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232330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介绍.doc(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黄淮海平原的范围、组成和地势特点,理解黄淮海平原宏观上平坦,微观上起伏不平的地势特征。2.了解黄淮海平原上的旱涝、盐碱、风沙危害,理解它们是在黄淮海平原地形、气候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共同作用下的产物。3.了解黄淮海平原上中、低产田的分布及其限制性因素,理解中、低产田改造的意义。能力目标能够利用黄淮海等区域的农业低产区分布图和相关地理资料,说明低产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从中分析低产田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德育目标通过对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分布及治理意义的了解,提高对自然灾害、自然规律的了解,并对我国的土地国情有更正确的认识。教学重点

2、本节的重点是“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它既是中低产田形成的限制因素,也是中低产田治理中应针对解决的问题,理解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中低产田的关键。第二个重点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华北平原是我国开发较早的农业区,也是我国重点的农业区。但其农产品的商品率较低,原因就在于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分布比较集中。教学难点“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等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形成中、低产田的影响。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及师生互动式的讨论、探究教学教具准备1.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分布图,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组成图2.山东禹城10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3.自制表格投影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

3、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目前绝大部分农作物是从农田里生长出来的,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耕地,因此耕地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按我国耕地比例占全国10%计算,我国有多少耕地?据统计,在这么多的耕地中,约有2/3的耕地质量很低。这样的一批耕地上生长的农作物会怎样呢?这对我国的农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产生何等大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六单元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教师讲述)耕地质量的低下,使农作物的产量很低,成为农业的低产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的耕地质量不容乐观,我国的农业低产区面积广大,分布广泛。即使是大城市的郊区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农业高产地区也有分布

4、。特别是一些涝洼地、盐碱地、风沙干旱地、水土流失地,以及南方红壤贫瘠地等,都成为农业低产区之所在。黄淮海平原是我国农业低产区面积较大、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我国科学家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验工作,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所以本单元农业低产区的治理就以黄淮海平原为例。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有关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板书6.1 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出示投影)“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分布图”(教师指图讲述)黄淮海平原又称华北平原,位于燕山山脉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黄海。地跨冀、鲁、豫、苏、皖、京、津五省二市。除天津外,平原范围并不包括各省市的全部范围。尤其是山东丘陵不包括在平原

5、之内。这里自古有“中原”之称。成因上看,这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思考回答)从本平原的名称上就可以联想到,这是由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的泥沙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黄河是塑造黄淮海平原的主力。(出示投影)“黄淮海平原的地形组成”图,或阅读地图册图(教师指图讲述)同学们讲得很好!黄淮海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的结果。大家仔细观察地图可以看出,宏观上看黄淮海平原是一个辽阔平坦的冲积平原,其结构组成上有三种状况:西部为缓斜平原,由黄河海河及其支流在山前冲积而成,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是一系列的冲积扇组成的缓斜平原;缓斜平原以东为冲积低平原,是黄淮海平原的主体部分,这里河流密度

6、大,特别在历史时期,黄河曾北至天津,南至江苏北部,不断改道入海,从而形成了众多古自然堤,以后成为平原上起伏和缓的岗地,在岗地之间形成浅平封闭的洼地;东部为滨海平原,分布于沿海地带,地势很低。整个黄淮海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多不超过50米,沿海的滨海平原海拔只有4米左右。下面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该平原的范围、成因及其地形特点。(板书)一、辽阔的冲积平原(学生总结)(教师归纳)从整体上看,黄淮海平原是地势平坦的大平原,但从内部来看,平原上起伏和缓的岗地和浅平封闭的洼地交错分布,具有洼地多且面积大的特点。注意,这里的洼地是“浅平封闭”,即低于周围地表,多呈封闭或半封闭状。这样的地方就成为地表水、地下水汇聚

7、的场所,同时还成为地表盐分运移的归宿。(承转)了解了黄淮海平原的地形特点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里的气候情况。(出示投影图资料)山东禹城10年平均气候统计资料月份项目123456789101112风力8级的日数1.51.93.75.63.61.00.60.30.40.81.40.6平均气温()3.20.76.413.721.226.027.326.320.614.46.30.7降水量(mm)3.37.39.143.233.354.5247.3166.848.926.226.03.5(提出问题)根据资料能判断这里是什么气候类型吗?(学生回答)最冷月一月的平均气温低于0,是温带季风气候或温带大陆性

8、气候。根据其年降水量超过400且集中七、八月,应是温带季风气候。(教师引导提问)对。我们从以上表格中还能获取信息吗?(学生讨论回答)大风天数较多的是3、4、5月份;1月和7月的平均温差达30.5;降水集中在夏季。(教师启发提问)这样一些信息反映了该地气候有什么特点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归纳)这些信息表明,黄淮海平原春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且变率大。(教师提问)黄淮海平原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会对这里的农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学生分小组讨论)黄淮海平原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锋面雨带尚在我国的南方地区,这里降水很少,使华北地区的农作物生长春旱严重;这里的夏季多暴雨,降水集

