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7122056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放风筝的人读后感(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一: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记得当初是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个推荐好书的相册上看到的,每本书都会有相应的介绍和书中一句经典名言,整个相册我最后只注意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 前几天把它看完了,这本书对于人物的刻画太真实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阿米尔和我是如此相像(性格上)心里是善良的但是却也很软弱容易动摇。和我父亲一样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位望子成龙而且不善于和子女沟通的人。所以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了更多的共鸣。看到很多书评里都提到书中描写的阿富汗这个国家有多么惨,确实。但阿米尔很幸运他的一生遇到了两个真正的朋友哈桑和拉辛汗。哈桑不用多说。有时我甚至在想如果自己有这么个朋友.置于拉辛汗,我认为在早

2、期阿米尔的心里拉辛汗更像是他的父亲。可以这么说没有拉辛汗那个笔记本。也许到后来阿米尔之后的人生也许就是另一幅景象。这就是所谓的知己吧。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朋友能有多少呢?或者有没有。 书中有很多让人心痛的情节,而且小说画面感代入感很强。代表就是拉辛汗对阿米尔说到哈桑被打死那个片段。阿米尔那几个不字让我的脑袋里几乎浮现出了那个场景阿米尔喘着粗气的样子。不得不说卡勒德胡赛尼很强大。小说里我印象最深的情节就是阿米尔的生日宴会上哈桑端着盘子此后阿瑟夫一伙人。要知道哈桑之前才被.不得不佩服哈桑,而这一刻阿米尔的内心空也难受到了极点了吧。 小说出名了,拍电影是很自然的事情。而我却不得不说这部电影实在是太

3、糟糕了。他完全是为了看过小说的人而拍的,而且。拍的也不怎么样。希望能看到更优秀的相关影视作品 最后,在这部小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AND为你,千千万万遍。 篇二: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风筝、关于友谊的故事,它还关乎亲情、人生、内心和救赎。12岁的阿富汗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一起长大、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哈桑为了抢回少爷赢得的风筝,遭受了异端份子的强暴。躲在角落里的阿米尔看到了这一幕,但是,作为哈桑最亲密的朋友,他并没有站出来阻止。阿米尔从那时候开始,就一直为自己的懦弱感到痛苦,但他却选择的对自己

4、和对哈桑更残忍的方式,嫁祸哈桑偷了他的表,把哈桑和哈桑爸爸一起赶走了。后来,因为恐怖分子对阿富汗的占领,阿米尔和他父亲一同逃往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受着煎熬,因为自己的懦弱而背叛自己朋友的煎熬,为了赎罪,他再次踏上了阔别多年的故乡,希望可以得到救赎。却发现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哈桑已死,阿米尔再也不能挽回什么。但是,哈桑的孩子还处于危难之中,这时候,阿米尔战胜了自己的懦弱,勇敢了救出了哈桑的孩子,也拯救了自己。 为你,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和哈桑一起长大,形影不离。可是,一个是主人,一个是仆人;一个是普什图,一个是哈扎拉;一个是逊尼派,一个是什叶派,从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命运就被

5、这些他们所不能理解的标签所分隔开来,尽管他们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尽管他们事实上拥有同一位父亲。身份的不同,注定了命运的差异,哈桑永远不能成为阿米尔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小时候,他们刚刚学说话的时候,哈桑口里吐出的第一个词是“阿米尔”,阿米尔吐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作者在这个时候就告诉我们,这之后所有的故事,似乎早已在这五个字里埋下根源。通常,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汇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汇却是“阿米尔”。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出生那一刻起,哈桑就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了,或者可以说是“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哈桑不例

6、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汇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以伤害哈桑为代价。 阿米尔的性格从小就有些怯弱,跟他爸爸完全不像,甚至让他爸爸怀疑阿米尔不是他的亲身儿子。相反,哈桑勇敢、善良,并且总是毫不犹豫地站出来保护他的阿米尔少爷。阿米尔很想获得父亲的赞同,急切地渴望父亲的爱。所以,他想单独和父亲外出,不愿意父亲一起带上哈桑,并会为此撒谎说哈桑有事不能去。这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吧。但让我有点讨厌阿米尔的,是他对哈桑无私的付出的冷漠和逃避。他取笑哈桑,然后用一些旧玩具什么的给哈桑来弥补,以此来让自己心里好过

7、。哈桑从来不会拒绝阿米尔少爷要求的任何事,当阿米尔拿起石榴扔他的时候,他毫不反抗,相反地,他拿起石榴撞自己的头,并说:“这下你满意了吗?”哈桑对阿米尔说过无数次“为你,千千万万遍”,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哈桑对阿米尔无私的付出一切,最后甚至为了保护阿米尔家豪华的住宅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但阿米尔,却并没有把哈桑放在和自己相同的位置上,更没有相应的对哈桑付出他的爱。都说爱是相互的,当被爱的一方并 不能回报爱他的那个人时,这时候,别人的付出对他来说,是无法承受的重量。让我们能够愉快地接受被爱的方式,就是给予那个人相同的甚至是更多的爱,但阿米尔没有,所以他就只能陷入痛苦和内疚中。这个时候,能让阿米尔好

