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415065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7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励理论及案例教材.ppt(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一章 激励,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激励的含义、激励的过程; 掌握需要层次理论、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了解激励过程理论和结果反馈理论的主要观点; 掌握激励的技巧与方法,并能结合相关的激励理论在实际中加以运用。,故事案例分析: 猎狗的故事,一、 发现,一条猎狗将兔子赶出了窝,一直追赶他,追了很久仍没有捉到。 牧羊狗看到此种情景,讥笑猎狗说:“你们两个之间小的反而跑得快得多。”猎狗回答说:“你不知道我们两个的跑是完全不同的!我仅仅为了一顿饭而跑,他却是为了性命而跑呀!,二、 目标,这话被猎人听到了,猎人想:猎狗说的对啊,那我要想得到更多的猎物,得想个好法子。于是,猎人又买来几条猎狗,凡是能够在打

2、猎中捉到兔子的,就可以得到几根骨头, 捉不到的就没有骨头吃。这一招果然有用,猎狗们纷纷去努力追兔子,因为谁都不愿意看着别人有骨头吃,自已没得吃。,二、 目标,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问题又出现了。大兔子非常难捉到,小兔子好捉。但捉到大兔子得到的奖赏和捉到小兔子得到的骨头差不多,猎狗们善于观察发现了这个窍门,专门去捉小兔子。慢慢的,大家都发现了这个窍门。猎人对猎狗说:“最近你们捉的兔子越来越小了,为什么?”猎狗们说:“反正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为什么费那么大的劲去捉那些大的呢?”,三、 动力,猎人经过思考后,决定不将分得骨头的数量与是否捉到兔子挂钩,而是采用每过一段时间,就统计一次猎狗捉到兔子的总重量。

3、按照重量来评价猎狗,决定一段时间内的待遇。于是猎狗们捉到兔子的数量和重量都增加了。猎人很开心。,三、 动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猎人发现,猎狗们捉兔子的数量又少了,而且越有经验的猎狗,捉兔子的数量下降的就越利害。于是猎人又去问猎狗。猎狗说:“我们把最好的时间都奉献给了您,主人,但是我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老,当我们捉不到兔子的时候,您还会给我们骨头吃吗?”,四、 未来,猎人做了论功行赏的决定。分析与汇总了所有猎狗捉到兔子的数量与重量,规定如果捉到的兔子超过了一定的数量后,即使捉不到兔子,每顿饭也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骨头。猎狗们都很高兴,大家都努力去达到猎人规定的数量。,四、 未来,一段时间过后,终于有

4、一些猎狗达到了猎人规定的数量。这时,其中有一只猎狗说:“ 我们这么努力,只得到几根骨头,而我们捉的猎物远远超过了这几根骨头。我们为什么不能给自己捉兔子呢? ”于是,有些猎狗离开了猎人,自己捉兔子去了,课堂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教 师 评 论,1、激励的重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士教授在对职工的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则职工的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其中50%-60%的差距系激励工作所致。也就是说,同样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所发挥的能力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2、激励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有效激励员工没有简单的方法,也

5、没有一个措施能够确保激励有效。真正有效的激励是一个完整的、良性的机制。,一 、激励的含义,激励是激发人的行为动机并使之朝向组织特定目标的过程。 激励的目的是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其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组织效率。,二、激励的过程,几个概念: 需要:个体所必须具备的内在要素或外在条件得不到满足时的生理失衡或心理紧张状态。 动机:促使个体采取某种满足需要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目标 和行为:该动机变成“目标”,目标引导人们采取行动,就是“行为”。,二、激励的过程,激励的实质过程: 是在外界刺激变量 (各种管理手段与 环境因素)的作用 下,使内在变量 (需要、动机)产 生持续不断的兴奋, 从而引

6、起被管理者 积极的行为反应 (实现目标的努力)。,激励的过程模式,激励理论,激励的内容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ERG理论 成就激励理论 激励的过程理论 期望理论 公平理论 波特劳勒模型 激励的结果反馈理论 强化理论 归因理论,三、激励的内容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什么因素能够使一个人采取某种行为。主要包括: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双因素理论 奥德费的“ERG理论” 成就激励(后天需要)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来的,是一种提出最早、影响最大的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的具体描述见教材245页。,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

7、结构的理论 需要层次论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人的需要是分等级的,呈阶梯式上升。 需要是促使人产生行为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其当时的主导需要决定的。 当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也就失去了对其行为的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高一层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需要层次与管理对策,需要层次理论的贡献,你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管理有何贡献? 马斯洛将人类的各种需要划分为五类,并指出人的需要是从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这基本符合人的心理发展过程。 人们在不同的时期内可能会有不同的起主要作用的需要。因此管理者必须注意目前对职工起主要作用的需要,以便有效地激励他们。 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个

8、方面。特别是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精神方面的需要能起到更持久的激励作用。,(二)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是1959年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提出的,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经过调查发现,引起人们不满意的因素往往是工作的外在因素(保健因素),大多同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给人们带来满意的因素(激励因素),通常是工作的内在因素,由工作本身所决定。,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条件或外部因素有关,而激励因素则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或内在因素有关。 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观念是不确切的。 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如:

