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说课稿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239348 上传时间:2019-09-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百合花》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百合花》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百合花》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百合花》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百合花》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百合花》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百合花》说课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百合花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九语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短篇小说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之作。作家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面对冷酷的现实,她不由怀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于是,这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便在作家“匝匝忧虑”、“不无悲凉的思念”之中灿然开放,给当时文坛带来一股沁人的清香。百合花的成功主要在于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学生在阅读中要学会分析小说,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来体会作品内涵,形成

2、自己独有的感受和评价。从这点出发,本课教学的着眼点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作为小说,正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主要特征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等来反映现实生活,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2、学习阅读和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体会小说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小说中主人公的崇高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教学重点】 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并能形成在写作练习中运用其方法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学习小说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习在阅读中养成分析

3、小说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分析小说,要学会从小说体裁的特点来把握内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以及细节描写等都是分析、鉴赏的重点,教学中可以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分析其精妙之处。为此,本课采用的教法有:情景激趣提问法启发诱导法合作探究法。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会学。独立掌握学习方法与规律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与习惯。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本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底子薄,基础差,课堂上通过导入激趣引导是可以引起这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本课的学法主要有: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悬念法 四、说教学程序 (

4、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 1、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检查生字词 撂(li)讷讷(nn)忸怩(ni?n)憨憨(hnhn)执拗(ni) 髻(i)尴尬(gng)讪讪(shnshn)瞅(chu)挟(xi) 嬷嬷()砦(zhi)虔诚(qin)磕磕绊绊() 2、让学生梳理本文情节 提示: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根据情节的阶段性,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部分、开端带路(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 二部分、发展借被(从“我们到包扎所”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三部分、高潮牺牲/献被(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两个干硬的馒头”) 四部分、结局盖被(从“卫生员让人抬了

5、一口棺材来”到结尾) 解题一:百合花被子 (二)、自主探究师生合作交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 小通讯员: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 表现出他的性格特征:憨厚朴实腼腆、羞涩、局促而又质朴纯洁对革命和人民群众的无限忠诚 解题二:百合花象征了小通讯员的美好品质 新媳妇:美丽、纯洁、善良、高尚 小结:小说通过对新媳妇一系列的动作和细节描写,不仅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友善、关切、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态度变化,更展示了新媳妇娴静、淳朴、善良、纯真、高洁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和性格美。所以,百合花,正是人物纯真、高洁的优美心灵和品格的象征。 解题三:百合花象征着新媳妇的美好品质 解题四:百合花象征纯洁高

6、尚美好的军民之情 (三)归纳总结主题 本文通过小通讯员为包扎所向老百姓借被子和一位新媳妇为子弟兵拿出了自己心爱的嫁妆一条印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样一个人民战争生活中的小插曲,歌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人民战士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英雄战士的热爱和崇高,揭示了军民团结是战争胜利之本的道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题三 2、抄写生字 五、说课后反思 初三这个学期学习时间短,教学任务重,所以教学时进行的进度比较快,这节课就是如此,所以从整个流程看起来进行的比较快,有一部分学生肯定跟着有些吃力,在课堂引导过程中也比较快,有些问题还是老师教得多,学生自己真正体会的少,有一些重点知识课堂强调训练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时刻要谨记教课本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用课本看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