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239936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谁活着大学生演讲稿 诸位年轻的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为谁而活着活着为了谁”。 那么,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联系不大。也许还会有部分朋友认为我的观点有悖于时代。而今天我们的眼前所呈现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将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只有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那么,为什么去挣钱?这个钱应该如何去挣?挣钱又为了什么?等等,以及怎么进入社会?如何去寻求展示自己才华的发展平台?恐怕这些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为了将来辉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价值意识。 我们都知道,“意识主导行为”“意识也决

2、定行为”。今天我们塑造什么样的生活意识,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将来的人生价值体现。今天给你们这些大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我想会有大部分朋友可能会持反感态度。因为,大家差不多都是90后的年轻一代。在你们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么享受生活,怎么想方设法赚钱。只要能够弄到钱,至于做什么样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对不对呀?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不知道你们所看到的80后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们,他(她)们今天的生活现实怎样?他们所感受的生活怎样。?我经常与我们这些同龄人谈论起今天的年轻人,大家都对这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持无奈的态度,也为年轻一代惋惜。不过,我始终则是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持有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为什

3、么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说,年轻人在接受教育的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块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于最终没有成为大家满意的“精品物件”,并不是这块“玉”的错,而是“雕刻师”(家长、老师、领导)的责任。雕刻师们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阶段,根本就没有“尽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态度,只不过是为了尽早地把这些“物件”推上市场,能够换得丰厚“财利”而已。却没有对那些纯洁的“玉石”精雕细刻的意识观念。所以,才会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浪费了那些原本纯洁的“玉石”材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呀!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今天,认识不到昨天

4、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处境和结局,那么,你们这些90后的年轻人,未来就有可能将会变成一群不通人性的“狼”。将会给家庭、团队、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人为性灾难。多么可怕的后果呀! 所以,今天党和政府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提倡创建家庭和谐、团队和谐、民族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和谐”社会环境。让大家都能够明白“人为什么而创造财富,为谁而创造财富,人活着为了什么,为谁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观。 就我们今天的学校学习而言,我们也不能只学习表面性知识,而应该研究更深层次的哲理。为什么呢?表面性知识既是诱惑,又是“陷阱”。将来用在生活中,不但会损害别人,更会坑害了自己

5、。就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和感触到的很多现象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念完大学以后,背着厚厚的应聘资料,到处求职而不能如愿;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确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够舒心、顺心、开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无奈中虽然找到了职业,却又在无奈中失业;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又无奈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这到底为什么?归根到底,是他(她)们只认识到了表面性的科学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自然知识和人伦、社会知识。所以,当大家进入社会中,就没有经受风雨的耐力,就没有分辨真假善恶的能力,就没有应对残酷现实生活考验的信心。因此说,在今天我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每接触认识到问题和事物,就应该立即

6、反应到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致知在格物”呀!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够明白更多的人伦哲理、社会哲理和自然哲理;才会分辨出世间的善恶、是非、真伪、对错;才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修得出君子的风范,成就出惠及大众的真正良才。 根据我们华夏民族先贤圣者们千百年来经过实践检验,并已经得到共认的观点,其人生规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法则。一个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明白事理”“惠及大众”,也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正如大学中所讲:“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7、物格”是什么?就是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后才会提高自己的意识境界,修养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后才会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对待事物、处理事物的能力才华,“成才”了以后才能够創立宏伟的事业,“立业”了才有资格参与家庭的管理,“齐家”的能力就不具备,又岂能会有治国的本领?“治国”的本领不足,也就谈不上会“名扬天下”“感召后人”了。 其实,人生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一般而言,06岁,是无知启蒙阶段;716岁,是好奇、模仿阶段;1725岁,是学习认识阶段;2635岁,是立业创造阶段;3650岁,是总结经验阶段;5160岁,是丰富智慧阶段;60岁以后,是享受成就阶段。也就是说,人真

