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7081889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X 页数:75 大小:2.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ⅱ卷)2020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课件(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0 遗传的分子基础,高考生物 (课标生物专用),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五年高考,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8课标全国,1,6分)下列研究工作中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是 ( ) A.以豌豆为材料发现性状遗传规律的实验 B.用小球藻发现光合作用暗反应途径的实验 C.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首例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科学史的相关知识。奥地利的孟德尔以豌豆为材料发现了性状 遗传规律,A错误;美国的卡尔文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 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暗反应中

2、的转移途径,B错误;美国的艾弗里的肺炎双 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错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具有生物 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是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D正确。 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生物学史的问题探讨,培养考生的家国情怀,属于对社会责任素养的考查。 思维发散 科学研究方法 孟德尔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性状遗传规律;卡尔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过程;艾弗里等人设法将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2.(2017课标全国,2,6分)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发 挥了重要作用。下列与该噬菌体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3、 ( ) A.T2噬菌体也可以在肺炎双球菌中复制和增殖 B.T2噬菌体病毒颗粒内可以合成mRNA和蛋白质 C.培养基中的32P经宿主摄取后可出现在T2噬菌体的核酸中 D.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T2噬菌体的核酸类型和增殖过程相同,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病毒的相关知识及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T2噬菌体专一性地侵 染大肠杆菌,而不能侵染肺炎双球菌,A错误;T2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在宿主活细胞中进行遗传物 质DNA的复制,合成mRNA和蛋白质,以实现增殖,B错误;用含有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大 肠杆菌被32P标记,T2噬菌体寄生在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中,利用宿主的32P合成噬菌体的核酸,C正 确;人体

4、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其核酸为RNA,增殖时发生逆转录过程,T2噬菌体的核酸为DNA, D错误。 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病毒结构及病毒对寄主产生的影响,通过基础判断形式考查生命观念。 知识归纳 (1)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2)只能用活细胞培养病毒。(3)病 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1.(2016课标全国,2,6分)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 开。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随后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 B.随后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中期 D

5、.可推测该物质对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考点2 DNA分子的结构与复制,答案 C 因为该物质可使DNA双链不能解开,但DNA复制时需要解旋,所以若在细胞培养液 中加入该物质,会导致细胞中DNA复制发生障碍,A正确;由于RNA主要是在细胞核中以DNA 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因此,RNA转录前需要DNA解旋,B正确;因为该物质使DNA复制不能完 成,所以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C错误;该物质能抑制DNA复制,因此,可抑制癌细胞增 殖,D正确。 素养解读 本题考查考生对特定生物学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 审题方法 抓住“题眼”“使DNA双链不能解开”。挖掘隐含条件:因该物质

6、使 DNA双链无法解旋,从而影响DNA复制、转录等一系列相关的生理活动。,2.(2016课标全国,29,10分,0.663)在有关DNA分子的研究中,常用32P来标记DNA分子。用、 和表示ATP或dATP(d表示脱氧)上三个磷酸基团所处的位置(APPP或dAPPP)。回答下列问题: (1)某种酶可以催化ATP的一个磷酸基团转移到DNA末端上,同时产生ADP。若要用该酶把32P 标记到DNA末端上,那么带有32P的磷酸基团应在ATP的 (填“”“”或“”)位上。 (2)若用带有32P的dATP作为DNA生物合成的原料,将32P标记到新合成的DNA分子上,则带有32P 的磷酸基团应在dATP的

7、(填“”“”或“”)位上。 (3)将一个某种噬菌体DNA分子的两条链用32P进行标记,并使其感染大肠杆菌,在不含有32P的 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若得到的所有噬菌体双链DNA分子都装配成噬菌体(n个)并释放,则 其中含有32P的噬菌体所占比例为2/n,原因是 。,答案 (1) (2) (3)一个含有32P标记的噬菌体双链DNA分子经半保留复制后,标记的两条 单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的双链DNA分子中,因此在得到的n个噬菌体中只有2个带有标记,解析 (1)由题意知,该酶可催化ATP水解产生ADP,此过程中断裂的应是远离“A”的那个高 能磷酸键,从而使ATP中位上的磷酸基团脱离,此磷酸基团可在该酶

8、的作用下转移到DNA末 端上。(2)脱氧核苷酸中的磷酸应对应于dATP的位上的磷酸基团,若用dATP作为DNA生物 合成的原料,则dATP需脱去位和位上的磷酸基团形成脱氧核苷酸,所以参与DNA分子组成 的脱氧核苷酸中只有位上的磷酸基团。(3)1个噬菌体含有1个双链DNA分子,用DNA分子被32 P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由于DNA分子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即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在 复制中保留下来,且分别进入不同的DNA分子中,所以理论上不管增殖多少代,子代噬菌体中 只有2个噬菌体含有32P。 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给定的情景问题,考查考生的演绎与推理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素养的考查。 评分细则 (3

