会支持(情感支持、 信息支持),减少孤独、抑郁和压力,促进恢复身心健康如有研究发现,肺癌患者 同网络社区与支持性组织(有共同经历的人群)交流,获得了情感支持,减少 了抑郁等负面情感 斯蒂芬(Stephen et a1.)等的研究证实,使用健康类博客可以 帮助身罹疾病的人们,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减少孤单感,帮助恢复 健康 社会支持是维系人际交往和人类社会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它不仅对处于危急 情况下的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也对人们提升工作满意度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产 生重要影响因此,有学者指出,应将网络使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对 象拓展至一般人群 赖特通过对24个计算机中介社会团体的研究发现,人们普 102 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遍认为计算机中介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减少生活压力带来积极影响。

2012年,赖特 将研究转向大学生使用脸谱(Facebook)获取情感支持、减少孤独感和压力的影响; 发现社会背景、态度相似度越高的大学生,越能从脸谱中获取情感支持,进而提升 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将在全面考察网络使用(频次、时间、内容)、主观幸福感的基础上,考 察网络使用、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综合作用机制 研究问题二:网络使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如何? 研究假设l:网络使用频次越高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强 研究假设2:网络使用内容(获取信息、交友、娱乐)越丰富的大学生,主观 幸福感越强 研究假设3:社会支持越多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越强 研究假设4:社会支持对网络使用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中介作用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为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分析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新闻报道课题组《上 海大学生幸福感调查问卷》的数据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该课题组2012年对复旦大 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985”、“211”、一般本 科三类18所上海高校100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