8、正能够体现价值的生命时间,只有2650岁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暂啊!当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岁,甚至更高的年龄,还仍然在创造价值。不过,这些人也就并非一般的人了,这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大贤者,他们的德行、才华、智慧,社会都离不开他。他们多生存一天,就能够为社会贡献出极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们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今生,更会名扬天下、感召未来。这样的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你们会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中见到很多。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惠及千代,感召后人呢?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圣人在大学中教诲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9、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们民族的几千年生活历史中,人一到会说话,家人就启蒙引导教育我们,尊敬长者、识别对错、认识事物等等,这就是“明理”的开始。无论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硕士、院士,我们从“老师”那里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么理?也就是明“人伦哲理、社会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与世间的是非对错”。所以,圣人才讲,在我们的学习阶段,“苟不教,性乃迁”,做老师的也应该“教之道,贵以专。”我在讲“大学与企业管理”的时候,曾经把人类比做手机。一部有使用价值的好手机,必

10、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质量过硬的手机本体,二是有充足的电能,三是有良好的信号。质量再好、电能再足,而没有良好的信号,你愿用吗?如果你经常接住电话就断线,或者接通电话就听到对方在骂你,你会高兴吗?如果你遇到这种现象,我想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机或者马上去换电话卡。何况一个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再强壮,知识再丰富,若是没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识,那么他的行为结果,就会让大家受到伤害,让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明理”,塑造高尚、远大、健康的思想意识精神灵魂,才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才华,实现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 就“人伦哲理”而言,几千年前,先贤圣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人间有最基本的“五伦

11、关系”相处原则。那“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无伦关系,也就是今天的团队企业中上下级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兄的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相处关系。一个人只要生存在世,谁也摆脱不了这些相处关系,只不过相处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就是我们应该所遵循的人伦关系原则性。也就是圣人所主张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庸中讲:“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

12、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谓“父子”关系,就是今天我们的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是先天形成的,也无法改变和代替的关系。即便今天能够从法律上可以改变,但从根本上是无法改变的,更不可能会颠倒了这种关系。因为,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无法割断的。出于动物的本能,父母疼爱子女,幼年子女依赖父母,这也就是动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这种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与子女特殊亲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爱自己的子女,做儿女的也应该回报父母的恩。父母对儿女的养育慈爱,做儿女的应该知恩、感恩、报恩。圣人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13、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儿女的,对父母没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态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礼记中讲:“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够用如何做人“礼”的规矩,去教化儿女,而是把儿女当作“家庭宠物”那样对待,那就会毁了儿女的一生。古人讲:“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似养猪”。如果是那样的话,当子女长大后,对待身边的其他人,就会傲慢无礼,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在家里学会并养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识习惯。学会恭敬长者、礼敬长者、孝敬长者。“天地君亲师”不可不敬。这就是做儿女与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根本性规

14、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做儿女的不知父母对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会报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礼敬的行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亲就是“蓝天”,他不但养育着我们,而且还给我们生活的胆量和勇气;母亲就是“大地”,她不但呵护着我们,而且还以那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无知的行为。他(她)对儿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长,更期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有所作为,生活幸福,这就是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所以,古人讲:“百善孝当先,论心不论行,论行穷家无孝子”,没有对待父母恭敬、礼敬的态度,即便给父母再多的物质,也不能称得上是“孝子”。何况那些从小没有家教的逆子,终日惦记着父母的

15、那点家产,与父母爭财夺利而吵闹,甚至诉诸法律?!这样的父子关系,能使家庭和谐吗?孝经中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若能够养成好的习惯,就能够如大学中所讲:“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能够做到孝亲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开端。这就叫“父子有亲”。 所谓“兄弟”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天生的亲情关系,我们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接受着同一个父母的关爱,吸允着同样的乳汁长大,我们的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这就铸就了永远无法替代的亲情感。不论是同父同母,或者同父

16、异母,或者同母异父,都是一样的。做哥哥姐姐的,要比弟弟妹妹出生得早,应该时刻对他们有关爱亲情,弟弟妹妹也从小就会依赖哥哥姐姐。在家里,只有哥哥姐姐让着、保护着弟弟妹妹,才会显示出浓厚的兄弟姐妹情。做哥哥姐姐的应该用理解、包容、原谅的态度对待弟弟妹妹。这样才会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兄亲”才会“弟恭”啊!所以,“家中论情不论理,论理家中不安宁”。这就叫“长幼有序”。 所谓“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而后天进入家庭的亲情关系。过去所讲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亲(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和岳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儿女和侄亲、内亲)”关系中,“妻族”也是后天新建立的亲族关系。那么,维持这层关系的根本,则是夫妻关系的和顺。在家里,夫为阳、为钢(纲)、为主;妻为阴、为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