9、中,使蓄洪、泄洪能力不足地洼地出现洪涝灾害;春季的干旱和大风,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垦,出现沙荒地,从而使风沙严重;旺盛的蒸发,使排泄不畅的洼地盐分向地表积聚,人类不合理的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加剧了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教师归纳总结)黄淮海平原的气候特点,成为这里形成旱涝、盐碱和风沙的最基本的自然基础。再加上这里地势低平、起伏和缓、洼地众多的地形,使这里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危害。干旱季节这里多风沙,岗地易旱,洼地盐分易在地表积聚形成盐碱地;雨季时,这里的洼地易涝多盐碱,滨海平原受海水浸渍,盐碱化更为严重。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对这三种自然灾害起到了加重的作用。(板书)二、严重的旱涝、盐碱、

10、风沙危害(教师归纳)三大灾害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如这里春季升温快降水少、蒸发旺盛,既是春旱的成因,又是春季多风沙的原因,还是形成盐碱化土地的因素。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三大障碍。因为这些灾害,使黄淮海平原尤其是滨海平原常受干旱、盐碱、洪涝灾害的影响,土地成为产量不高甚至不能进行农业生产的中、低产农田。大量中、低产田的存在,使黄淮海平原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等,都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一些相对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就是农业生产条件差,受灾较重的涝洼地、盐碱地和风沙地。(承转)我们把质量不高、不能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只能获得中立或低

11、产的土地称之为中、低产田。所谓高产田是指质量高、能够完全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可获得高产的土地。目前我国规定,以当地大面积近三年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基准,高于基准20%以上的为高产田,低于基准20%以下的为低产田,处于基准20%以内的为中产田。黄淮海平原的各类土地分布情况如何呢?(板书)三、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出示投影)“黄淮海平原高、中、低产地区分布图”(设疑置问,推向高潮)请学生与黄淮海平原的范围和地形图对照分析回答1.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主要分布在哪里?2.这些中低产田的分布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没有关系?3.各中低产田土地的限制性因素可能有哪些?4.黄淮海平原地区有没有高产田,其分布在哪里?

12、(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提示)黄淮海平原的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在两大片地区:一是北部的河北沧州、衡水一带,这里是低平原地区以及渤海海滨地区;二是南部的阜阳、驻马店一带,这里是淮河以北地区,河流支流较多,排水不畅、低洼易涝。具体分布如下表:(投影)地域单元土地质量及作物产量缓斜平原土地质量较高,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是高产田区冲积低平原、滨海平原土壤或土壤环境中存在着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是旱涝、盐碱等),是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板书)1.中、低产田的分布2.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读图理解)课本P62图6.2“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举例)”。教师提示:中、低产田

13、的限制性因素如下表所示:限制性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旱涝灌排条件很差的低洼地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或旱灾风沙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降低瘠薄土壤肥力比较贫瘠的土壤类型限制农作物产量提高人为因素只用不养只用不养地,植被破坏,土壤肥力日益下降不合理灌溉灌溉方法(大水漫灌)或灌溉系统不合理(只灌不排),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渍化农业结构不尽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展示投影)“黄淮海平原土地利用结构扇状百分比图”,“黄淮海平原土地限制性因素面积统计表”(读图分析,启迪思考)从以上图表中可以看出:1.本区宜发展农、林、牧的土地大约占平原土地总面积的多少?2.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

14、因素主要有哪些?3.为什么当地农业发展的着眼点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4.靠开垦荒地来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是否可行?为什么?5.根据图表资料分析可知,治理中低产田有着哪些意义?该题的讨论是开放式的,有些答案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学生回答得合理,教师都要予以积极肯定。答题要点如下:1.80%(56.14%+3.18%+8.02%+12.57%)。而且,除农业用地外,其他用地的利用率都不高,尚有较大发潜力(即林荒地、牧荒地比例较高)。2.干旱缺水、低洼易涝、盐碱化土地、风蚀、水蚀等。3.由资料分析可知,黄淮海平原宜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利用的土地面积约占土地总面积的80%,宜农荒地仅占3.18%,说

15、明耕地的后备资源潜力不大,因此,提高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单产。4.不可行。因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历史悠久,垦殖指数高,在农业用地中,可供开垦的宜农荒地只占3.18%,耕地的后备潜力显然不大。因此提高农作物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放在充分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上。5.黄淮海平原80%以上(36.27%+30.15%+17.16%+10.59%+5.47%)的土地不同程度地具有一些较难克服的限制性因素,其中干旱缺水土地、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化土地所占比重较大。对这些土地的整治是该地区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只有对当地的中低产田进行“因地制宜”地整治,以更加充分地利用当地的光热水资源,大幅度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缓解当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提高土地单产,对农业现代化发和农民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板书)3.改造中低产田的意义课堂小结从以上讨论中可以得出,黄淮海平原地区宜农荒地较少,说明后备耕地不足,要提高产量必须着眼于挖掘现有耕地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