9、)中出现半保留复制或半保留复制含义(相应描述半保留复制过程)的给4分;再答 出“标记的两条链只能分配到两个噬菌体中”可得6分。,考点3 基因的表达,1.(2019课标全国,2,6分)用体外实验的方法可合成多肽链。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是UUU, 若要在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所需的材料组合是 ( ) 同位素标记的tRNA 蛋白质合成所需的酶 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 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 除去了DN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 A. B. C. D.,答案 C 体外合成同位素标记的多肽链需以标记的氨基酸(同位素标记的苯丙氨酸等)为原 料,以RNA(人工合成的多聚尿嘧啶核苷酸)为模板,除去了DN

10、A和mRNA的细胞裂解液既可防 止DNA和mRNA对体外多肽链合成过程的干扰,又可提供翻译过程所需的核糖体、tRNA、酶 等。故选C。 素养解读 本题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为载体,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作出合 理判断的能力;试题通过对体外合成多肽链所需材料的判断,体现了对生命观念素养中结构与 功能观要素的考查。 知能拓展 遗传密码 (1)遗传密码:m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2)遗传密码种类:共有64个,其中 AUG和GUG是起始密码,UAA、UAG、UGA是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3)遗传密码特点:简 并性(即多个遗传密码可决定一种氨基酸)和通用性(即在原核生物和真

11、核生物中,同一遗传密 码决定相同的氨基酸)。,2.(2017课标全国,1,6分)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tRNA、rRNA和mRNA都从DNA转录而来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的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RNA链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答案 C 根据中心法则,正常真核细胞中的tRNA、rRNA和mRNA都以DNA的某一条链为模 板转录而来,A正确;不同RNA形成过程中所用的DNA模板链可能是不同的,所以两种RNA的 合成可以同时进行,互不干扰,B正确;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为半自主性细胞器,线粒体 DNA与

12、叶绿体DNA在基因表达过程中也会合成RNA,C错误;转录产生RNA的过程遵循碱基互 补配对原则,因此转录出的RNA链可以与模板链的相应区域碱基互补,D正确。 素养解读 本题借助基础判断形式,考查考生对生物学问题的判断与推理能力,属于对科学思 维素养的考查。 方法技巧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表达过程中的转录等相关知识,熟知真核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 程以及遵循的原则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3.(2015课标全国,2,6分,0.447)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该酶能结合到端粒上,以自身的 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的一条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肠杆菌拟核的DNA中含有端粒 B.端粒酶中的蛋白

13、质为RNA聚合酶 C.正常人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两端都含有端粒DNA D.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随细胞分裂次数增加而变长,答案 C 端粒是每条染色体两端都有的一段特殊序列的DNA,原核生物不具有染色体,A项 错误,C项正确;由题意可知,端粒酶可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DNA的一条链,故其中的蛋白 质为逆转录酶,B项错误;正常体细胞的端粒DNA序列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会缩短一截,故正常体 细胞的端粒DNA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变短,D项错误。 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问题探讨形式,考查考生对生物学问题的分析与判断能力,属于对科学思 维素养的考查。 知识拓展 端粒由简单的DNA高度重复序列组成,用于保持染色体

14、的完整性和控制细胞周 期。DNA分子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一旦端粒消耗殆尽,细胞将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即 细胞走向凋亡。所以端粒的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被称作细胞寿命的“有丝分裂钟”。,4.(2015课标全国,5,6分,0.899)人或动物PrP基因编码一种蛋白(PrPc),该蛋白无致病性。PrPc 的空间结构改变后成为PrPsc(朊粒),就具有了致病性。PrPsc可以诱导更多的PrPc转变为PrPsc,实 现朊粒的增殖,可以引起疯牛病。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朊粒侵入机体后可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 B.朊粒的增殖方式与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相同 C.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

15、变可以使其功能发生变化 D.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属于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答案 C 根据题干信息知,朊粒为蛋白质,不可能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中,A错误;由题干可知, 朊粒的增殖是通过诱导更多的PrPc的空间结构改变实现的,而肺炎双球菌的增殖方式为二分 裂,B错误;蛋白质功能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空间结构发生改变,C正确;遗传信息的翻译 过程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而PrPc转变为PrPsc的过程是空间结构 的改变,不符合上述特点,D错误。 素养解读 本题通过朊病毒考查考生分析与综合信息的能力,属于对科学思维的考查。 易错提醒 PrPc的本质是蛋白质,不是DNA。

16、,考点1 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3,2分)赫尔希和蔡斯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 B.噬菌体外壳蛋白是大肠杆菌编码的 C.噬菌体DNA的合成原料来自大肠杆菌 D.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 C 本题通过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考查考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对实验结果 的分析能力;试题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分析,体现了对科学探究素养中的技术评价与 结果分析要素的考查。 本实验巧妙地运用32P标记DNA,将DNA与蛋白质区分开,单独直接观察DNA的遗传作用,DNA 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故不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子代T2噬菌体的外壳蛋白是由T2噬 菌体DNA控制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