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7072134 上传时间:2019-09-01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8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之人类与土壤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类与土壤圈,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蕾切尔卡逊,土地荒漠化,造成荒漠化的原因;,11 荒漠化概念,概念的提出: desertification,法国科学家,非洲。,概念: “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范围:“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表现形式为“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12 世界荒漠化概况,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0亿多人口,约占陆地面积1/3的范围受到荒漠化的威胁。荒漠化使全世界每年蒙受42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荒漠化还以每年50007000km2的速度扩展。,土地荒漠化,13 中国的土地

2、荒漠化,一、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即湿润指数为0.050.65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332.7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34.6。,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河北、宁夏、陕西、山西、山东、辽宁、四川、云南、吉林、海南、河南、天津、北京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部或一部分,共涉及471个县(市、旗)。,土地荒漠化,二、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类型,中国土地荒漠化面积,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规定的指标,中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地理范围,即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总面积为332.7万km2的地区,在此范围内实际已发生荒漠

3、化的面积为262.2万km2,占该地区面积的79.0,占国土面积的27.3。,中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以主导成因划分,以退化土地利用类型分,以荒漠化程度分,土地荒漠化,三、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关于土地荒漠化成因的认识,第一种观点认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次要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之一。,第三种观点认为,荒漠化是气候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但其中大部分人认为,自然和人为因素在荒漠化过程中的驱动作用很难区分。,荒漠化成因,土地荒漠化,中国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人为活动,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

4、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乱樵采、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自然成因,中国荒漠化区特殊的气象气候特征(风、降水)、地表组成物质(沙、黄土)以及局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地表低洼,排水不畅)。,土壤环境污染,一、土壤污染的概念及特征,土壤污染的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判断土壤是否发生污染的指标,土壤背景值(本底值),生物指标,土壤污染特性,隐蔽性、持久性、易积累性、间接有害性,土壤环境污染,二、土壤的自净作用,土壤自净概念,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

5、而使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进或污染物毒性消失的过程。,土壤中含有各种各样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土壤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基地,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土壤中的污染物质起着转化和转移的作用。,土壤中存在有复杂的有机和无机胶体体系。,土壤环境污染,广义理解,土壤净化过程主要是污染物在土体内以挥发、稀释、扩散而降低污染浓度,减少毒性;经沉淀变为难溶化合物;为胶体牢固地吸附,而难以被植物利用暂时退出生物小循环,脱离食物链;通过化学和生物降解,变为毒性较小、无毒性甚至营养物质;从土体迁移至大气和水体。,狭义理解:生物和化学降解作用,对土壤自净作用的理解,土壤环境污染,三、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

6、生物污染源,四、土壤污染发生类型,水体污染型,大气污染型,农业污染型,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土壤环境污染,五、土壤污染物,有机物类,重金属污染物,放射性物质,化学肥料,致病的微生物,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土壤农药污染概述,农药的类型,根据农药防治对象可分为: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灭鼠剂等;,根据化学组成可分为: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汞、有机砷、氨基甲酸酯类等;,根据农药在环境中的物理状态可分为:粉状、可溶性液体、挥发性液体等。,农药的重要作用,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大量使用的后果,破坏生态系统,如有机氯农药不仅对害虫有杀伤毒害作用,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益虫益鸟也有杀伤作用;,长期使

7、用同类型的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防治次数,也大大增加了防治费用;,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农药在环境中逐渐积累,尤其是在土壤环境中,产生了农药环境问题。,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二、有机氯与有机磷类农药简介,有机氯类农药,主要品种:DDT(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和六六六(六氯环己烷),艾氏剂(六氯-六氢化-二甲萘)、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六氯-环氧-八氢化-二甲萘)等。,主要特点:化学性质稳定,在环境中残留时间长,短期内不易分解,易溶于脂肪中,并在脂肪中蓄积,长期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农药类型。,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有机磷类农药,主要品种,主要特点:有剧烈毒性,但比较易于

8、分解,在环境中残留时间短,在动植物体内,因受酶的作用,磷酸酯进行分解不易蓄积,因此常被认为是较安全的一种农药。,剧毒类: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中毒类:敌敌畏,低毒类:如乐果、敌百虫、马拉硫磷等,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三、农药与环境污染,农药对土壤的污染,直接施用;,使用浸种、拌种、毒谷等施药方式进入土壤;,漂浮在大气中的农药随降雨或降尘进入土壤。,农药对大气、水体的污染,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四、农药在土壤中迁移、降解与转化,土壤对农药的吸附作用,吸附:农药进入土壤,通过物理和化学吸附等形式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此时农药

9、移动性和毒性发生变化。,土壤对农药吸附强度取决于土壤特性及农药特性。,农药在土壤中的气迁移与水迁移,农药的气迁移:挥发作用,农药的水迁移:直接溶于水或被吸附于土壤固体颗粒表面随水移动而进行的机械迁移。,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和残留,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光化学降解,生物降解,化学降解,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农药性质的影响,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质地、酸碱度、温度、水分等,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含量减少而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化学农药对土壤

10、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化学农药对土壤的污染,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一、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加强灌区的监测和管理,合理使用农药与化肥,土壤污染综合防治,二、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生物防治,施加抑制剂,控制氧化还原条件,增施有机肥,改良砂性土壤,改变耕作制,换土、深翻、刮土,Thank You !,我们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同分享我们的地球 蕾切尔卡逊,土地退化,土地:是指具有陆地生物生产力的系统,由土壤、植被、其他生物区系和在该系统中发挥作用的生态及水文过程组成。,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关于环境背景值,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因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形态。,意义:环境质量评价、污染趋势预测、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环境医学、食品生产等。,六六六与DDT,对硫磷(1605)与1059(内吸磷),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土壤性质与吸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