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708821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段冰冰(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 文 信 息论文类型:教学心得中文题目: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工作单位:洮南市瓦房镇中心校 作者姓名:段冰冰 于海权 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步骤洮南市瓦房镇中心小学 段冰冰经过千百年淘洗流传下来的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裁。如何让学生真正领悟它们的意蕴,并从中受益,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古诗词的教学应有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抓导入俗话说的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也应该算是语文教学的开端吧。这个开端的有与无、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堂课的上课效果。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开门见山导入法、创设情境导入法、直观视听导入法、故

2、事吸引导入法、设疑激趣导入法等,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而这么多导入方法,我们要因文而异,仔细斟酌,运用恰当的导入方法把学生引入到课堂教学氛围中来。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的导入,我也曾思量再三,是直接入题解题好,还是以复习积累王维的诗句导入好,最后我决定了用情境导入法:先以送别这首离别之曲作为本课学习的情感基调,再以“人生自古伤离别”的语言营造离别的氛围。之所以选择情境导入法,是因为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情感内涵十分深厚的离别诗,要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就应该有个铺垫,有个过渡。二、解诗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文题,我们可以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文章的体裁,故事的梗概,写作的脉络,作者的观点文章,通过

3、题目这一眼睛,向读者暗送秋波。理解课文的第一步,就要品读文题。本课导入课题后,我请同学们先齐读课题,并谈谈从课题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从课题中找到了主要人物:元二,及人物间的故事: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在粗知了古诗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为品读诗境指明了方向。三、知背景“知”指“知人论世” ,即让学生明白“由其他以知其人” , “由其人以逆其志” ,了解作者的“全人” ,弄清创作意图。教师不能满足于教材注解和教参提供的作者、背景的简略介绍,而要尽可能详细地、重点地、突出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情况,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上去把握、领悟诗词的意韵。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王维的相关资料

4、,然后我从人物简介与诗作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小结:王维多才多艺,诗书画乐都很精通。而苏轼的一句话最能体现王维诗作的特点:“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同时向学生介绍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时代背景:王维中年时期,唐朝已开始走向衰败,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 ,王维也曾奉使出塞,沿途写下了使至塞上 出塞等诗作。而送元二使安西是晚年之作,在“安史之乱”之后约 756年。与此同期的作品还有送张判官赴河西 送刘司直赴安西等。创作背景:王维得到元二出使的消息时,元二已要启程,王维快马加鞭赶来渭城与其在短暂的时间里饮酒话

5、别。我们在小学阶段,接触到的李白、杜甫、王维的诗作相对多些,但每学一首诗都要认真的了解一次作者,如此才能循序渐进地积累,令诗人与其诗作特点在学生心中逐渐成熟起来,为以后更广泛地阅读诗作打下基础。而时代背景与创作背景的介绍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诗的意境与情境。四、品诗境“品”即要求学生通过诗词文字,借助他们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的经验,具体再现诗中之景,具体感受诗词真实的、可感的一面,以便由“可见到不可见” ,由“可言之景象”到“不可言之意境” 。在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弄清诗词中所描写的景象,并运用联想使其在头脑中再现诗中之景,为进一步领悟诗之意境做下铺垫。本诗教学中药学生们直观感受到朝雨、

6、客舍、柳色及饮酒话别的具体形象。并要求在头脑中现出这些物象所构造的整个想象画面,因为景象画面背后深处的作者的惜别之情,是以这些具体物、景为依托的,不能离开景而存在。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在读(听)中,再现具体物象(诗中之境) ,是领悟诗词意境的必要环节。教学中,我便是引导学生对朝雨的品、对柳的品、对酒的品来完成此环节的。五、悟诗情“悟”指读者对作品的品味、感悟,是对诗词的较高层次的鉴赏能力,同时也是教学与学习的难点。诗词的最佳境界,不在作品直接描绘的形象画面,而在于由他引发的、象征的暗示,再现实境与虚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是“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

7、而意无穷” 。正如朱熹所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的一个皮壳了,又要识得他里面的骨髓放好” 。如送元二使安西中, “朝雨” 、 “柳色”等,学生能“品”到,元二他日的生活,学生能“想”到,但还没“悟”到,需要学生在联想的基础上,结合此境悟出此情:惜别之深切,情谊之真挚。如此丰厚的意境,需要学生去品悟,也需要我们教师需要动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画、音乐等) ,调动学生的思维,凝神专注。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深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渭城到安西的距离再次引读,介绍王维去世的背景,让学生对此诗有深一层的感受,最后播放阳关三叠这首离别名曲,再结合大屏幕的哪一段文字:“遥想那一个伟大的朝代,在渭城,曾有

8、多少次揪心的离别。而惟有王维的一首送元二使安西才说出了所有人,在那个地点,那个时代的无数次离别时的心情。并且,这种离别时的惆怅,通过一首诗,固定在中国文人的心头,亘古不变。此时此刻,王维的柳色,依然青青如新,王维的渭城,依然朝雨纷纷”这段话我特别想读,但课上我没读,也没让孩子们读,就是为了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使学生同作者“情”之共鸣,为作品意境所感染,达到“可喜可愕,可悲可涕”的境界。“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披文而入,由景入情,就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带领他们去想象、去品味、去感悟,做到“以意求古人”,而不是“以词求古人” 。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作品的“知音” ,走进诗词的美好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