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7106295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秋季版)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教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

2、志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2、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

3、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一)、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1、会写字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共8个) 2、会认字 崛(ju)、帝(d)、范(fn)、巡(xn)、嚷(rng)、惩(chng)、铿(kng)、锵(qing)(二)、词语解释。1、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2、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

4、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4、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5、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6、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三)、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

5、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共17个自然段)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

6、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 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

7、容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

8、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繁华、热闹、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插入资料: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

9、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 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二)、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

10、?(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 (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 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

11、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 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

12、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3、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

13、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四、总结。 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五、课后作业。 1、收集十条“爱国格言”,抄写在作业本上。博大胸怀、远大志向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疑惑(中华不振)气愤(中国人被欺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小练笔: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读书?(300字左右)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