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7371323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自参加课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贴近生活的策略研究”以来,我根据课题研究理念、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脚踏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一年来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问题的提出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在此基础上应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以期从“生活化”的角度来进一步优化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小学生因为知识有限,普遍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在练习习作

2、时经常会觉得无从下手。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在作文当中出现说假话,写假事;小孩子说大人话失去了童真童趣;作文中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甚至出现了抄袭范文 的现象;写出的东西空洞,不真实,没有个性和特点。此类现状不得不令人忧虑。因此,解除学生的畏作心理,让学生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作文教学是育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作文就是教做人,学作文就是学做人,学生能写出真、善、美的习作使学生敢于、勤于、善于,乐于说真言、写实话、吐真情。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意识、兴趣、能力、习惯以及对生活和习作负责任的态度。逐步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教学实

3、践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我们的研究,正是为了解除孩子写作的畏难情绪,还孩子一个快乐的习作童年,把作文的过程作为生活本身的需要,达到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终极目标。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1、探讨培养学生习作兴趣的教学策略,致力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快乐习作、健康成长。2通过有效习作指导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3、通过贴近生活的作文指导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三、研究的对象和步骤:研究对象:中高年级学生研究步骤: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6月 制定研究活动方案。申报实施方案。2、(

4、实施阶段)2011年6月 2012年5月 学习新课程标准、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乔亚孟的小学生习作依赖性成因分析、罗森塔尔 雅各布森著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进行资料整理、教学实践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进行案例搜集并写出读书笔记和阅读及研究反思。3、(结题阶段)2012年6月进行总结,撰写结题报告。四、研究方法和过程研究方法:1、资料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证明并把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和方法。2、 现状调查法:通过举行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情况、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贴近生活的发展情况。3、行

5、动研究法:通过举行学生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学生习作内容、习作体会、收获等情况,组织学生参与作文比赛、掌握学生习作训练的发展情况。研究过程:(一)、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在课题研究之初我开始认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及在网上浏览学习刘锡庆、乔亚孟等名师关于指导小学生习作的理念和指导方法。(二)、构建生活化的写作素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停”。在生活作文的研究中,我们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1、丰富校园生活。校园生活的确很单调,对生活在县城里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抓住校

6、园里的一些常规性活动。如开学典礼、学期总结表彰大会、每周的升旗仪式、开展主题队会活动进行习作练笔。利用开展主题队会活动比如:安全你我他演讲比赛,背诵古诗文比赛、结合课本内容自编自演课本剧、举行辩论会等等;开展植物角、小制作。为了让学生了解大豆的生长过程,在教室的一角种植了一些植物同学们兴趣盎然,精心呵护,留心观察,写出了精美的文章。还可以结合重大纪念日、时令开展活动。如庆“五一”、迎“六一”、迎元旦、才艺表演。还有每年一次的书香校园读书节活动,同学们自己参与布置、美化、销售等等。读书节活动异彩纷呈,一篇篇佳作应景而生,师生无不为之拍手喝彩。2、享受家庭生活家庭生活环境,是孩子继续成长的沃土。幸

7、福家庭的孩子,他们大多热情、纯真、善良、乐于助人、有同情心。我们要求学生体验家庭亲情,享受劳动乐趣,感受生活情趣。在生活作文指导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引导学生选取身边的典型的家庭生活情景,如:写妈妈的爱,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抓住细节写出真情实感,而不是泛泛而谈。确定具体的场景和观察的内容,引领他们回到家庭生活的小天地里去观察和思考,进入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 “为情而作”,使他们感知家庭生活的真善美,用爱心去感受家庭生活。3、体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环境,适时地反映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物质文明建设成果,科技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生活场面的沸腾

8、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这些都能使学生激动不已。选取一些有典型意义的画面,纳入生活作文的范畴引领学生用心去观察,去描绘,去体验。(三)检查落实到位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其自觉性还是不够,有布置就要有检查,布置任务而不检查等于徒劳,只有通过检查,发现学生在习作时存在的问题,及时的帮助改进才能把习作抓实。在指导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要想提高习作水平,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多读书,勤练笔。写日记无疑成了学生练笔最好的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毕竟有限,家校配合至关重要。其次,定期检查读书笔记。我们班级的读书笔记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写感想、可以写故事梗概、还可以批注、心得等等。通过定期检查展

9、评读书笔记,一方面老师能了解学生习作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互相激励的作用。(四)、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激发学生习作热情为了鼓励学生习作热情,我在班里设立了各种习作奖项。每星期、每月评出“阅读之星”、“词汇大王”等,同时注意遏制学生积累中的片面贪多求次情况。习作之星:写好作文,还能把自己写好的内容与小伙伴交流分享。进步之星:根据学生每次参与评比的情况而定,只要比原来有进步,都能获得。通过及时的激励评价促进了学生进行习作的积极性。(五)、拓展学生阅读作文指导空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鼓励学生以书为友,并在大量阅读实践的的基础上以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倾吐自由之声,学生通过阅读把自己的生活与

10、阅读紧密的结合起来,用笔倾吐自己的心声,这不正是我们阅读作文指导的主旨吗?通过读书,拓展了学生写作的空间。五、研究取得的成果1、促进自身教研能力的提高。自参加课题研究,我通过读了许多的教育著作,增强了我的理论素养。2、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坚持写日记,一可以练笔,二可以培养观察力,三可以为写作文积累素材。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断。或一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或一个显示心理活动的神情、动作,或一个独特的感受,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等等。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能源资料库”习作时可以根据写作内容量体裁衣,真可谓左右逢源。在指

11、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3、通过读写结合,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贴近生活的课题研究中,我发现学生读的多了,积累的语言就多,思维也更加开阔,他们想写、可写的也随之增多。我每次挑选写得好的文章,在班级里朗读,并作出积极的评价,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积极性极高,形成了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好氛围。六、实验的反思通过这一年对课题的研究我感到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

12、。首先我们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由自主地拔高了要求,从而使小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的心理。其次,读写结合不够充分、小练笔少。在平时的教学中没有重视课后的说写结合、读写结合和小练笔,因此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未能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针对此种现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还要使读写结合(包括写片断、日记、小作文、读书笔记等)落到实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渗透写作指导意识,加强“导读、导思、导写、导练”,找准最佳读写结合点而进行形式多样的小练笔活动。最后我感觉习作教学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极高,在总结此次课题研究的经验基础上,我将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以便在日后更好的指导学生的习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