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408318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关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系列word版含解析(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高考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11 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课标解读】细化课标 预测高考1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2结合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考查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及开发、保护措施3以大江、大河的工程建设(如京杭运河的治理、红水河的梯级开发、淮河的治理等)为背景,考查大江、大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4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及十七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等5选取国内外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实例,分析其发展的条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比较不同区域工6.结合全球经济发展和中国“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

2、、“长江经济带”规划发展,考查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关系。7结合“石油安全”“能源结构的调整”等,综合考查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名师综述】掌握规律 融会贯通一、区域生态建设1水土流失问题(1)水土流失的一般原因2荒漠化问题(1)荒漠化在我国的分布土地沙漠化“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区。次生盐渍化华北半湿润区、西北干旱灌溉区。(2)土地荒漠化的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a根本原因:一是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二是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利用。b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3)具体防

3、治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在牧区减少水井数量;在干旱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在绿洲前沿地带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在缺乏水源的地区设置沙障工程,拦截沙源,固阻流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农林牧业,优化林业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西北农村能源以生物能为主的能源结构,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开发农村沼气等能源,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控制人口增长。3湿地问题的分析方法(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沼泽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

4、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例如: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主要原因是: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青藏高原湿地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2)湖泊面积变化原因的分析思路首先,分析变化时间长短。如果是长期的变化(如一万年以来)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泊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如果是近十几、几十年来的变化,则主要是由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

5、关。其次,分析湖泊所在地区。短期内,外流湖萎缩主要原因一般是围湖造田造成,湖泊面积增加一般是上游水土保持较好,湖泊淤沙减少,退耕还湖的结果;干旱区内流湖萎缩,短期原因是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3)外流湖缩小问题的分析模型4.主要区域生态问题及防治措施区域生态问题成因措施东北地区(湿地保护)黑土开垦后,引起土壤冲刷,黑土层日渐变薄;沼泽地的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森林生态和森林资源严重破坏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林木超采,采育脱节,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合

6、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治理)旱涝、盐碱、风沙是农业发展的三大障碍。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是中低产田集中地区气候具有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等特点;片面扩大灌溉面积,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低湿地治理:鱼塘台田模式;盐碱地治理: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导致石质裸露,不能恢复,形成“红色荒漠”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发展立体农业;解决生活用能问题、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炉灶革新、推广生活用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严重,恢复相当困难;自然灾害频发生态脆弱,人地矛

7、盾尖锐;植被的破坏,不合理耕作、开矿;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小流域综合治理,保塬、护坡、固沟;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存放表土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荒漠化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多大风;原生沙质荒漠、砾质荒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开发,居民点和道路建设消除贫困;早期预警;生物固沙、沙障固沙二、区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能源基地的建设原则能源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1)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铁路、码头、公路);加强加工转换(电力和焦炭),开展综合利用(

8、延长产业链、升级产业结构)。(2)追求能源基地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三产业和新兴工业的比重;加强“三废”的治理。2四方面看我国能源问题的解决措施开源国内加大能源勘探和开发;积极发展新能源国外拓宽能源的来源渠道,如从中亚、俄罗斯等进口油气,加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节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储存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其他能源基地调配实施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北煤南运等3.三项评价我国风能资源我国风力资源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况。(1)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大,风电场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有

9、限。(2)广大的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可建设风电场的面积较大,但其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且电力需求相对较小,需要将电力输送到较远的电力负荷中心。(3)海上风电资源丰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发展前景势必良好。4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发展一个地区内的资源状况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而对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则事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项目考虑因素德国鲁尔区山西能源基地开发条件区域资源状况、市场和交通条件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区近,水源丰富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较便利,市场广阔存在问题市场竞争、经济效益、运输压力

10、、环境问题煤炭开采成本提高,煤炭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传统产业衰落,环境问题明显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综合整治措施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做到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治理同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流域综合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利用与治理,利用的是“优势条件”,治理的是“流域问题”,而且,治理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和保障。1开发前的流域问题治理流域问题主要表现为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环境污

11、染等,导致流域产业(三大产业)发展困难,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流域开发的基础是治理流域问题,首先是要改善流域自然环境状况。2流域的综合开发模式流域的“优势条件”主要包括水资源、水能资源、流域内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自然景观等,因此,流域的优势条件决定了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开发模式可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和我国长江流域综合开发模式,其核心是“河流梯级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具体表现如下:四、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

12、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农业基地之一。该地区水热条件配合良好,作物、蔬菜、瓜果产量高;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水运、铁路和航空等交通方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等。五、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些是共性的,如环境问题、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问题、水资源供给问题、就业问题等;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产生的问题也各

13、不相同。关于问题的解决对策,要注意从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与存在的具体问题相对应。下面是珠江三角洲与江苏省城市化问题与对策的对比。珠三角江苏省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出现了环境问题,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措施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规划与管理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六、资源跨区域调配问题的解题思路1结合位置判断线路及调配资源根据图中的经纬线,先判断线路的名称,再判断调配的资源。2探究资源调配的原因资源分布区与消费区存在差

14、异,即明确该资源分布规律及分布较多的地区;同时明确该资源紧缺的原因,包括为何分布较少,为何需求量大,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线路选择要保证稳定、安全的资源供应,线路的造价;沿线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和城市分布等经济条件;要尽量避免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4探究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的影响需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方面来说明,对输出地侧重说明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并进一步促进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等;对输入地则突出说明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七、地理信息技术1.“3S”技术的主要特点及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英文

15、缩写RSGISGPS特征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少、应用广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的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作用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的资料,以便及时监测和安排防灾、救灾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应用举例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调查,农作物长势监测等对区域内各种条件进行精确分析、评价;对环境和自然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预测在野外调查时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利用GPS为飞机、轮船和汽车导航等2.“3S”技术的区别与联系“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