8、过一点的方式,就是逃避和贬低哈桑。所以,在哈桑为了追回阿米尔那个象征他胜利的蓝风筝而受到那么大的侮辱后,阿米尔选择了软弱的逃避,并安慰自己地位低下的哈拉扎人不值得他付出什么。他为了免受内疚和悔恨的折磨,冤枉哈桑偷了他的表,由此逼他离开。哈桑什么也没说,再一次为了他的阿米尔少爷牺牲了他自己。但阿米尔并不是个良心泯灭的人,即使后来逃离到了美国,定居娶妻,那些内疚和痛苦仍然深埋他的心底。哈桑实在是一个忠诚的朋友,忠诚到不拒绝任何阿米尔少爷的要求,容忍他对自己的伤害,还依然对其毫无保留的付出。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付出让我觉得心痛和沉重,这不仅仅是因为友谊吧,还有哈桑自身地位的卑微,以及这样的卑微背后

9、深深的恐惧。“为你,千千万万遍”应该是相互的,应该是在爱自己的前提下喊出的才最合适吧。 自我的救赎 小说的其中一大线索就是主人公阿米尔的自我救赎,因为年少时的懦弱和胆小,多年来都承担着对哈桑的愧疚,让他无法原谅自己,也无法活得轻松,当拉辛汗在死前打电话告诉他,让他回喀布尔救哈桑的孩子时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于是,阿米尔义无反顾地回到已经受塔利班统治的面目全非的故乡,在与阿塞夫的斗争中救赎自己。他曾经欠哈桑太多太多了,背负着沉重的无法偿还的良心债,让他恨自己。所以,当他在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时,被阿塞夫打的嘴唇开裂、肋骨一根根断掉的时候,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痛快和轻松,以致于情不自禁的大笑起来

10、。他太想为哈桑做点什么了,即使只是替哈桑的儿子多挨几拳。到底,我们弥补,我们救赎,是为了那些曾经被我们伤害的人,还是我们自己呢?不只是阿米尔在救赎,他爸爸也在救赎。因为年轻时候对阿里妻子所做的事让他背负了良心债,于是他发钱给穷人,修恤孤院,以此来为自己赎罪。他不能公开承认哈桑这个儿子,给哈桑正常的父爱,所以只好把哈桑留在身边,尽可能地照顾他。如果真如拉辛汗所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那么,阿米尔的爸爸算是获救了的,他选择了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错。而当年的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以致于一直活在背叛朋友的痛苦里。还好,他最后救回了索拉博,获得了解脱。 我想人的一生就是这样,不

11、断的犯错,然后弥补,然后又无可避免的犯错,然后再付出更多的心力去弥补。生命中有太多需要我们承担的责任了,而人往往自私和懒惰,以为可以逃掉,却把自己弄得深陷泥淖,然后,再拼命地爬出来。或许我们可以在看过小说之后,想想自己,是否有难以忘怀的自责,是否还有对曾经的悔恨,如果有,那么去救赎吧,去寻找内心的安宁。 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所追逐的仅仅是风筝吗?很明显不是。我想,那只风筝既是哈桑在喊过“为你,千千万万遍”后,去追逐的那只断线的风筝,也是阿米尔成年后,踏上重回故乡之路,去追寻自我救赎的那只他心里面的飘忽不定的风筝,更是我们千千万万人,所要寻求的,内心的无愧和宁静。 篇三:读放风筝的人有感 读

12、追风筝的人有感 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描述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小说的简介,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怎么追?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

13、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在我们看来,这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 “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行爬上来。回首前尘,我意识到在过去二十六

14、年里,自己始终在窥视着那荒芜的小径。”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可以看的出来“我”一直在为过去所干得事而后悔和难过,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歉意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体会的,但阿米尔却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确实,对于他一个在当时只有13岁的孩子来说,那样的事情他不会处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让自己受折磨,而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为他而愚蠢的奉献精神,他觉得只要将哈桑赶走,永远不出现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谴责了,但他,当时的他却不知道那错了,如果他没有在当时及时的承认错误,他真的会后悔,忏悔一辈子,这样的悔恨也许将陪着他一起走进

15、坟墓,他将无法释怀。 从“我”的角度来描写哈桑所为“我”受的苦难,更加让读者觉得切身体验,小说中,我们一直是从“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样一个为了阿米尔少爷肯认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许在他的骨子里,也许他与身俱来就被教育成了那样的性格,我最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说“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样的话能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里出来,真的是让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后来,他心中一直爱着的阿米尔少爷,尽管阿米尔少爷不再理会他并且还不断的伤害他,他都没有背弃他,一直护着他,原谅我,我真的被这孩子给震撼了,为他我一直觉得心里挺难受的,总觉得嗓子里有东 西卡住了,让我有点哽咽。文中多次写到“为了你,千千万万遍”是的,也许

16、是感恩,但更多的是出于对朋友的付出。 故事的后来还在继续,阿里和哈桑一起离开了,接着俄国占领阿富汗,阿米尔和爸爸也被迫离开,离开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国的路,后来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国生活,并且他在美国还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尔的爸爸一直是一个铮铮的铁汉子,我一直这样看到。 很多年后的一通电话把阿米尔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来时,他带了一个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经死去了,但那个孩子和哈桑一样,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样,但唯独少了一样,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样的空洞,那个孩子一直悲伤着。风筝,又是风筝,一次偶然的放风筝得机会使得那可怜的孩子轻轻的拉扯了嘴角,其实不管那孩子经历了多少,他永远也只是个孩子,就该简单的生活才对。 “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