9、激励因素做得不好,人们不会不满;而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人们的不满。 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激励因素着手。,传统模型与双因素模型的区别,传统模型:,满意,不满意,双因素模型:,满意,没有满意,激励因素,保健因素,不满意,没有不满意,满意,不满意,双因素理论的贡献,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要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仅要有必要的物质利益和合适的工作环境等,更要注意对人进行精神鼓励,对职工的工作成绩及时给予表扬和认可,尽量使职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为职工的成长、发展和提升提供机会。,双因素理论的不足,所调查的对象是工程师和会计师,代表性不够。 不同阶层的人,对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即使在

10、同一阶层,一个人认为是激励因素的东西,另一个人会认为是保健因素。 赫茨伯格未能提供衡量满意与不满意程度的标准。 研究方法只考察了满意度,没有涉及生产率。,上节回顾,何谓需要层次和“保健激励”因素? 需要层次论和双因素理论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需要层次理论的主要观点,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需要层次论可概括成以下几点: 人的需要是分等级的,呈阶梯式上升。 需要是促使人产生行为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其当时的主导需要决定的。 当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也就失去了对其行为的激励作用。只有未满足的高一层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双因素理论的基本观点,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条件或外部因素有关,而激励

11、因素则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或内在因素有关。 传统的“满意不满意”观念是不确切的。 导致工作满意的因素与导致工作不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如:激励因素做得不好,人们不会不满;而保健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人们的不满。 调动人的积极性要从激励因素着手。,案例:奖金与积极性,一墙之隔的两家企业,甲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职工下岗回家;乙企业则因为其产品目前在市场上仍有一定的销路,所以职工并未都下岗,且每月都能按时领到工资,这时乙企业的职工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工作积极性,令厂长大惑不解:“当初有奖金的时候也没这么积极,这是怎么了?!”于是他决定去请教有关管理专家。 假设你是管理专家,将如何作答?,案例:奖金与积极

12、性,提示:按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来分析。 赫兹伯格把企业中影响人的积极性的因素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大类:(1)保健因素与工作环境和外在条件有关,不能对员工产生巨大的激励;(2)激励因素通常与工作本身的特点和工作内容有关,构成很大程度的激励和对工作的满足感。因此,管理者应从激励因素入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该厂的奖金性质在当初与现在不同。当初属于保健因素,现在却变成了激励因素,所以影响着工作的效果和人的积极性。,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钱兵是某名牌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分配到宜昌某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前不久,因总公司下属的某油漆厂出现工人集体闹事问题,钱兵被总公司委派下去调查了解情况,并协

13、助油漆厂高厂长理顺管理工作。 到油漆厂上班的第一周,钱兵就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了解“民怨”。一周后,他不仅清楚地了解到油漆厂的生产流程,同时也发现工厂的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工人怨声载道。工人门认为工作场所又脏又吵,报酬也太少。他们曾不止一次地向厂领导提过,要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资待遇,但厂里一直未引起重视。,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钱兵还了解了工人的年龄、学历等情况,工厂以男性职工为主,约占92%。年龄在2535 岁之间的占50%,25 岁以下的占 36%,35岁以上的占 14% 。工人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钱兵在调查中还发现,工人的流动率非常高,50% 的工人仅在厂里工作1年或更短的时间

14、,能工作5年以上的不到 20%,这对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品的质量非常不利。 于是,钱兵决定将连日来的调查结果与高厂长做沟通,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高厂长,经过调查,我发现工人的某些起码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厂要想把生产效率搞上去,要想提高产品的质量,首先得想办法解决工人们提出的一些最基本的要求。”,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可是高厂长却不这么认为,他恨铁不成钢地说:“他们有什么需要?他们关心的就是能拿多少工资,得多少奖金,除此之外,他们什么也不关心,更别说想办法去提高自我。你也看到了,他们很懒,逃避责任,不好好合作,工作是好是坏他们一点也不在乎。” 但钱兵不认同高厂长对工人的这种评价,他认为工

15、人们不像高厂长所说的这样。为进一步弄清情况,钱兵采取发放问题调查问卷的方式,确定工人们到底有什么样的需要,并找到哪些需要还未得到满足。他也希望通过调查结果来说服厂长,重新找到提高士气的因素。于是他设计了包括 15个因素在内的问卷,当然每个因素都与工人的工作有关,包括:报酬、员工之间的关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工作环境条件、工作的安全性、工厂制度、监督体系、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个人发展的空间、工作得到认可情况、升职机会等。 。,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调查结果表明,工人并不认为他们懒惰,也不在乎多做额外的工作,他们希望工作能丰富多样化一点,能让他们多动动脑筋,能有较合理的报酬。他们还希望工作

16、多一点挑战性,能有机会发挥自身的潜能 此外,他们还表达了希望多一点与其他人交流感情的机会,他们希望能在友好的氛围中工作,也希望领导经常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问题: 1、高厂长对工人的看法属于何种人性假设理论?钱兵的看法又体现了何种人性假设? 2、根据钱兵的问卷调查结果,请你根据所学的激励理论为该油漆厂出点主意,来满足工人们的一些需求。,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提示: 1.从人性的假设理论来看,高厂长对工人的看法主要体现为 X 假设。认为工人懒惰,不思进取,不求上进,工人的行为仅仅是为了金钱的获取。把工人完全看作为“经济人” 。 而钱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工人不是这样的,工人愿意承担工厂的责任,有发挥自身潜能的愿望,所以钱兵对工人的看法主要表现为 Y 假设。,油漆厂工人为什么闹事,2. 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来看,本例中工人们所涉及的保健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本身、责任、个人成长和发展。 据此,我们可以考虑从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融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