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282191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课件(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9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01,02,03,04,网络构建,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演替,(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精讲,应试例析,知识精讲,应试例析,知识精讲,应试例析,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知识精讲),1.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1)群落 概念关键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 c.各种生物种群。 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2)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知识精讲),2.群落的种间关系,(1)互利共生 相互依存,

2、彼此有利,(2)竞争 相互争夺资源或空间,(3)寄生 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上,并从其体内获取营养,(4)捕食 一种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知识精讲),2.群落的种间关系,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知识精讲),3.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 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分层决定因素: 植物:阳光、温度等 动物:栖息环境和食物 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水平结构 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和光照强度,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意义: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应试

3、例析),【对接高考-角度1】2.(2018江西九校联考)红圆蚧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柑桔害虫,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岭南蚜小蜂与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 B.岭南蚜小蜂能够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C.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 D.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该群落的丰富度增加 解析 “蔷薇轮蚧小蜂能寄生在红圆蚧中而抑制其暴发。但在引入岭南蚜小蜂的十年后,岭南蚜小蜂几乎在整个区域完全取代了蔷薇轮蚧小蜂”,说明岭南蚜小蜂和蔷薇轮蚧小蜂是竞争关系,两者都能够

4、摄取红圆蚧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岭南蚜小蜂可以改变红圆蚧和蔷薇轮蚧小蜂相互作用的结果,A、B、C正确;岭南蚜小蜂的引入使蔷薇轮蚧小蜂几乎完全被取代,生物多样性减小,造成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D错误。 答案 D,D,生物多样性减小,造成该群落的丰富度降低,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应试例析),1.寄生与捕食关系的辨析 寄生者在寄主那里吸取的营养物质一般是寄主体内的汁液、血液或寄主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如果是吃掉整个“寄主”或“寄主”的某一部分,则是捕食关系。如:蚊子与人为寄生关系,蝗虫与青草为捕食关系。 捕食关系中,捕食者一般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寄生关系中,寄生生物一般不会导致寄主死亡。这都与长期的

5、自然选择有关,在相互选择的作用下,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寄生者与寄主长期共存。 2.寄生与腐生的区别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内获得营养物质。病毒均营寄生生活。,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应试例析),3.快速判断捕食曲线中的被捕食者,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应试例析),【对接高考-角度2】1.(2017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 C.乙的出现使害虫A

6、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解析 由题意可知,乙作物的引入改变了原有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结果使害虫A受到抑制,说明新的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A、B正确;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D不合理。 答案 D,D,作物乙生长良好,可以看出乙与害虫A之间不应是相互抑制,考点一 群落的结构(应试例析),关注2个易错点 (1)草坪中也存在垂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落中各物种在垂直空间方向上的分布,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合理利用资源或空间的空间配置格局,它应存在于所有群落(包括草坪群落)中。 (2)垂直结构涉及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呈

7、现“分层”现象,切不可将“同种生物”的高矮差异视作垂直结构。,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知识精讲),1.初生演替的过程,没有植被生长过的沙丘,草地,灌木丛,森林,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初生演替比较缓慢,进行的时间较长。,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知识精讲),2.次生演替的过程,虽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 经历的时间比较短,速读比较快,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知识精讲),3.群落演替的趋势,自然条件下,群落沿着一定的方向演替: 生物种类越来越多 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总生产量越来越高 稳定性越来越强,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应

8、试例析),【对接高考-角度1】(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据图回答: (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 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 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 结构。 (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 (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次生,垂直,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阔叶树,阔叶树枝叶繁茂,氮磷循环更快,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应试例析),【对接高考-角度1】(2017天津卷,7)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

9、。 据图回答: (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 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作为 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 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 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S3,草本,灌木,乔木,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应试例析),“三看法”区分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应试例析),【对接高考-角度2】2.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沙丘、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 次生演替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越来越多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

10、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解析 沙丘、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是趋向于复杂,B正确;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C错误;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然发生微小的变化,D错误。 答案 B,B,考点二 群落的演替(应试例析),(1)自然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一般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2)最终的演替结果主要由演替地所处的气候条件决定。如: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很难形成森林。 (3)演替并不都是“不可逆”的 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相

11、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但人类活动可使其不按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4)群落演替是一个漫长但并非永无休止的过程。 当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就以相对稳定的群落为发展的顶点。,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精讲),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知识精讲),2.实验过程,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12、研究(知识精讲),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诱虫器: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吸虫器: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应试例析),【对接高考】(广东高考)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解析 任何群落中都存在分层现象,A错误;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为竞争关系,B错误;调查土壤小

13、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将表层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将取样器来回旋转按入土中进行取样,D错误。 答案 C,C,任何群落均有分层现象,主要为竞争关系,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应试例析),1.注意区分丰富度的两种统计方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很少等。 2.样方法、取样器取样法、抽样检测法的区别 样方法一般是针对植物和活动能力不强的动物如跳蝻,取样器取样法是针对土壤中的小动物,抽样检测法针对单独

14、的细胞或微生物,各有侧重。取样器取样法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样方法和抽样检测法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出种群的数量。另外,样方法计数的是活的种群个体数,抽样检测微生物时可能死活都有。,考点三 (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应试例析),【即学即练】在统计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 采集的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A错误;灯罩的功能是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B错误;一些小动物正是通过金属筛网向下移动进入广口瓶的,C错误;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作用是杀死样本,并进行防腐处理,D正确。 答案 D,D,聚集光和热,网络构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