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973056 上传时间:2017-05-2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价值及目标研究摘要:环境教育关系到未来公民的素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环境教育要渗透于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中学地理课程以人 地关系为主线,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教育有统一性。因而以地理课程为载体,挖掘其环境教育的价值并明确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的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教育价值,并使得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更具有地域空间性和综合性。关键词:地理课程;环境教育;价值;目标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oncerns the future citizens quality and consciousness

2、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ssed in each discipline teaching at basic education stage.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akes humanearth relation as a thread and emphasize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to a great extent it has a un

3、ity wit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refore regarding geographical curriculum as carriers, excavating the valu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go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geography can better realize its education 2values and mak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f geography enjoy more region space

4、and integration.Key words: geography;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value; goal一、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地理学科是中学阶段国家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高中阶段均设置了地理课程。从研究对象上看,地理学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即地球表面圈层为主要对象;从学科体系的架构上看,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剖析人类活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学科内容的属性上看,地理学科处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部。因而,以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的环境教育与地理学科紧密联系,中学地理学科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一个主要载体,也是时代赋予

5、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地理课程内容大致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三大块,新课程标准将这三块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然地理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来研究;人文地理从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出发研究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区域地理侧重于人地关系的空间分布。在研究的方法、手段上,以现代科3学技术为支撑,引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空间为载体,具体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地域地理学科所研究的空间是一个无边际的、闭合的球形,为地面上所有共同存在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事物所占有着的空间,它包括空间位置、属性及时间三个方面的信息。构建地理空间

6、概念应该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而环境问题及其发生与空间是紧密相关的。目前,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既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巴西、非洲热带雨林的过度砍伐,直接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环境;也产生了局部地区地域性的环境问题,如我国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导致其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从这个角度上看,环境教育和地理教育具有共同性,地理学科的空间概念构建为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一个空间平台。在地理空间里发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危害性并进行个案分析,是最直观、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二)以人地关系为切入点,具体体现了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7、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开发,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4竭,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而对资源无节制的开采和使用,与世界人口的过度增长密切相关。因而环境问题本身也是一个人地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中学地理课程的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系统地使学生了解、掌握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强调人类应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人 地关系的分析中,发现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有利于找到环境教育的最佳切入点。(三)以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为基础,具体说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地球是人

8、类共同和唯一的家园,是宇宙中光彩夺目的生命绿洲。在具备适宜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 地貌、气候、水、土壤、植物、动物等及它们所在的圈层之间是相互密切关联的,一种自然要素的破坏,往往会导致其他环境组成要素的改变,从而殃及整个自然环境的变化。如果人类失去自身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人类就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而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对生存环境的保护。地理学科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使学生具备必要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特点、分布规律等方面的知识,具备在具体案例分析、判断中5认识到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保护,这将是实施环境教育十分重要的途径。(四

9、)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为背景,具体说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中学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主要由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的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构成。以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如不同类型企业的布局对环境的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等,这样就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并给予评价。二、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的构建原则(一)整体性原则1977 年 1 月,联合国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召开区域环境教育会议,大会获得下列结论:环境教育应着重在特殊问题,具有学科整体性质,其目的在于加强价值意识,贡献于人类的共同福祉及关切人类的生存。所以就环境教育本身而言,不是零

10、散的、附加的,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规律、方法和要求。环境教育应该是以环境问题为出发点,研究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和原因,强调对环境的保护。6环境教育包含的内容应为:环境意识、环境知识、环保措施、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等。因此,中学各学科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内容、思想方法应具有整体性、统一性,在形式上、实施方法上可以丰富多彩,但核心内涵应具有一致性。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应是环境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从空间的角度认识环境,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去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教学方式上,采用渗透式,把环境教育的内容与思想渗透到地理课程中去,使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有机地成为整个环境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实现环境教育

11、体系中地理教育承担的功能。(二)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要求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不意味着停止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今年的 4 月 22 日是第 35 个“世界地球日” ,中国为此确立的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发展是绝对的,发展是硬道理,因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不会因环境问题而停滞。但人类的发展不是盲目的发展,而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科学的发展观,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杠杆。对于开发利用自然环境而言,

12、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为追求经7济发展而违背自然规律,急于求成,科学技术就有可能成为破坏环境的“杀手” ;反之,科学技术则能够让人类更好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生态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产生并加剧,同时,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逐步得到解决。1(三)地域性原则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就全球各国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相同;就全球不同自然地理区域而言,有的地域面临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则面临着荒

13、漠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等等。环境问题的地域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所在国家或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从家乡所在的地域入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提出保护和改善家乡环境的方法和对策。地域性的原则使地理教育中的校本课程变得更加具有实践性、生动性和多元性。(四)可操作性原则8中学地理课程中实施环境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实施不同的环境教育,包括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和不同的理念及价值观;同时每个年龄段的环境教育内容还应注意与地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和恰当渗透。地理课程有其自身的目标、要求、内容

14、等,地理课程中环境教研目标的制定应明确以地理课程目标为指向、以地理课程内容为载体、以地理研究方法和过程为通道,使环境教育与地理教育和谐融合,在完成地理课程任务的同时,实现环境教育的任务,从而保证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地理课程中的环境教育目标(一)地理课程环境目标构建的立足点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课程,它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两个角度认识地球表面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成的复杂系统,并致力于揭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运动、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所以地理课程教育的立足点是地球表面的人地关系。它与哲学抽象地思考人地关系和

15、生物学具体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不同,地理学的人地关系更强调地域性、综合性。在地理学人地关系研究中,综合起来始终存在两条主线。一是以“地”为主线,主要是:(1)研究“地”的影响和作用;(2)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二是以9“人”为主线,从人类认识和实践以及行为角度来研究人地关系。2而这两条主线的目标就是使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发展观。而环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们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观。因而环境教育和地理课程的立足点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围绕着人和地这两者的关系而展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思想应成为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目标构建的立足点。根据这一立足点,在制定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时,

16、一定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全球和各个地域人的发展和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和谐” “协调” “统一”等教育思想渗透其中,贯穿始终。(二)地理课程环境教育目标的特征地理课程的环境教育目标应围绕上述立足点,并结合地理课程的目标,构成自身的目标体系,该体系应具有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和整体性。1.群体性是指环境教育的目标是由一组目标共同构成的整体,它要求每个子目标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2.关联性主要是指目标体系中的各个子目标应相互依赖、互为依存、彼此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另外,该目标体系应与地理课程目标及环境教育目标具有紧密的联系。103.层次性特征是指环境目标由总目标和子目标构成,它们之间构成纵向结构关系。总目标分解成为数个子目标,而子目标又由下一层次的子目标构成。地理课程中环境教育的总目标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4.开放性特征是指在实现目标体系中各个目标的功能的过程中,各个目标的实现与地理教育、环境教育及其他学科的环境教育产生密切的相互作用。地理课程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